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治学门径

有人说,作为医生每天看好自己的病人就行了,何必谈治学。
我认为中医属于国学,亦当按国学方法治学,若只是临床自悟,或能有所成就,但却无以了解前圣先贤的学术所长,闭门造车,必有所短,终不如广聚众家为好。再者,治学需要儒家精神,中医人“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有此抱负,则能精进有得。
治学需读书,读书需有门径,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是一门学科,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这门学科内容的富和美。若有门径可循则难者亦易矣。
关于中医治学的方法,不过以下几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能做到此五点,坚持不懈,必然能在中医上有所成就。
一、关于治学
我认为中医学者需建立儒家思想,此为根本,欲以培养经世儒医也。且儒家思想重进取,求其日新,最合于中医之理。故学子需博览经史子集,看似于医道无关,但素闻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国学乃为医之根基,此亦余所求大矣。中医属国学之一奇葩。精于国学,自可轻易入于中医之门。此亦学医门径也。
对于初学中医的年轻人,我建议先下些功夫在古文上。因此,推荐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读本》。此书简而约,精而奥,最适合于欲提高古文基础的年轻人。书中所引文章皆来自先秦两汉,若能反复研读成诵,进而从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培养古文根基,最好能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烂。
如何变成秀才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精读《医古文》。不必拘泥于哪个版本,都有可读之处。不但初学者需要,即如临证多年后,再回来读读此书,亦颇长识见。我喜读诸家医书序,文辞甚是精美,且反复琢磨传统文化知识,常读常新。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如何提高读书效率?如何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书上的知识?《朱子读书法》。其论如何读书既精确又细微,且甚是平易。 r>吕思勉《为学十六法》:吕氏此书教人读书为学之法,其文恢宏博雅,辩达通畅,从二十四史之治学法谈及人生,通贯古今,联系实践,博而约,实而广,于年轻学者裨益良多。且治医亦如治学,其法亦治医之法,明其理,通其用,为医亦能渐入佳境。
《国学导读》:是书纵览历代国学,博大宏雅,精思致微,为学医为文必读之书。古圣及历代诸贤多有著述,需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方能得其智慧。读书为学之法,尽在此书。
以医为业者,亦需精研国学,增其识见,奠其根基,博其雅闻,则医道与国学可共同进境。余之心得:虽无上人之智,治学力在勤奋。继而可泛滥于经史子集,按自己的兴趣随意浏览。总以先研经为是,经典常读常新,乃古贤人生智慧的结晶,当反复研读。
诸子可选一家或几家,学习其旨义。史部与集部最为精彩,可作平时书读。并且多读前四史。
《纲鉴易知录》:清代吴乘权认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故编此书。“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此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上起太古,下迄明代,清晰易读。古人不管作何学问,自童蒙即熟读此书。学中医最需读古史,此书属必读之列,故愿推荐。
中医人治学,建议一定要读读朱子的《四书集注》。这本书曾经是宋后千余年来的官方指定考试用书,其中有大智慧。细绎此书,于儒家文化和思想可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我认为,我们当代中医人当有儒者本色,因为儒者重视自我修养,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特别适合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医德。
二、关于学医门径
中医爱好者要求我提供一本可以入门的书,我觉得可以读一下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
如果想找到学医的门径,则《名老中医之路》是本相当不错的书。如果下定决心要学习中医,则不妨选择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为入门的基础教材。
一个真正纯粹的中医应该先学什么?我的观点是先学《中国医学史》。其原因有二,一则,没有接触过中医的人若能先了解中医的历史,相当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中医,既容易产生兴趣,又不至于失去信心;二则,读医史能让学人把握历代医家的得失,自然眼光高、视野阔,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治学。
这本书看似无用,其实对于将来深入中医各家学说极有好处。明了史事,才能明白历史上中国的成就,也才能知道自己的学术位置。博览百家而精通一家,先需知道百家历史。这是基本的要求。进而再精求《中医各家学说》,于中医的历史源流就基本通了。
我颇重视《中医各家学说》的学习。而且,我认为这本书应该作为大学的必修课。一般认为任应秋的最为经典,是此门学科的鼻祖。我大学所学即是此本,感觉极是受用。十余年来,仍手执此卷,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如果只取一本书作为兼顾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教材,我选择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黄氏自学成才,尊古崇圣,医道精湛,曾得乾隆帝亲题“妙悟岐黄”匾额赐之,确是名实相符。是书发四圣之微旨,前后融贯,一脉相承,理必《内经》,法必仲景,是黄氏诸著述之会极。此书值得反复研读,且每读都有所悟。
三、关于中医经典
《内经》不仅是中医经典,亦是文学巨著。学者既可悟其医理,亦需重其文采。细绎其字句,有秦汉文之奇崛,且排比押韵。朗诵其文,则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我建议可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比较精。最佳选本是梅花本。此书排版上为原文下边注释,以王冰《重广补注内经素问》为蓝本校勘。若只想读原文,则亦可直接用田代华整理的选本,亦好。建议喜欢中医的朋友人手一本,时时翻阅。
周学海《内经评文》从文学角度批点《内经》,阐其旨、抒其意、赏其文、揭其晦、评头尾、理脉络,引人入胜,开拓视野,由简达博,别开生面。
易者医也,《周易》为中医之根基,其中象数理气皆关乎中医,学者需以象数阐发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则能见易中之医意,而神而明之,自见医理之奇妙奥微。明人来知德著《来注易经图解》,后人推为孔子之后以象数结合义理注释《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唯一一人,读此书有助于深解医理,堪悟阴阳。
四、医案医话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清代医家徐灵胎是我极为佩服的一位中医,他的《洄溪医案》非常精彩,每每读之,都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推荐他的《医学源流论》,二书结合阅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临床思路。徐氏胸怀济世之志,半生攻苦,抠心挖骨,其书不但在当时广被传播,惠及世人,直到今日仍有极大的价值。
关于医话,可读《五部医话》。此书汇集了全国当代数十位国医大师的临证医话,其篇章短小,内容丰富,语

