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温儒敏:《平凡的世界》语言一般,情节老套,读者多底层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路遥《平凡的世界》

1992年11月17日,42岁的路遥因为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最终离开了这个他喜爱着的世界。

而在他病逝之前,对着前来探望他的友人,他不无感慨的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可纵使如此,弥留之际他还不忘最后又留下一句:“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

可惜,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就像《平凡的世界》里他一定要将田晓霞写的去世一样。仿佛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苦难。

路遥的一生很苦。1949年,他出生于陕北清涧县的一个小山村中。作为家中的长子,姊妹众多、生活困苦的现状让他自幼便十分懂事。但生活对于他而言,残酷也只是刚刚开始。

七岁时,家中终于贫苦不支,父亲决定将他过继给大伯家做养子。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何其残酷。好在,他至少能上学了,但那个年代,饥饿却一直困扰着他。

1966年,他考上了陕西石油化工学校。但是那场动乱,却让他逃离农村的愿望落空,回到村里后,他当过民办教师、宣传队员,直到1973年,他终于成为了延安大学的学生。

对生活的体悟、对文学的热爱,也让他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选择在毕业后成为了《陕西文艺》的文学编辑。而随后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他的文学作品开始崭露头角。可是,对于路遥而言这些还不够,因为他要写一部史诗级的作品。此后的他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终于在1985年开始动笔书写《平凡的世界》。

与写作《人生》之时一样,路遥又进入了那种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的疯狂忘我模式,而他的身体也在这种不规律中一步步恶化。

但是当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写完,他投稿后却被连续拒稿,后来文联公司首版也不过印刷了3000册。惨淡的前景、专家们普遍的看衰,却没有让路遥放弃。接下来,他继续开始创作第二部、第三部。终于,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完本。但路遥的身体,也在这种疯狂的写作中,真正的透支了。

好在,这次《平凡的世界》反响巨大,不仅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还在1991年是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可是路遥此时却是穿绸子吃粗糠——表面光,就连进京领奖的钱都是从弟弟王天乐那里借来的。最终,不过1年有余,他撒手人寰。甚至就连去世后他留给妻子、女儿的也不过是一堆欠条。

但就《平凡的世界》而言,却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累积销量超过了2000万册,常年霸占各大网站榜首,甚至还成为无数大学的图书馆借阅量最大的图书。

至于原因,无疑就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让我们无数人在其中看到了孙少平、孙少安身上自己的影子,它给无数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光亮,让人们去了解苦难,面对苦难。

但是,作为一本书籍有人赞扬,自然也就会有人反对。

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就《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他指出:该书的读者多为底层平民。

而在2015年,这位老教授更是在座谈会上直言:它(《平凡的世界》)的语言一般,情节老套,缺少终极关怀等形而上的东西,艺术上并不精致,也不讲究技巧,有艺术上的粗糙。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冲击力。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路遥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描写了在上世纪70、80年代,社会上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好似,也确实没有高大上的东西;但事实上,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不落俗套、精致的呢?

路遥在书中的一句话,或许就能回答这位教授:“倘若人生一马平川,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与所谓的艺术上的登峰造极相比,只有真正扎根人、扎根生活的才是最好的吧。

在书中,孙少平不只是陕北农村的一个穷苦出身的小伙子,更是全书的精神信仰。面对贫穷,他不会气馁;在对郝红梅的懵懂中,他也一步步走出狭小的世界。

他是矛盾、痛苦的、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面对苦难,他知道方向,只要你知道往哪里去,世界就真的为你让步了。于是,他的积极、乐观也让他一步步地达成了梦想。

至于孙少安,则更像是平凡的世界中的灵魂。贫穷,让他不得不6岁就开始干农活,13岁就辍学。

但对于这种命运,孙少安就是不屈服,于是他不断地进步,终于发家致富。而骨子里的仁义就像是传承几千年的无法撼动的生存法则一般,却又让他在致富之后能跳出小我,在对集体的帮扶中,再度升华。

在孙少安、孙少平身上,我们能看到路遥以及他的弟弟王天乐的影子。而对于孙家兄弟或者说路遥兄弟而言,他们的故事不过是万千那个时代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而已。

他们的故事确实情节老套,也不精致,甚至不讲究技巧,但他们的故事却也是最为真实的。从这一方面而言,所谓的精致、技巧在这种重剑无锋、现实面前不值一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