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各个村口的券阁“老爷庙”,是本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关帝庙。山雨好开玩笑,难怪人们供奉他老人家坐在村口看一村之大门,本姓“关”嘛!真正的“关(管)门老爷”!山雨不明白的是,红脸关羽,贩枣出身,至死忠心义气,从无背主自立的打算,怎么就也称起“帝”来了?还“关帝”,还“圣君”呢!原来,关羽身首异处后的近千年时间,百姓和历代统治者对他并没有怎么特别重视。也许,宋朝积弱太深,十分需要忠武勇毅(义)的精神偶像?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一身文艺细胞的宋徽宗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此后,宋徽宗曾先后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和元代也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明武宗朱厚照赐南京关庙庙额为“忠武”,这是明朝统治者赐关庙名的开始,并下令将全国的关庙都改称为"忠武庙”;继北宋徽宗后,对关羽的第二次集中加封是明代万历皇帝。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并改关庙名称"忠武"为”英烈”。关羽至此晋位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次追封,我们后世熟知的“关圣帝君“称号就是这一次追封得到的。自此,关羽就“永安帝位,不在将班”,成为皇家亲封的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也就是说,关羽“称帝”是在明万历年间的1614年,至今已407年了。满清入主中原后,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乾隆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八年(1828),道光帝加封关羽“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之子咸丰更是前后四次加封关羽,最后关羽的封号为“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且加封关羽曾祖父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并且在皇宫中也供起了关帝神位;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载淳加封关羽为“护国保民翊赞精诚绥靖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得到清室最后一次加封,称号最终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全长二十六个字,可谓尊奉之至、无以复加了。我们可以看到,从宋徽宗开始,历代皇帝对关羽的推崇不断升级,特别是明神宗和清代历任皇帝,对关羽不断加封,最终使关羽成为远超过一般俗世帝王的关圣大帝。山雨认为,宋元话本、戏曲、小说,特别象《三国演义》为人们普及了中国式历史知识和正统、忠义思想,又有顶层崇尚和号召,关老爷便由汉寿亭侯起,公、王、帝、大帝……封号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长。最终的结果是,明清时期,券阁老爷庙成了各个村庄入口的“标配”。有一点需要明确,太行山区的券阁老爷庙,其中的关老爷形象,无一例外的是“夜读《春秋》”。于是,春秋大义,便成券阁老爷庙的内容及建立和存续之“初心”了!概而言之,春秋大义,不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人、周围的环境等产生作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上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其背后的思想原则。关公关老爷成为春秋大义的代表性人物,是因为他捍卫大一统,北伐兴复汉室,为此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关公作为三国著名历史人物,凝聚了历史,也凝聚了榜样,是被全民承认最多的,他的一切现在还在以各种形式留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券阁老爷庙只是他老人家忠义勇武精神物化形式之一。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