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习必经的几个阶段
一、诗歌悲悯泛滥
如今,写作中大多悲悯并不是底层人的自我意识,仅仅是一些所谓的底层人跳出底层这个圈子后高高在上的“大爱”,或者是一些所谓的高层人站在他们的位置意识的流露。
以此心态大肆泛滥着他们廉价的悲悯之心,以期达到他们的优越感,达到他们的所认为的人生修养。大秀特秀,也是一种刷存在感的行为。
他们并不真的懂得这些苦难,这些底层人的内心世界,最终这些悲悯变成了他们的表演娱乐,并美其名曰情怀文学和修养。
就像阿多诺在《文化批评与社会》(1949年)一文中写道:“在奥斯威辛以后写诗是野蛮的。”他后来撤回了这个说法。 并附上一句话:经历苦难的人更有权利呐喊(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二、关于意象诗的一些看法
诗歌脱离了具象,只关注潜意识,最终就会脱离现实,脱离人本,导致荒谬,缺乏逻辑缺乏情感,走向虚无主义。
为什么艾略特提出,非理性图像的理性处理。一是为了遵循内心世界的真实活动,直接呈现,二是结合现实,达到双重审美,达到内心世界潜意识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三、口语诗很多沦落为段子手
口语诗很多沦落为段子手:这种段子手分行,他们没有什么美感、内涵、情感,主要是靠抖包袱,也就是预先设定的结构情景,由于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所谓的“诗意”都是靠最后的包袱来支撑,所以这样的写作者只是把眼睛放在了预先设定构思、过度的虚构上,而忽略了情感思想美感的重要性,最后走进了狭隘的“诗的定义”,甚至文字游戏,直至走进了伪诗行列。
四、诗歌学习必经的几个阶段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
写诗最初停留在词上;
慢慢知道句子重要了;
慢慢知道图像(这时还是客观事物的描写) 重要了;
慢慢知道从客观事物中提取图像了(这时应该是知道意象的重要了)
再慢慢可能知道了从客观事物中提取图像,在大脑中行成非理性的意象(潜意识内心世界)。
五、意象和图像在意象诗里的一个问题
1,我们一定要记住,意象诗不只是图像,不只是幻觉,而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所谓的现场感,画面感,甚至所谓的隐晦,而一再的只强调图像,虚构的幻觉。(这些图像感也并不是真的现场感),而忽略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带有体温的血和肉,泪和通灵。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低心态,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做起,从所知所感做起,不要老想着一定要写出更高、深更,更像诗的诗。脑子里有什么写什么,心里想什么写什么,当你写诗时,脑子里出现的是情景,而不是画面,而不是词语。
2,发现有些人对象征等的意象诗,认识有个误区,他们认为并且写作时也在这样的做,认为意象诗就是虚构堆砌一大堆华丽的玄幻的意象,来构成一幅浓妆艳抹的虚无画面。
这是误入歧途了。
这和堆砌华丽的词藻并无多大区别,最后都会走入无病呻吟的虚无主义。
我们应该在生成这些意象时,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赋予它们带有我们自己强烈的喜怒哀乐,思想认识以及发现,并以此创造它们。
我们一定要记住,意象诗不是图像不是图画,更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临摹。
六、诗歌冷抒情的写作特点
虽然冷抒情的诗表面沉稳,波澜不惊。
感觉不到大的情感波动,但隐隐约约有一种压抑,黑色无限蔓延的无限空间。
一般这样的诗不容易一下读懂,只要多读几遍,一旦进入,经得起反复阅读。
这样的诗对语言凝练,情感节制要求比较高,一般都是诗歌心智比较成熟的才可能把控。
冷色调、白描。冷抒情一般语言沉稳节制能力很强。他会通过客观事物,通过其升华的几乎可以画等号的意象,把情感,情绪这个主观的东西深埋其中,通过视觉效果深埋听觉,通过词汇意象深埋几乎所有的主观意象。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地下暗流涌动。
八、诗歌图像提取的几个方法
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那我们可不可以用诗的语言描述出一幅画? 我的意思是在诗中,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描述性的语言所建立的一幅画,让画或者说画的意境自身开口说话。”
我就诗歌描述画的三个方式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古诗国画的写意,描写事物的神态。
另一种就是像照相机一样客观地呈现客观事物,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搬运,直接临摹。
还有一种是从客观事物里提取抽象的象,经过人的大脑的处理出来的意象。
这种意象大致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直接呈现。另一种是把这些抽象的意象非理性的,经过了理性处理。
我觉得还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象,经过理性处理,更加真实,具有空间,可以最大无限拓展诗歌空间。
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临摹,和照相机区别不大,仅仅是把一个客观事物照搬到了纸上。
胡来,河南安阳人,八零年生。写诗,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