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是怎么进行防洪排涝的?

题图: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是日本东京“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今年的洪涝灾害,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痛定思痛,我们或许可以向那些在防洪排涝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和城市学习,比如日本。

不久前,一段日本多年前制作的洪水自救视频又在网络不胫而走。实际上,作为饱受灾害性天气之苦的岛国,日本不仅在抗洪方面经验丰富,在城市排涝方法也走在前面。早在1900年,日本就颁布了《下水道法》(通称《旧下水道法》),对生活污水的排放做出了严格规定,1958年新修订的《下水道法》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经常说,一个城市的良心在它的底下,而如果将日本全国的下水道连在一起,总长度达到45.5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1圈半。

本文作者雪田是长期旅居日本名古屋的华人,她讲自己在名古屋的所见所得写成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并不仅仅在于下水管道的粗细,而在于一整套完善的排放系统和应急设施。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日本就做得尽善尽美,各种原因导致的洪水依旧是日本城乡面临的主要气候灾害之一。只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今天多学一点,明天的损失就会小一点,这无论对国家还是人民来说,都是好事。

日本城市是怎么进行防洪排涝的?

文 | 雪田

来源 | 雪田塾(ID:xuetianshu0)

上水与下水

“上水”就是城市给居民及工厂等提供的管道来水,是干净水,是要按取水量交水费的。下水就是居民及工厂等排出的污水,在现今的时代,下水要进行净化处理,工业污水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在日本不仅交上水费,还要交下水费(日本的水费帐单上,明明白白写着下水道使用费一项)。

市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管理上下水,相关部门名称叫做“上下水道局”,市府的公务员们都要到那里轮岗,搞清整个流程。

下水道

最早期的城市下水道是排水渠式的(有的渠建到地下),污水就直接排到排水渠,雨水也流到排水渠。后来有了污水处理要求后,就完善管道式下水道,集中到一处进行净化处理,再放流到江河。这种下水道也可进雨水,建筑物的雨水管,路面下水井盖等都直通下水道,水可顺此道流入。

科学馆展示的名古屋市下水道主道管

可是日本的下水道却不需要那么粗,并不是大家传说的英国式德国式那种人可以在里面跑的粗豪下水道,因为日本还另有下水路。

下水路

雨水才是发生水灾的元凶,因而城市里设有很多雨水排水路,原则上要求是明渠式的,地表的雨水从道路两边的暗沟流入明渠,不用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这种下水路是防洪设施的一环,不用来排放污水,而是城市水系形象,平常深受市民喜爱,是绿荫和散步的去处。

明渠式城市下水路,里面常常会放养锦鲤,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起到排水作用

看起来像条小河的排水路

可是,城市大型化后,见缝插针,各处都被建上了房子,包括低洼地和以前的积水滩,这些地方的排水进不了下水路怎么办?

抽水所

一个城市总会有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往低处流,暴雨之下这些地方积水积得特别快。为了不让这些区域的民房、商家、地铁等浸水,市政府设有水泵抽水所,雨天开启后就可以把积水抽到排水路或河里。

名古屋市,240万人口的一个大市,设有四十多处抽水所。平常定时点检,保证随时能启动工作。可是在2000年9月,下了一次集中豪雨,史称“东海豪雨”,市区单日的降雨量就超过了400mm,猛烈的瓢泼大雨,竟然把某低洼处的抽水所都给淹灭了,于是这个地方的民房和地铁全浸了水,好几日退不了。

顺便说一句,民房被淹或有被淹危险时,居民都可以去附近的避难所(一般是公立小学校)去躲避几日,渡过难关。

雨水调整池

在自然环境下或农业生产地区,地面上会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湖泊、海子、池塘等,储存雨水和河流溢出的水,对河流的水量起到调节作用。现代的都市人口集中居住,空间逼仄,不断填埋池塘,恨不得每一寸都开发成住人的地方,当超过预想的大暴雨来了之后,光靠排是排不掉也没地方可排的,以至于成灾。

名古屋市在前述“东海豪雨”水灾之后,着手建新时代“雨水调整池”, 也叫做“雨水调节池”,这种“池”建在车站、公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的地下,不占用地表面积,能自动化地处理雨水进出,是高科技与建筑物的现代结合。

名古屋大曽根地铁站地下雨水调整池

名古屋市在那次造成巨大损失的水灾之后,没有再发生过城市浸水,地下的储留空间“雨水调整池”相继发挥了作用。不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增多,未雨绸缪,这种地下工事还在陆续增建。

正在兴建的名古屋站地下雨水调整池

说是“池”,这个看起来可是个巨大的管道式空间,埋在地下50米深,直径6米,长度约5公里,比新干线的隧道还要宽敞。

名古屋站一带地上有各种高楼,有4条铁路线和一条新干线交会,近期还会增加一条入地新干线,地下有不同深度的两条地铁线交叉,还有跟迷宫一样的地下商业街,多维度交叉聚集,异常繁忙。正是在这最下面要建成如图的大型雨水调整池,以后这里就再不会有浸水的担心了。而且,万一的时候,也许还能作为防空避难所呢。

还要说一句,国人流传的东京“巨大下水道”,其实也是雨水调整池,而不是平常走污水的“下水道”哦,希望看到我文章的朋友们理解日本的机制,不要再论下水道粗细。

1992年至2006年之间,日本政府共耗资30亿美元,修建了堪称世界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用于分洪,只排雨水,不排污水。整个系统全长6.3公里,包含5根直径30米、深60米用管道联通的竖井和1个调压水槽,系统总储水量达67万立方米。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巨大蓄水池中。日本人将这个长177米、宽78米的蓄水池称作“地下神庙”。

透水性铺装

城市的发展是泥土越来越少,混凝土和柏油沥青越来越多,是个地表和路面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损害了自然界的雨水往地下渗透机制,使得过多的雨水在地表横流,这也是造成城市浸水的一个原因,而且会影响到地下水系。

日本的城市发展,现在是要将地表和路面“软化”,当然不是泥土化,是采用一种“透水性铺装”化。比如,铺柏油马路时让它具有透水性,铺人行道也采用透水性材料,停车场地面要有透水性能等。

新铺柏油路面的透水性试验

老天不下雨时嫌干旱,老天偶尔下的雨多了些就到处浸水,大骂老天爷不长眼。这不是日本人的风格,日本人把雨水当作老天爷的恩赐,没接住砸了脚,淹了水那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需要调整和进步的是自己。

日本常见的人行道,可以透水

日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排水防涝,除了公家的措施,还有很多很私人家庭可以做的储雨水槽等,市府都会给予税金优惠。更重要的是,国家为城市环境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都市环境学科

现在日本的不少大学开设了“都市环境”专业,属于工科大类,笔者有所接触,能大略介绍一下。这个专业要学习桥梁结构,建筑基础,公路,水理,土质,测量,建筑材料,环境生物等等,给日本的城市管理,水道管理等供应专业的人才。

名古屋下水道科学馆,免费开放,是科普的好去处

除了文章前面说的城市上下水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外,国家层面的水系管理,国土开发,环境保护等也都需要这样的专业知识,所以日本是人才培养先行。

有一帮实干的专业人员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细致地规划,日本的灾害实实在在成了“兴邦”的促进剂,最起码的是决不会让一种灾害年年发生,也不会在发生水灾时让市长去站在泥水里现场指挥,而是专业人员来处理,且会让居民既知道灾害发生的原因規模又知道接下来的对策。

这个都市环境学科非常有前途,也是目前及将来中国最需要的,推荐给有志于环境保护和都市建设,想当技术官僚的年轻人学习,一定会造福国家和人类。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