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六):摆脱旧认知和内在感受的控制

前文已经讲到,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抉择者之前,我的生活其实是被两方面左右着的:认知和内在。

(以后,为了交流方便,我把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抉择者之前的认知称为旧认知。)

我的行为不是“我认为什么是对的就按照什么去做”;就是“我感到不舒服了就要如何如何”。在做出行为之前很少认真地考虑一下:我这样做,真的有利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吗?

我的每个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个需求。因此,行为一定要对需求有利才是正确的。但是,我的行为都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吗?很显然没有。为什么我会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满?现在的状态不就是由我的行为结果构成的吗?做出某个行为之前,我也许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也许会犯错误。但是如果第二次,第三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是否就没有理由了?或者我根本不知道究竟为什么犯错。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状态:对现状不满意,但是不清楚原因是什么,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而犯错的真正原因便是:我放弃了选择权,被旧认知和内在感受控制了。

1 旧认知的问题: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无视事实,自以为是。

比如,请看看自己的头脑里是否抱着一大堆的标准: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做是好的,那样说是不好的。但是深究下去,那些标准不是模棱两可,就是根本不现实。举例而言,许多人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过得好。可是谁是别人?全世界的人,还是周围的人?如果只是周围的人,那周围的概念又该如何确定?再举例,许多人希望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可是所谓完美的人,恐怕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吧?

总之,只要一较真,旧认知就会问题百出,逻辑混乱。因此,对待旧认知只有一个方法:完全抛弃,用正确的符合逻辑的新认知代替。

2 内在的问题: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即立刻,马上让自己感到舒服。

请回想一下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是不是只有一个想法: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我只想要出气让自己舒服。此刻的内在就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童。打个比方。做父母的想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你上班的时候孩子不放你走。他不管你上班是为什么,他只知道你的离去会让他感到不舒服。

因此,对待内在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做个明理的家长。什么是明理?就是首先尊重孩子的意愿,承认他的意愿:我们知道你不愿意离开父母,你现在很难过。你不让我们走,这个行为不是你的错。

然后和他讲道理:但是没有办法,爸爸妈妈要工作养家,现在不能陪伴你。你乖乖听话,我们下班了就回来陪你。

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你不应该这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不能有这样的意愿。

或者一味地迁就他:好吧好吧,妈妈不上班了,今天就陪着你。

内在想要舒服,是正常的。但是一感到不舒服就想立刻做出行为变得舒服,是不对的。因为先要确定不舒服的原因,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行为。很多人情绪一上来就不管不顾,必然会产生问题。

3 两者的矛盾

认知和内在好像常常拧着劲,存在着矛盾,让我们难于选择痛苦不堪。但真相是什么呢?在矛盾中选择,前提必然是统一的,才能有一方对一方错。但是如果双方不在一个前提下呢?

举例。

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很矛盾,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希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问:成为高尚的人有什么条件?他说:一定要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我又问:那你的内在不痛苦吗?他低头不语了。

这里认知和内在的矛盾看似是:认知认为高尚的人是好的,所以要成为高尚的人。而高尚的人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内在不愿意了。

认知为什么要成为高尚的人?是否因为做高尚的人会得到赞扬,内在会感到舒服?

内在为什么不愿意?因为先要牺牲利益,先要不舒服,才能得到之后的舒服,对吗?

所以,认知想要的是有条件的舒服: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内在想要的是无条件的舒服:时时刻刻都舒服。

双方的需求根本就不一致,还有什么矛盾可言?

因为看不清矛盾其实是虚假的,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没有某种欲望就OK了,于是开始练习断念,断欲,想要借此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错特错了!

我的认知,我的内在,都是“我的”,并不是我。它们随我的身体而生,是我无法选择的,但是我可以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它们的意愿。行为是我主导的,不是它们。

人生的状态就是来自我的选择。我选择什么,就要经历什么,承受什么。比如,我可以选择把我的认知,我的内在感受认同为我,就如同有的父母总是以孩子的要求为重,以孩子的感受为先。那样做的结果就是没有自己的生活。

清楚自己的意愿,明确自己的选择。我的人生才是我自己的。

练习:继续感受自己内在的意愿,注意觉察认知对事实的干预。

实例一

觉行者:请问你愿意承认自己害怕失败吗?

学员:不愿意。

觉行者:请问你认为害怕失败是不好的,对吗?

学员:是。

觉行者:如果放下评判呢?

学员:那是愿意的。

实例二

觉行者:请问你的内在愿意追求真正的平安吗?

学员:有恐惧,害怕希望落空。

觉行者:我现在问的就是愿意与否,请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在的感受上面。害怕落空不过是源于这样的想法:做不到怎么办。对吗?你脱离了我的问题,注意力跑到了想法上,才引发了情绪。

学员:是的。第一反应是愿意。然后,开始起了想法。“你愿意的事儿多了去了,愿意又不一定能成功,愿意顶屁用”,于是,不自信,恐惧的感觉就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