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舍杂谈丨它见证制瓷史上一个时代的开始
槐川博物馆藏宣德青花五彩大碗
作者:潘向东(槐川博物馆馆长)
编者按: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在宣德青花的基础上,填绘低温釉彩,其青花五彩釉色晶莹艳丽,开创了青花五彩的先河,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槐川博物馆藏宣德青花五彩大碗
几年前,从亦师亦友同好处得一堆碎瓷片,如获至宝。遂请修瓷高手吴峰先生碎拼修复,保持原貌。经过半年碎拼,还原成直径22cm,高9cm的大碗,且多处缺肉。大碗胎体厚实,质地洁白坚硬,釉水莹润肥厚,白中泛青,积釉处呈水绿色。碗外绘有青花龙凤戏珠纹,龙高凤低,相映成趣。环珠有火纹祥云环绕,下有海浪纹托底。碗内三组牡丹纹环绕,中间团凤戏珠,有祥云相托。圈足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柔润拙朴。整个青花采用小笔触,多次蘸料涂抹,层次分明。青花采用进口苏勃泥青钴料,笔触深处铁锈斑明显,略带铅光。在青花釉下彩的纹饰中,用釉上彩的形式,在花卉、龙鳞凤羽及火球上涂有红、黄、绿低温釉彩。从综合上分析,此件为明代宣德年制青花五彩龙凤大碗,十分罕见,虽残尤珍。
大明御窑址出土青花五彩盘
在制瓷艺术历史上,釉上彩和釉下彩在明代永宣二朝之前已有成熟。但就青花五彩的产生时期及涂彩方式的研究上,从历史记载到现在学术界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和统一划分。因此,在制瓷艺术研究领域是各行其事,各唱各调,往往造成混乱。
大明御窑址出土青花五彩盘
一是关于五彩和斗彩的划分问题。历史文献记载,斗彩的烧造起始于明代宣德年间,但五彩和斗彩的概念并无细分,实际上是大而统之地将它们划为一个概念。而在后续的历史上,史学家所研究和惯用的概念,却是以成化斗彩为标准。最早使用斗彩概念的为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而明代一些史记中,如《野获编》《博物要览》等都称之为“五彩”。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斗彩是清代中期研究提出的五彩划分新标准。在实物收藏研究和窑址考古所得标本来看,按照成化斗彩标准和涂彩装饰手法,宣德五彩和成化斗彩还是相处甚远,更没有五彩相斗的因素,宣德五彩也没有发现有与成化斗彩标准相近的传世收藏和考古标本来佐证。因此,本人愚见是按照清代记载说法,将斗彩定为成化年间烧造,而斗彩作为一种新的彩绘类型和艺术语言,是在永乐、宣德青花五彩瓷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其中的差别,明代《敝帚轩剩语》中已有定论:“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槐川博物馆藏宣德青花五彩大碗
二是青花五彩烧造始自宣德的定义问题。将斗彩概念单独划分出来后,青花五彩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了。青花五彩一定要有青花釉下勾勒,入窑高温烧造后,在青花间点填红、黄、绿等低温釉彩二次入窑烧成。这里的“五”字,本人认为是多的意思,一彩、二彩、三彩都统称“五彩”。中国文化中,如“九”为多,意思一样。青花五彩装饰方式那就多种多样,如点彩、填彩、平涂等,只是制瓷艺人所喜而已。
槐川博物馆藏宣德青花五彩大碗
关于青花五彩烧造始于宣德,本人认为也值得细究。明清文献都记录,青花五彩起自宣德,是有传世纪年实物为考证的,虽然十分稀罕,但毕竟是有佐证,毫无疑义。但是否一定始烧于宣德,现代考古研究结果是予以否定的。明代经过洪武一朝三十多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永乐宣德二朝制瓷业已发展到顶峰,青花低温颜色釉彩的使用也都相当成熟。永乐一朝二十二年,烧瓷书年款少之又少。而永宣二朝一共才三十二年,宣德一朝才短短十年,永宣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有考古发现,“品陶斋”已有传世永乐青花红彩、黄地绿彩展出。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节点的拼凑,而是一个过程的必然,所以将青花五彩瓷的烧造起始时间定为明永宣时期是比较恰当的。无论是传世收藏还是窑址考古,明永宣时期的青花五彩瓷完整件非常罕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期杂谈介绍的明宣德青花五彩大碗十分珍稀,见证了制瓷史上一个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