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纺车(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9)

母亲的纺车
社会生活,前后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变化。60年过去,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题记。
小时候,我们热天下河川割草,寒天上山坡砍柴,一群伙伴走到一块,多数都是脚趾露在鞋外。有的脚上看起来有鞋,其实鞋底已经磨透,脚跟就踏在地上。谁也不笑话谁,来胜进京便盈建亨成民定忠普选云升,那些比我们大一点的就说,皇上砍柴上山去,都是穿着铁鞋,永远磨不烂。还有人说,皇上的娘子在家里也穿铁鞋。我们心里就羡慕有钱人穿铁鞋而自己没有。于是也就只能盼着过年,过年就有新鞋穿。同时,一边砍柴,一边哼着流传在我们高家河村里的那几首歌谣:
1.高家河,白水河,
奔流洛河入黄河。
村人泪婆娑。
年好过,月好过,
砍柴日子不好过。
血泪流成河。
2.泪汪汪,水汪汪,
高家河畔人彷徨。
日夜在流淌。
水奔流,人奔忙。
千秋万代一个样。
村落苦沧桑!
青山依旧,时光荏苒,柴砍了一年又一年,苦日子好容易熬过了一年又一年。
1972年,中日建交,国家为解决粮食问题,大量进口日本尿素化肥。那化肥包装袋是尼龙制品,和当时的白洋布白市布白粗布相比,既轻柔又结实,化肥撒进农田,包装袋被人拿回家缝成衣裤,当时的笑话说,有人穿上化肥袋制作的裤子,前面是“尿素”二字,后面是“日本产”三字,队干部开始占有,把它染成黑色蓝色。社员群众就说:
大干部,小干部,
一人一条尼龙裤。
心里好舒服!
有尿字,有产字,
还有几行日本字。
干部有标记!
有黑的,有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
干部挺贪的!
不怕撕,不怕磨,
就怕吸烟遇见火。
也怕社员说!
当然,尼龙裤根本解决不了人们的穿衣问题,母亲和全国农民一样,只能继续坚持、始终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此之前,从40年代到70年代,我们一大家人,光穿鞋,就需要多少双啊。还不说大人小孩,夏天要单衣,冬天要棉衣。缝制不说,布料从哪里来?
漫漫长夜,母亲坐在炕头,一手摇起那辆纺车,雪素姐便靠墙坐下,腿上放一块砖,搓起捻子来。
纺车有节奏地吟哦,我们躺在炕上也就跟着纺车那舒缓的音调,疲惫的节律,轻轻地哼着流传在高家河村里的苦难歌谣——
1.人生是条河,
岁月是首歌。
我们唱着歌,
我们趟过河。
我们跟着伙伴,
无限感慨去生活。
我们生在高家河,
这条河里故事多。
有郁闷,有欢乐,
酸涩苦辣都有过。
有时清,有时浊,
五味杂陈闷心窝!
有时水势缓缓,
有时浪花朵朵;
有时水声哗哗,
有时怒涛翻波;
有时碧波粼粼,
有时巨澜壮阔;
有时泥沙俱下,
有时见底清澈;
有时激流滚滚,
有时卷起漩涡;
有时水平如镜,
有时飞速如梭;
有时如花如歌,
有时如泪如血!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路风雨一路愁忧,
一路苦音秦腔,
一路悲伤的歌!
2.人生是条河,
岁月是首歌。
我们唱着歌,
我们趟过河,
我们跟随父母,
艰难跋涉去生活。
我们长在高家河,
这条河流愁苦多,
血成河,泪成河,
哀伤戚忧都经过。
唱着岁月这首歌,
只管向前不敢歇。
峥嵘岁月悲丧稠,
绿水高山枉自多。
千村荒凉人哭泣,
万户萧条风吟哦。
凄风酷雨寻常事,
七灾八难何其多。
缺吃少穿,
家家日子都难过;
缺粮短款,
费尽全力流干血汗,
只能哀叹莫奈何。
河畔野菜挖来,
泥土不洗随手吃,
湿柴砍来烧树叶。
磨破双肩,
脚上没鞋穿,
身心疲惫累断筋骨,
泪水溢满河川,
无力趟过母亲河!
有时也重复哼唱那几首据说是几百年前村里流传下来的歌谣——
