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喘息用药4大法,一文总结!
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CP: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检出率约为5%~10%。CP呼吸道感染后病理生理改变与MP相似,可以导致气道的直接损伤,启动气道的炎症反应,导致咳嗽、气促、喘息等症状。
Ct:主要来自母婴传播,是6个月尤其是3个月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Ct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症状隐匿,可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气促、喘息等。
细菌: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否是诱发儿童喘息或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无定论。在反复喘息或者哮喘的患儿中,细菌感染常合并或者继发于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的患儿如合并细菌感染,会加重喘息症状及延长喘息持续时间。
真菌:真菌感染导致儿童喘息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病症,如真菌致敏性重症哮喘,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或过敏性支气管肺真菌病。如临床上患儿出现顽固性喘息和咳黏液痰,需警惕真菌感染。
利巴韦林(病毒唑):合成的核苷酸类似物、广谱抗病毒药。具有骨髓抑制、致畸致癌等毒性,不常规推荐。对于某些严重的RSV感染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儿童,可考虑早期静脉点滴,10~15 mg/(kg∙d),3~5 d,需观察不良反应。由于尚无足够证据证实吸入利巴韦林治疗RSV感染的有效性,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不再推荐其用于RSV感染的治疗。
干扰素(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雾化吸入IFN-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人单克隆RSV-F蛋白抗体(帕利珠单抗):2014年美国仅推荐在29周以下的早产儿、32周以下合并慢性肺疾病的早产儿及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在生后12个月内使用,而对29~31周的早产儿生后6个月内,及32~34周早产儿生后3个月内,不再常规推荐使用帕利珠单抗用于预防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对ADV疗效不确切,不推荐使用。
西多福韦(cidofovir,CDV):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使病毒DNA失去稳定性,抑制病毒复制,针对免疫低下儿童的ADV肺炎有报道,但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对于重症ADV感染,可考虑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1.0 g/(kg·d),连用2 d。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抗IFV的首选药物,选择性抑制IFV表面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阻止子代病毒颗粒在人体细胞的复制和释放,对甲、乙型流感具活性,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具体如下:
M2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抑制病毒复制,仅对甲型IFV有抑制作用,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由于病毒的耐药性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已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