说拜年

说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以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每逢过年,小辈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给长辈的亲友拜年。这其中既包涵有小辈对长辈的感恩,也包涵有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也是过年的一大意义所在。特别是一些亲朋好友,平时各忙各的事情,难得有相聚的时候,只有逢到过年,方得借此机会相互走动,聚一聚。正所谓亲戚亲戚,越走越亲,长远不走就不亲了。
我也曾无数次登门给长辈亲戚拜年,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其情其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童年乃至少年青年时期拜年时的一幅幅画面,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温馨,那么有趣,那么妙不可言。
早时,农村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先本家,再亲戚,后他家。
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祖先长辈拜年。儿女子孙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上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服、新鞋、新帽,梳妆打扮后,先给祖先磕头拜年,再给爷爷、奶奶、父母长辈磕头问好请安。家有新媳妇的就更加隆重正式。当然,长辈受拜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说拜年,最好玩有趣的,还是全村互拜。在农村,自家拜年之后,就是组团拜年,以全村同族当家近服兄弟爷们一组从村东到西或从南到北,挨家挨户拜年。初一早上,全村的人可谓打头碰脸,匆匆忙忙,各家族拜年团队相遇互相致问过年好!
团队拜年一般都是不进屋,在院中拱手行个礼、问个好,祝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过年好!便要转身赶往下一家。若有谁家请了“家堂轴子”(祖谱),还要磕头相拜。主人会把烟和茶备好,不管人家抽不抽烟,都得递给人家。团拜过后,有的人家老人还要数算谁来拜年谁没来拜年。
这个时候,小孩们是最欢喜的。跟着大人拜年的团队后面看热闹,各家各户跑。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给孩子水果或者糖果好吃的。孩子们还要赶着去放过鞭炮的人家抢“炮仗糊”(滴落没响的哑炮,也叫瞎炮仗),回家后掰开四个对放打转转或扒开将火药制成“窝窝头”放烟花。
老家当地讲究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丈人,新媳妇回娘家;初三住姥姥家;初四住姑家;初五住舅家姨家。初六后其他亲戚家。
拜年是小时候很喜欢的事情,因为一到拜年的时候就有好吃的。虽然过年的时候,就算在家,也有肉和鱼,可是,毕竟没有拜年时候的菜丰盛。除此之外,也没有拜年的时候过得欢实,拜年的时候,那份客气,那份热情,那份亲切,那份温馨,怎么是在家里可以比的呢?每次拜年,还有最大的收获——压岁钱。所以,当地农村一直流传“拜年拜年,人气甜甜,吃香又喝辣,还有压岁钱”的俗语。
我有5个姑,我最愿去的是小姑家和姐姐婆家,因她们家路途较远,可住下吃好饭,其他姑家都是当村或邻村,不需要住下吃饭。去的时候拐箢子,骑车子,还可挣压岁钱。那时一般是5角至1元,5至10元为大票。
儿时拜年也就是拿水饺、花卷、年糕、馒头,糖果等。其实,亲戚拜年礼物是互换年货。亲戚来拜年,也是拿的这些东西。但我们是不能吃了的,父母留着还人家的年。那会儿,每当家里来了亲戚,父母招呼亲戚时,很留心亲戚拜年的东西。亲戚走了后,父母就一样一样数哪是哪家的,记清楚了,是为了好还年。总之,那点东西,从这家提到那家,又从那家回到这家。
亲戚分散在不同村庄,那时候拜年,得一早起床,一走一上午才能到亲戚家。更远一点的亲戚,要起得更早,而且远的晚上要住下。
按传统习俗,只有元宵节过了,年才是真的过完。所以,在正月以前走亲访友,都算拜年。从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时间。其实,从过了小年一直到二月二都可拜年,年前称“拜早年!”当地民俗也有“二月二拜年,乎谱”之说,解释为,二月二之前,相互都可拜年,见面后道过年好!称为拜晚年。所以,没出正月,大人还时常提醒:你给某某拜年了吗?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拜年的方式也不断变化。由登门拜年逐渐变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
最普遍最快捷最经济的就是微信拜年,压岁钱也是通过微信发送或转账。早先拜年登门见,有了手机变方便,微信视频成时尚,拜年回归“面对面”。
古代盛行当面拜年、写信拜年。科技发展的信息社会,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手机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邮寄拜年、视频拜年、网上拜年,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也愈来愈时兴,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也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当今,拜年已延伸发展成国际外交辞令,我国春节期间,外国元首和国家领导人向主席发贺电拜年!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古代,朝中官员团拜,向皇帝拜年,相互拜年。
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美满,积极向上,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拜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继续沿袭着,此习俗需继续发扬光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拜年都将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它代表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亲情和血浓于水的爱心。拜年的礼节也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免除不了的,因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风尚,维系着亲朋好友间的亲密关系。一句“过年好”,即是对去年丰收的祝贺,也是对过年团聚的欢乐,更是对来年成果的祝福祈盼!
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过年了,借东微平台,向全体编辑文友读者拜年了:“过年好!”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刘培华,男,64岁,山东利津人《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市民记者。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国企退休职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