1.纺车声,打鼾声,
窗外明月窗里灯。
妇女哀叹声。
风一更,雪一更,
纺车嗡嗡和雪声。
疲惫到天明!
2.丝悠悠,线悠悠,
缺衣少食使人愁。
空眼望东流。
一家愁,百家愁,
千村万户人忧愁。
何时如水流?
纺车的吟唱声,把我们兄弟姐妹都送入了梦乡,母亲就把那如豆一点光亮的煤油灯上的捻子用针向下压一压,换穗子时看不见,又用针向上挑一挑,换完又压下去,纺车又嗡嗡嗡地转起来。
门前疏槐筛月影,
房顶瓦沿溜风声。
月明星稀,
我们睡得呼噜噜甜美酣畅;
风紧夜寒,
纺车仍在吱扭扭低吟浅唱。
天上月光挥洒着凄凉,母亲眼仁布满了血丝。疲惫的年代,疲惫的夜晚,送去疲惫的岁月;
疲惫的母亲,疲惫的纺车,吟唱着疲惫的歌谣。
炕冷了,姐弟将被子拉到一边,母亲赶紧停下纺车,给我们均匀地盖上。门缝里,寒风袭来,冷气逼人,冻得母亲浑身跟着纺车啪啦啦啦颤,背上披一件夹袄,听见大妈房里纺车还在吱扭扭地吟诵着永不疲倦的歌谣,母亲就摇着纺车决不停下。
把月亮从后院墙梢,一直摇到门前树梢。摇走了一夜的寒冷和黑暗,摇出了东方天际黎明前的曙光,摇去了一个个漫长的冬天,摇来了一个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摇出了一家人的酱醋和油盐,摇出了一家人的吃和穿,摇出了兄弟姐妹的学费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周而复始,把棉花搓成捻子,把捻子纺成穗子,再缠穗子拐线,打筒浆线,经纬机杼,最后织成布料。一辆纺车,摇得母亲粉色全无饥色加,深陷其中,不知人世有荣华。直把一头青丝摇成满头白发。
暑往寒来,春分夏至,如蚕吐银丝,呕尽心血;如烛放红光,耗尽自身;如蜂采百花,尝尽甘苦!
不但要保证一家人穿衣,油盐酱醋煤油煤炭日常生活开销及兄妹上学费用,尤其是一家人怎样度过春荒,都要依靠母亲这辆纺车了。做成布,做成鞋,林皋集会,高阳、广阳、大杨,甚至一个来回徒步30公里的尧禾集会上,有时卖不上好价钱,母亲就一整天的等。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次风霜露冷、狂风暴雨,母亲经历了多少艰苦危难!
虽然受苦受累,为了儿女,心里也如春光明媚,如月光恬静。
雪素姐跟着母亲纺线织布,从小具备了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聪素大姐一样,一天织完12个穗子,是高家河全村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且后无来者。是当时村里每一户勤劳家庭织布妇女所羡慕的。
唐太宗说:匙饭百鞭,寸丝千命。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母亲摇起纺车,几十天睡不上一个囫囵觉;常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几十年没吃过一顿美味餐;织布几十年,绫罗绸缎只见别人穿;夜晚把月亮从后院摇到前院,白天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累断了筋骨压弯了腰,一辈子把山珍海味认不全!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母亲尝过的不到一二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母亲却吃了十几分!
下期预告:生产队开会
作者简介:高宗义,男,1957年生,原籍陕西省白水县,系韩城市矿务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校园快报》总编辑,鲁迅文学院一期学员,《人民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退居杭州市萧山区。
(0)

