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的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民众中极其流行,如有“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之论,又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之语(伪《三世因果经》)。民间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谚。所有这些无不是在宣扬因果报应。
一般认为因果报应思想来源于佛教,但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就已有了类似思想。比如《易经坤卦》中就说:
说的就是:祖上积德,福及子孙,祖上作恶,祸延后代。
出自《诗经》的“自求多福”,读如“自求者多福”,本义即修身养性顺应天命,方能福泽无边惠及子孙。
儒家经典与道家经典中均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论述,意思就是人世间的祸福基本是人们以自己的行为召来的。
《君臣打起了官司,臣还告赢了》一文,就提到了周歂因杀害忠良而离奇死亡的事例。
按种类来说,周歂之遭遇应叫“现世报”,但现世报在现实中似乎并不多,所以才有“好人不在世,坏人活千年”之语,慨叹报应来得太晚。
请别急,虽说善恶之报一般来说来得都很晚(所以恶人才不怕作恶),但正如开车走路都会在路上留下痕迹,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其实桩桩件件无不在冥冥中有所记载,待时辰一至即论功行赏量罪行罚。须知天网恢恢,虽疏不漏也。
《春秋》中类似因果报应的记载很多,不过按现在说法,多数都报在了子孙身上,当然也有报在自身者,但数量较少。
比如大家熟知的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就有报在自身和报在子孙的不同事例。
赵盾在首山打猎时碰到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孩,名叫灵辄。赵盾不但当场把自己的食物拿给灵辄吃,还另送食物让他回家带给母亲。没想到,这一饭之恩由此种下善因,让赵盾免于一场杀身之祸。
赵盾辅佐的第二任君主是晋灵公。这晋灵公是个十足的坏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是非善恶。有次吃熊掌嫌没有熟透,竟将厨师残忍杀害,还让宫女将尸体背出喂狗。身为执政的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盾动了杀心。
有次晋灵公假装请赵盾到宫中喝酒,喝到一半时,埋伏的甲士一拥而出围攻赵盾。激烈搏斗中,赵盾的卫士很快被杀,赵盾一个人孤军奋战,眼看就要被乱刀分尸了。
就在这生死关头,甲士中忽然有一人倒戈相向,趁另外甲士还没搞清状况的当儿,杀出一条血路,保护着赵盾逃了出去。
赵盾死里逃生,惊魂未定,就问这个甲士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救自己,那人说:“先生不记得了,我就是在首阳被您救活的那个饿人灵辄啊!”
赵盾心里也许早已将这个灵辄遗忘,但他无意中做的一件好事却在关键时刻帮了自己大忙。由此可见平时积善积德是多么重要了!
这是报在自身之事,另有一件报在子孙之事可就非常惨痛了。
赵盾出逃时,其堂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回国并未讨伐堂弟弑君之罪,结果被史官记为“赵盾弑君”,从此赵盾就背负了这个恶名,直到去世。
弑君如弑父,天下可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罪行了。虽说赵盾得以寿终正寝,可其子赵朔却被迫为父亲之罪“买单”。在赵盾死后的宫廷权力斗争中,赵氏差点惨遭灭门,只留下了独苗赵武。这就是震惊古今的“赵氏孤儿”冤案,其起因即是赵盾弑君。《史记》与《左传》对此均有记载,老树以前之文亦可参看,此处不再赘述。
赵盾弑君,赵氏灭门,因果就这样得以平衡。可这平衡的代价也实在太过惨痛,有谁能接受得了呢?就连孔子也为赵盾可惜,认为如果当初赵盾能再往前多走几步,出了晋国国境,那么这起弑君案就跟他毫无关系了。
各位,赵盾并未亲自参与弑君,却让他的家族承受如此苦难,差点绝了后,那么那些亲自弑君者呢?
晋厉公时期的执政大臣叫栾书。栾书虽才能出众,然他全程参与了谋弑晋厉公。后任君主晋悼公看在眼里,却并未追究其责,只让栾书提前退休,而让其子担任重臣。但如此处理并未完全洗脱栾书弑君之罪。到栾书之孙栾盈时,人品与才能均属上乘的栾盈因被人诬陷而被迫出逃晋国,后又反晋,最终被杀,栾氏惨遭灭族。史称栾盈之乱。
表面上看,栾盈是因受人诬陷而叛国从而获罪,属于偶然现象,但换个角度看,何尝不可以认为祖父栾书弑君之罪报在了他的身上?
我们的先祖早已洞见因果,也明白因果现象完全来源于自身之所作所为,简言之,即“人心”,是以在很多典籍中都强调修身正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