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九水之旅——让生活走近自然(赵砚芬)| 教师随笔
山东省潍坊学院 赵砚芬
暴雨初歇,阳光给远山涂抹了一层层暖色,白云飘在山头俯视着走向北九水的我们。一路向前,群蝉鸣响于浓密的枝桠间,此起彼伏。方石砌成的别墅,红瓦覆顶,在蓝天白云绿树间彰显着别样的风姿。小孩子们一刻不得闲地追逐着、打闹着……
清新的空气包裹着我们,凉爽的山风招引着我们,踏着《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的节奏,穿过层层叠叠各色旅游商店,挤过走走停停拍照休憩的游人,去寻觅 “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的九水十八潭……
来不及细细品味“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至柔、居卑、未封、未始、无隅、无极、自取、俱化、中虚、有间、得鱼、得意、无己、不滞、餐霞、饮露、清心、洗耳潭”等的文化意蕴,老庄也罢蒲松龄也罢且不去管它,只是深味这放归山水的愉悦。
原本一直嘶鸣于头顶的蝉声似乎消失了,流水潺潺,洗耳静心。游玩至柔潭中,清凉之气自然生发,水面平铺着,阳光投射至水底,砂砾历历可数,光与影反射至石弓桥下,跳来跃去,疑似与山风嬉戏。偶有树叶漂浮水上,倒影便如小鱼般静卧水石中。风儿吹来,叶儿便随着荡开的波纹欢快地奔赴下游去了,不知会停止在洗衣的山妇旁,还是流向了大海。小孩子则飞奔而来,抓住我的衣襟,小心地伸出小脚丫,试探地撩拨了一下水面,又飞快地蹚入水中,咯咯地笑着,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蓦地停住摸出圆滑的小石子,“嗖”地打出一个个小水漂,山谷间顿时热闹起来了……一不留神被一调皮的小可爱拽入水中,清清凉凉的,被水亲吻着,细数着拥抱而来的小波纹,心里柔柔的、静静的……
应该是在居卑潭再次停住了匆忙的脚步,该用什么言辞来形容此时的景致!一边流水绕石,水花四溅,晶莹洁白,奔腾而去;一边轻柔至清,晶莹绿玉般的模样。稚童小儿见之,跳跃着,呼朋引伴,或游来游去,或拨水嘻戏,笑语朗朗,惊飞白鸟远栖,唤之速去,却赖于水中央,哀求着再呆一会儿,后来干脆佯装听不见……大树则斜倚覆潭之上,阴凉呼应,独逍遥斜卧石上,观小儿无赖情状,微闭双目,感受光影与风来来往往的寒暄,笑由心生。更有茶舍设于潭边,三五行人围坐一团,崂泉崂茶斟饮把欢。万般愁绪皆抛,唯见绿水清风。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不过如此吧。
无奈时间紧迫,不敢久留,看得山花,听得溪流,难舍潮音瀑的召唤。途中有的涧石似一面大床斜铺,清泉石上流的前奏当该如此,小小儿嬉笑着奔去,或趴或卧,惊叹天之蓝魅,一个起来立马一个卧去;有的涧石则斜纹道道,该是琴弦,在泉水激越时妙音悠扬;有的则圆润似壶,白练茶汤,绕身温壶,恨不能掬口品饮;有的则如顽童,故意阻溪,任凭溪分两路,从身下流过。涧中之石尚欣赏不到十分之一,猛抬头见峭壁刀削般直立,惊叹未已;又一巨石侧身探海般欲展翅翱翔;有的则与树木比生长速度般出没于丛林间,此长彼消,连绵不断;有的则独自登上高处,远远地看你,峰回路转间,隐身而去又显身而来……最热闹的还是小孩子们,一会儿揣摩像什么一会儿争辩似什么,山路似乎缩短了很多。
潮音瀑终于到了,今年雨水偏少,想来天乙泉储备不足,但见远处“一线玉悬,越涧穿峡”,“敲涯击石”(引自《崂泉铭》),碎玉飞花。近处水帘虽小,与下一绿潭相迎成趣,观来无万马奔腾的气势,但小家碧玉的婉约雅致毕现。猛一抬头,见绝壁泛绿,一道道树立的岩石,有磅礴大水冲刷后遗迹之嫌,而人似于井底,白云覆井口,寒意生。小孩子们大呼:吓煞人。恳求速速离去。
速速下山,竟有不舍之意,此处该停留数日,细细品味。从山中绕出,至海边回望,或许它真该是“海上仙山第一”,山因水而有了灵性。郁达夫曾叹“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然而蔚竹庵已来不及登览;阴晴圆缺、寒暑春秋该不同,却一时无法赏游!或许遗憾是重游的序曲。
赵砚芬
青岛西海岸人、潍坊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