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说啥
今天早上与魏同学聊天,聊到春秋时秦国攻打郑国,路过周都城那段文字时,我忽然悟到:儒家思想的核心“礼”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那段《左传》的文字。
翻译: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车左车右都把头盔脱下,下车步行;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刚下车又轻率地一跃登车而去。王孙满当时年纪还小,观看了秦国军队经过时的情形后,就对当时的周天子周襄王说:“秦军轻狂放肆而无礼节,必定会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节就粗疏大意。进入险要之地,粗疏又没有谋略,能不打败仗吗?”
这段话的时代背景是:这一年随着晋文公重耳去世,由晋献公与秦穆公一手缔造,再由晋文公与秦穆公巩固发展的“秦晋之好”已经出现了深深裂痕。矛盾的焦点就集中在郑国——这个春秋时期夹在晋楚两大国间、才情与悲情兼具、战争与阴谋并存的分外夺人眼球的中小国家身上。
重耳去世,秦国趁晋国之丧,执意要攻打千里之外的郑国。而要攻打郑国,必先经过周朝都城,所以才有了上面这段文字。
王孙满是谁?为什么左丘明要特意强调王孙满的话?如果各位读过《古文观止》中的《王孙满对楚子》一文,就知道这人实在是个厉害角色,他曾用几句话就把楚庄王不怀好意的“问鼎”行为化解于无形,使周王朝避免了一场可能会发生的浩劫。
后来发生的事实是,这支貌似十分强大的秦军连郑国的一根毛都没摸到,不用说打败他们了。而更让人唏嘘的是,秦军在回国途中被晋军在崤山设伏打了个措手不及,结果是“匹马只轮无反者”,也就是说,全军覆没。
换个角度,秦军的遭遇,印证了王孙满预言的准确性。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春秋时代能够作出准确预言的大师会很多?不光王孙满,举凡范文子赵文子子产叔向季札孔子等等圣贤人物以及各国的史官卜官巫官,甚至一些在野的无名君子,都能时时对某些人事作出准确预言呢?
为加深印象,再举个大家可能会感到愕然的例子。
吴国贤臣季札奉吴王命访问中原诸国。在鲁国,季札劈头就对第一次见面的贤臣叔孙豹——也就是提出著名的“三不朽”理论的那个人——说:“您会不得好死哟!”(子其不得死乎!)
这话如果放在今天来说,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刺耳了,你以前从没见过这人,第一次见面就说他会不得好死,这不诅咒人吗?可是春秋时代不像现在,没有把握的话不会出于贤人之口。叔孙豹最后死于他的儿子竖牛之手,是被竖牛活活饿死的,这不是不得好死又是什么呢?
其实,圣人孔子也对他的爱徒子路说过一句同样的“诅咒”:“若由者,不得其死然。”
子路这小子啊,以后会不得好死的!
后来子路在卫国之乱中被人砍成了肉酱,确实是不得好死。
所以,不是季札和孔子诅咒对方,而是季札和孔子预见到了这二人以后必然会发生的命运,只不过提早把它说了出来。
这就是真实,真实当然是“礼”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古人不讲“真”,而讲“诚”,诚者,真也,实也。
真实,意味着不虚伪不做作;真实,意味着对天地万物之诚敬。诚于内则形于外,慧于中则秀于言。或不言,言必中。
有人会说,史家在写史时,历史早就发生了,那就不妨用结果来倒推预言梦境占卜之类,以使文章更好看,让点击量提升,粉丝数狂升,反正已经死无对证了对吧。这大概也就是古人常讥的“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春秋》三传中,《左传》文笔华美,史料丰富,然而缺点是过于“巫”。“巫”这字,大概类似于今天的“迷信”“玄虚”之类。
然而我对此说不。我坚信,春秋时代是真的处处皆君子,时时有大神,春秋时代的每个准确预言,每个离奇梦境,每个占卜结果,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虚妄的。
要是史家可以信口胡说,以假乱真,那为何还要不惧生命危险记载“赵盾弑君”,记载“崔杼弑君”?他们大可遵从官长旨意,篡改历史,这又有何不可?反正历史流传到现在,早已死无对证了。
就算可以对质,他们不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上一句:怎么,难道历史不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吗?
也是啊,我们一方面常作智者之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另一方面又时发妇人之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当你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时,这样的历史其实早已不值得借鉴了,比如民国以后的历史。
故上述二语中的第一句应该加个前提条件:以真实历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否则就是带了逻辑硬伤。
但我要强调的是,至少在春秋时,史官还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真实记录历史就是他们的职责,国君不会干涉史官的工作。换言之,春秋甚至一直延伸到汉朝以后的史书都是信史,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春秋》以及《春秋三传》《史记》。
所以你告诉左丘明司马迁们“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不把你当傻子看已经算对得起你了。
不要戴着十多年义务教育制度发给你的那副有色眼镜去看古人,当然,也包括外国。
再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始的那段《左传》记载。
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那么“礼”到底是什么东西?
“礼”绝不只是礼貌、礼仪,老树的观点一直是:
礼即理也。此“礼”即孔子“克己复礼”之“礼”,亦即朱子二程王阳明所言“存天理灭人欲”之“天理”。而按王阳明心学,天理即良知。什么叫良知?这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要是打比方的话,大概民间所谓的“摸着自己的良心”之“良心”即是。所以也可以勉强这么说,“礼”就是超越了私欲范围的、通行于全人类并能为全人类所接受的道德底线。我们说一个人讲道理,事实上也就是在赞扬这个人有良心,有良知,有天理之公而无人欲之私。
“礼”涵盖一切,当然也涵盖了古人十分看重的战争。
战争可是把脑袋系在裤带上,是非常严肃非常庄重的事情,它意味着耗尽国库,致使民生凋敝;意味着死去大量男人,让女人变成寡妇,孩子失去父亲。所以古人即使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来处置(出自《道德经》第31章),何况战争结果还是未知数呢?可我们看到的秦军却是把打仗当成小孩过家家的游戏,战车还在周都城门口行驶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上了战车(超乘),就是如此的轻佻无礼。这大概也是所谓“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一个有力注解了。
好了,今天的题目就叫有啥说啥,说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什么叫中华文化?本文所写的至少是中华文化之一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