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丨震撼眼球这件莲花形玻璃盏美得真不可思议

原标题:打开眼界

震撼眼球这件莲花形玻璃盏美得真不可思议

荷花形玻璃托盏 甘肃省博物馆藏

唐代·盘口琉璃瓶 法门寺博物馆藏

西安清禅寺塔基遗址出土隋代绿色玻璃瓶

北魏·浅绿色玻璃碗 大同市博物馆藏

北魏·蓝色半球形玻璃泡

荷花形玻璃托盏

一托一盏,托为八瓣莲花形,盏为七瓣莲花状,通体的普蓝色晶莹剔透,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静静盛开的睡莲……这是一件茶盏,作为茶盏,是不是美得过分了点——它的美,超凡脱俗,不像是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若说它是文物,那肯定是穿越来的,从现代穿越去了古代……

当然,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确凿无疑是文物,是从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氏家族墓中出土的,在重见天日之前,它已在古墓中静静“绽放”了数百年。一旦重现人间,其绝美的造型,艳丽高贵的色彩立刻倾倒文博界。这是件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是甘肃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文物。

壹 精美的茶具,讲究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神农尝百草时就有茶了,不过,那时候的茶不仅当作饮料解渴提神,更被当作解毒的药汤。同学们知不知道,远古时的茶可是与葱、姜、枣、橘皮、薄荷什么的一起煮来喝的,这种品种多样的茶配方倒与我们西北人喝的盖碗八宝茶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不过,比我们的八宝茶更劲爆!枣、橘皮倒也罢了,连葱、姜都入茶,这哪是品茗,简直是为发汗止咳。不过,中国自来就讲究药食同源,茶饮与药汤同源也在情理之中。既然茶不讲究,茶具也不用怎么讲究,吃饭用的碗、喝酒用的杯盏,都可以兼用饮茶。

大唐,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茶文化也在此后走向成熟。唐朝不仅疆域广阔,而且享有重要国际地位,首都长安堪称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时间佛教发展科举盛行、诗风大倡贡茶兴起,再加上官方禁酒,这些都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而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茶具,也必然做工精美。从唐的“煮茶”到宋的“点茶”,再到后来的“冲饮”,茶越喝越讲究,茶具自然也就越来越讲究,各式各样的茶具,材料多样,器型多样,做工更是精致。材料贵重的有金的、玉的、琉璃的;廉价的有陶的、木的;最主流的,当是瓷的,著名官窑生产出来的各式精美瓷茶盏,应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们几案茶盘中的常见物。

这件荷花形玻璃托盏却不是寻常物。不像通常的茶盏平滑的口沿,这只茶盏模拟莲花,口沿为稍扬起的七瓣莲花状,瓣尖很有些尖锐。这样造型的器皿在反映宋代官宦家庭生活的电视连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便有出现,可见主创人员的用心。状如莲花,美则美矣,只不过茶盏口沿边这一圈尖锐的莲花瓣却让人如何就口饮茶,嘴衔莲瓣不怕扎嘴?避开莲瓣又会洒了茶汤。替古人操心,实在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可见,古人为了造型美会牺牲器皿的实用性。

莲花状虽奇特在宋元时期却也不罕见。这件托盏最珍奇之处是,它是玻璃制品。不但是玻璃,而且还是这样蓝如水晶的玻璃!也许有人会说,玻璃有什么稀奇?玻璃在现代确实不稀奇,不但不稀奇,反而是最常见最廉价的材料。但今天常见廉价的玻璃在此前二三千年的岁月里,一直是可与黄金和宝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数上层显贵才能享用。便是到了清代,也只有如《红楼梦》贾家这样的公府之家才能见得到,看过小说《红楼梦》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

贰 国产OR进口,这是一个问题

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出土于甘肃漳县徐家坪的元代汪氏家族墓,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右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从元至明,汪氏家族出了“三王十国公”,地位非常显赫,比《红楼梦》中的贾家还显赫。所以,在汪氏家族墓中出土这样一件珍稀奢侈品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这件玻璃莲花托盏到底是中国制造,还是件“海淘”来的宝贝?

从莲花盏的器型来看,这件茶具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自打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造型早就运用在各类器具上。宋金时期,尤其崇尚莲花形的装饰,从器型看,这件茶具是国产货无疑。但是,制作茶具的玻璃却又不像国产的。要说,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制造玻璃了,但中国早期的玻璃与现代玻璃却是两回事,连化学成分都不尽相同。事实上,中国古代玻璃不叫玻璃,它最常用的名字叫琉璃,是一种半透明的人造材料,色彩通常为绿色、淡绿色或白色,无论制作原料还是制作工艺,与西方传来的玻璃都不可同日而语。且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玻璃器皿较多采用蓝色,所以,从玻璃工艺上看,汪氏墓中的这件莲花盏倒又像舶来品。汪氏家族作为官僚豪强世家,得到域外进口的奢侈品不是什么难事。所以说,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很可能是进口的啰!

看器型是国产的,论材料又像进口的。它到底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这是一个问题。

有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我国就已经从阿拉伯地区进口玻璃原料。从托盏的色泽和成分上判断,再结合其莲花形的造型,研究人员认为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极有可能是元代工匠用进口原料,运用中国人的审美形式制造出来的玻璃工艺品。用现在的话可以总结为,此盏乃是来料加工。

西方的原料,东方的造型,东西方文化结合造就了这件美轮美奂的莲花形玻璃托盏!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陈曙 图/资料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