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的正确认识 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便秘,主要是指孩子排便规律的改变,如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小儿便秘的诊断主要看患儿大便的性质,即大便干燥、坚硬,其次看患儿排大便的感觉,即使患儿大便正常,但排大便时特别费劲,也可以称之为便秘,至于大便间隔时间,则可因人而异。
因此,是不是便秘,关键是看大便的性质。如果发现孩子最近排便时间间隔较久,家长要首先留意下,孩子的大便干不干,硬不硬。如果硬的跟石头一样,那就是便秘无疑了。反之,如果孩子几天没有大便,可排出时仍成形,不干不硬颜色也正常,家长就不必多虑。
便秘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小儿便秘,尤其是功能性便秘在临床中常见三种类型,分别是热秘、虚秘和痰湿秘。此处介绍前两种。
常见于脾约证和乳食积滞证。热秘很好理解,也最常见,就是小孩子吃了过多的辛辣食物,导致上火,大便干结。热秘再细分,也有两个证型,一个是脾约症,一个是乳食积滞症。
乳食积滞型的小儿便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主要就是孩子吃多了不消化,食物积滞在肠胃里,产生了火热之邪。乳食积滞型便秘除了便秘表现外,孩子还大多会有口臭、肚子胀、拍着肚子咚咚作响,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蹬被子等。对付这类便秘,治疗时应以导滞清热为主,可以用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的枳实导滞丸进行加减治疗。
另一种是脾约证,脾约证顾名思义就是脾脏的功能受到了约束。中医上,脾脏具有运化水湿、分清别浊的功能。如果脾脏的功能受到了制约,该走大肠的水液变道走了小肠,结果肯定是小肠泛滥,大肠干燥,大肠里的粪便缺乏水液滋润,干结积滞。
对于脾约证型便秘,一味中成药叫“麻子仁丸”,家长可以买回来,只要对证,很快就会见效。
多由气虚、阴(血)虚和阳虚引起虚秘,跟孩子身体虚弱有关。一般来讲,小儿虚秘主要包括气虚便秘、阴血虚便秘和阳虚便秘三种。
有些家长会觉得奇怪,自己的孩子大便质地还行,但是排便时间特别长,有些甚至拉完臭臭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或者气喘吁吁的。这就跟孩子体内的“气”不足有关。气虚便秘的孩子应当补补气。可以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等有补气作用的中药泡水给孩子喝。如果病情比较重,最好到医院去看看。
正是有了阴(血)的濡养,我们才脸色红润,肌肉壮实,毛发亮泽,粪便才软滑,排出也不费力。如果血虚阴亏,粪便得不到滋润,就会干结不通。阴(血)虚型宝宝拉的粪便,医书上有种形象的比喻,叫“秘结如栗”,就是像栗子一样,又干又硬,色泽暗黑。治疗这种便秘,得用滋阴、养血、润燥的中药,来增津液、润肠道、通大便。最简单的就是当归补血汤,这个方法是古代名医李东垣留下来的,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
阳虚便秘主要是由于小儿肾阳不足导致的一类便秘。肾主二便,司职大便、小便的开阖。但是,如果孩子的肾阳亏虚的话,大便自然比较困难。济川煎。这个药大家可以直接去药店买中药颗粒,当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器质性便秘是由于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引发所致的便秘。比如说孩子自身患有肠粘连、甲减、肛裂疾病,这种情况下肠粘连、甲减、肛裂属于原发病,而便秘则属于继发症状,这种情况下治疗时当然应把问题重点放在原发病上。在儿科门诊上,最为多见的器质性便秘有三种:肛裂引发的便秘、先天巨结肠导致的便秘和结肠冗长症。
肛裂和便秘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便秘引起肛裂,肛裂又加重便秘。孩子肛裂后,因疼痛排斥排便,能忍则忍,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使肛裂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病症,有的孩子生下来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存在持续痉挛段,肠道痉挛的时候非常疼痛,而此类患儿就是因为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失,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孩子排便困难。
结肠冗长症,就是孩子的结肠比正常小孩要长,结肠增长了类似于路途变远了,粪便在“路上”走得更费力了,可能走到肛门处就没有力气了。这时候当然会引起便秘。
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污便等,大部分便秘患儿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由于排便次数少,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长,水分被充分吸收后变得干硬,排出困难,合并肛裂患儿有血便。污便是指不故意弄脏内裤,见于严重便秘儿童由于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干粪的周围不自觉地流出肠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
便秘患儿还常常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痛常常位于左下腹和脐周,热敷或排便后可缓解。腹胀患儿常常并发食欲不振,周身不适,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
长期便秘可继发痔疮、肛裂或直肠脱垂。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治疗小儿便秘的中医辨证方法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了。那么,如果宝宝出现了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就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