相关推荐

  • 【东方诗苑•特约】商野‖手摇纺车编织的歌谣——呈给天堂慈祥的奶奶

    不知曾几何时,从祖上传下一辆纺车 闲置已久,被遗弃在拴牲口的老东屋 自从慈祥的奶奶,带着对尘世的眷恋 离开了以后:那年我才刚满十三岁 突然之间,就觉得自己"长大"了 无人之时悄悄走 ...

  • 『我醉乡土』程立正丨母亲的纺车

    母 亲 的 纺 车 程立正 每次回老家,从我家大门洞里穿过的时候,一抬头,就会看到侧面墙上高高挂着的纺车,它在那里已经"休息"了近二十多年了. 那是一辆普通的农家纺车,陈旧但并没有 ...

  • 【随笔连载】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之(二)搓捻子纺棉线

    (二)搓捻子纺棉线 如果说弹花轧花是织布前的材料准备,那么搓捻子(搓棉条)纺棉线则是土织布的第一步. 搓捻子:搓捻子时,先找一块光滑的砖头(就是普通的青砖,只是常用而已所以比较光滑),实在没有这样的青 ...

  • 我家住在徒骇河边

    我家住在徒骇河边 文/张迎春 我的家,在鲁北平原一个角落里.那里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名山大川,只有徒骇河从村东边的麦田边流过.河水浅缓,芦苇纵横,野鸭低飞.两岸绿树成荫,麦浪飘香,悠闲的牛羊低头啃着茂盛 ...

  • 「亲情美文」祖母的椿花

    一朵一朵,那些闪烁在童年记忆中的淡黄色的小花. 一缕一缕,那些飘荡在童年记忆中的清幽的椿花香. 是的,椿花,椿树的花.她们是细碎的小花朵,她们是素朴的小花朵,她们是安静的小花朵,她们是乡村祖母的小花朵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4-15)

    (我的母亲和她的小儿女宗海雪银) 十四.当了母亲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眼里有4层境界.进了门,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我家14间房子是在1954年落成的.有粮有房,这只是农民追求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1-13)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都是粮食惹的祸 我祖父母将深藏在地下石囤里的三石 (dan)麦子全部挖出,让她叔父老三灌走.按说,够他家六口人每人每天一斤吃三个月.那年月,马车是硬轮,不具备刹车功能,只可在平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8-10)

    八.一种精神力量 有一天,她和几个女孩子去池塘洗衣服,岸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指着她说:这个女孩子有福相. 她本来满腔悲愤,见人就想哭.听此言语,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新的感想. 这池塘一边有个土鼻梁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5—7)

    五.她的母亲被卖 父亲.弟弟和祖母的死,为娘的心要揪烂了!上断了梁,下绝了根,一个家庭骤然如天塌地陷,眼前一片黑暗.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她的母亲又被人绑在马背上卖了! 那是她父亲死后,父 ...

  • 高宗义:返销粮(历尽苦难的母亲21)

    21.返销粮 那年珍宝岛一仗下来,双方均感到谁也没赢.用<杨家将>戏上的话说:"杀来杀去杀自家".况且两国交战,黄雀在当裁判,同时在激将.烧火.浇油.战争使人聪明起来, ...

  • 高宗义:生产队开会(历尽苦难的母亲20)

    20.生产队开会 (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 很清楚记的,1972年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准备访华.大队安排驻队干部井槐到我们生产队召开会议,宣讲上级政策精神,要求把日首相访华的事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

  • 高宗义|| 会做饭的母亲(历尽苦难的母亲18)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八.会做饭的母亲 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家庭妇女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功:一是会织布纺线:二是会做饭,会在锅台上做出省米之炊.尤其大家庭,一 ...

  • 高宗义||苦度春荒的记忆(历尽苦难的母亲17)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七.苦度春荒 1952年以后,海南.西藏全部解放,援朝战争停火,国内几千年的剿匪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国家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建立厂矿工业的 ...

  • 高宗义||三娘教子(历尽苦难的母亲16)

    十六.三娘教子 那时节,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和社会物质财富一样贫乏单调,没有手机和电视,电影也很少看到.母亲看到最多的便是村上的戏. 高东大队剧团,虽是业余排练,逢年节演出,但有十多位演职人员:兴昌.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