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棕妈
本文由|棕妈(zy13869663665)
授权发布
不管让他干什么,都像是退休老干部,从容淡定,不急不躁,拖拖拉拉,丢三落四;你这边狂风暴雨,他那边风平浪静;气出病的永远是你,改不掉的永远是他。 我们是不是也会把任务拖到最后一秒才提交;让睡觉时间一拖再拖,只为了能多刷会儿手机;早上拖着不起床,在烦躁的闹铃声中,把闹钟一次次关掉…… 2007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刘易斯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告诉学生,第二天要参加一项实验,要求他们在那之前不能喝水。所以,这些学生都很长时间没有喝水,于是第二天就特别口渴。 做实验时,戴维教授给这些口渴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是20分钟后喝一杯果汁,还是25分钟后喝两杯果汁? 这时,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前者,而70%都选择了后者。 在极其口渴的前提下,面对第一个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立刻喝一杯果汁,而不是再等5分钟。但第二种选择呢,就会想反正要等20分钟了嘛,再等5分钟,就可以多一杯果汁,很合算啊! 所以,当下5分钟的折现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远远大于20分钟后的折现率。 比如说,周末需要加班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周末恰好上映一部早就想看的电影。结果,我们就很可能在当前的诱惑下,放弃了工作,选择了欢乐。 比如说,拖拉着不写作业,磨蹭着不睡觉,一玩游戏就停不下来…… 因为写作业、睡觉这些事,都抵不过玩玩具、看动画片、玩游戏的诱惑,才会出现当前偏差。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两件事之间的联系,还不能很好地建立认知。 比如,“赶快睡觉”和“第二天精神好”,“快点穿衣服”和“全家要出门”,“赶紧洗漱”和“按时上学”…… 所以,光靠催是没用的,还要帮孩子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比如说,一大早,到了要去幼儿园的时间了,但孩子还在磨磨蹭蹭地找玩具,这时候就可以跟孩子说:“你是想带玩具去幼儿园对吗?行,那你找吧。” 首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不管不顾地跟孩子说:“找什么找?还不赶紧去洗脸刷牙,就是找到了也不让你带了去!” 然后问:“你想再找几分钟呢?”一般来说,会经历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有那么两三轮吧。只要把握住一个可以接受的时间,跟孩子达成共识就OK。 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会产生一种平和而愉悦的感觉。同时,承诺是有约束力的。孩子会更愿意为之负责,想着去兑现。 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有点多余,但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需要这种强化的。 我们花一两分钟来完成这样的一次小型“谈判”,实际上是在节省时间,这会比因为达不成共识而家长发飙、孩子哭闹,划算多了。 继续说:“我来上个闹钟,5分钟响了,咱们就去刷牙,好吗?” 还真是不行,人工提醒就是没有闹钟好使。因为闹钟是第三方声音,比父母的人工催促要管用的多。 需要注意的是,在跟孩子“谈判”的过程中,态度、语气都要保持平稳,不能夹带过激情绪。 “谈判”的原则是:多用疑问句,少用祈使句;多用商量口吻,少用命令语气。 其实,很多方法都是很好的,但在使用的时候,初心走形变样,效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 在听到闹钟响的那一刻,马上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来吧,说话算话的小宝贝,咱们赶紧出发了!” 闹钟提醒加上正向语言,可以更好地鼓励孩子履行约定,兑现承诺。 需要注意,闹钟一响,一定要“按约定办事”。不能闹钟响了,我们还在做别的事,或是觉得没必要这么上纲上线,过会儿也没啥,这样做,其实就是在打破约定。 不但眼下的事可能会前功尽弃,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以后对待约定的态度。因为孩子会想,爸爸妈妈的话根本不用在意呀,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在意嘛!” “哇哦,你太有时间观念了!”“说话算话,棒棒哒!” “妈妈真是太幸运了,有你这样遵守约定的好宝贝!”小孩子听到这些话,一般都会很开心,然后就会乐呵呵地去刷牙洗脸,吃早饭、穿衣服、麻利利的出门了。 关于夸奖,一定要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要笼统地说“宝贝,你真棒”。 比如说从“时间观念、说话算话、利索”这些具体行为切入,这样才能强化孩子对于好行为的认知和复现。 通过上述六步引导,就能够将的孩子内驱力调动起来,让他是自愿、主动地去完成了上学前的各种准备,并且通过夸奖强化了她的这一正向行为。 这些行为因为被看见、被赞美,会愉快地生长,不断长大。
来源:棕妈(zy13869663665)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原文标题《孩子的拖延症,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