(0)

相关推荐

  •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名老中医告诉你的治学经验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 ...

  • 略谈中医学习门径作者:丁瑞丛前段有学生问...

    略谈中医学习门径 作者:丁瑞丛 前段有学生问我,学中医多年总觉得还没有入中医门径,诸家说法纷纭,更加迷惑,对于阴阳五行气机生化,总觉虚玄难觅.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大概很多人初学中医都有这种困惑,中医 ...

  • 任应秋: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推荐所有习医者阅读)

    作者简介:任应秋(1914-1984),字鸿宾,四川江津县人.幼年读经,十三经皆能成诵:少年时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十七岁开始学医,二十三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得到沪上名医丁 ...

  • 钱穆先生:我的治学门径

    (以下括号中注释为本公众号自撰,仅供参考.)   犹忆幼年入小学,无锡顾子重先生授国文.一日薄暮,先生举酒微酌,诸学童环集案头.余最稚,方十二岁.先生忽抚余顶,告诸童曰:"此儿文气浩畅,将来 ...

  • 《书目答问》:读书指南,治学门径(附劝刻书说)

    张之洞的书单:国学应该读什么 晚清重臣张之洞,毕生追求经世致用,倡洋务,办实业,兴学堂,练新军,人称"香帅",文韬武略,功勋赫赫.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煌煌近千万字的著述中,流传最广 ...

  • 【任应秋】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

    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设法找到 ...

  • 王力先生:独立研究关键要找到治学门径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中国汉语语法学家 文章导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王力教授,是我国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他在汉语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都有重要著作. 就" ...

  • 【中医文化】任应秋: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

    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必须设法找到 ...

  • 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治学思想实为当代学习中医之典范

    清代名医沈金鳌,博古明经,一生笃学,40岁以前,专以儒学:40岁以后,专攻医学,集一生之历验,撰<沈氏尊生书>七十二卷,其中<杂病源流犀烛>是本书的主体. 一.从流溯源,博采诸 ...

  • 张岱年:治学的门径

    张岱年(1909年5月–2004年4月24日),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