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文汇美食 饮馔志 2019年第29期 (总第384期)

饮  馔  志

戴明贤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云:咸丰以前,安顺风俗,素称勤俭,“尚儒重信,犹存古风,务本兴行,渐洗蛮陋……士以诗书为业,贫而不废弦歌;商多外省寄居,富而各安礼法。饮食衣服,颇改朴风,文教士习,渐希省会。”至咸丰年间,“变故丛生,兵连祸结,终咸丰之世几无宁日。民间无论男妇,但求苟全性命,东跑西窜,北走南奔,即欲各勤其业亦不可得,以是百业旷废。其形似惰,实则时势使然。……又如婚、丧、祭祀之礼,为社会一日所不可无,然当其时,莫不草率将事,概从简朴,此亦时势为之。”综上以观,终咸丰之世,似俭而不勤;其实当时虽以兵事之故,职业固多旷废,然家庭操作,仍属辛勤。“婚、丧、祭祀,固以时艰而不敢奢,即日用起居亦莫不从俭”。同治年间,仍相沿咸丰时勤俭之风。“士惟知务学,以品行自重,以道德相高,以奔走权门为耻。除月课之外(每月课士一次),足不履县官厅,率以非公不至为节操。又复三五人或六八人私立文社,以相砥砺。若乡里农民,致力耕耨不知他务,除纳赋税、送田租外,恒有终身埋头田野不入城市者。至于工人,虽无奇技淫巧,然家常日用之所需,本境自造足以自给,尚不闻苦窳之呼。商虽无远行之志,然就地方所出,有无相通,利不外溢,尚无漏卮之虞。他如灯前月下,妇女纺织之声比邻不绝。服装朴素,即极富有之家,仅以羽毛哔叽为最上品,无所谓纱罗绸缎也。饮食简单,所盛无非土产,而山珍海味视为最稀奇之物。宫室朴质无文,其阶不过一级、二级,至若三级已非缙绅之家所有矣;高则仅一丈五尺八寸(俗简称丈五八),或一丈六尺八寸(俗简称丈六八),或一丈七尺八寸(俗简称丈七八),至若丈八八者即已鲜见矣。御寒则冠以风帽,士非贡、举不敢冠以红心,非廪、附不敢冠以红边。”光绪初年与同治年间尚无甚差异,比及中叶,鸦片畅行,酷染嗜好者率皆习于怠惰……而托为生业者,以之经销外省,又不免染其华风以归,且两湖、两粵之富商大贾旅此贸易者,挟彼奢靡之习以俱来;加以土产日盛,商旅日多,市面因之活动,金钱即便于挥霍。踵事增华,互相仿效,自是惰与奢之风影响及于末叶,犹相沿其习而加厉焉。是时无论城、乡,酷染嗜好者……大约男子居十之六七,女子居十之二三。疲神怠志,旷职废业,莫此为甚。一衣、一食、一宫室,皆与同治间成反比例。向之勤者今惰矣,向之俭者今奢矣。此风大致黔中皆然,而以安顺为甚,以其地为黔中商旅辐辏之区故也。迄至末叶之末,烟禁戒严,虽利源稍塞,然勤俭之风似稍知自励矣。”[1]

以上概述,适用于饮食状况。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初稿

家 常 烹 饪 

旧日安顺城市及乡村中等以上之家,主粮以稻米为首,面粉副之。乡村山地则多以玉米(包谷)为主,辅以红稗、小米、荞麦、小麦等杂粮。稻米分红白二种,县人多喜食红米〔安顺红米色淡红,称桃花米,为特产之一〕。城市日食两餐,乡村则日食三餐。城民菜肴以蔬菜、瓜豆、豆制品为主,虽小康之家亦非每餐必肉;农户则多取园蔬与腌菜。饮水取诸井泉及河流。城中多汲饮井水,乡村则井、河各占半数。甜水称“大井水”,用于炊事;咸水称“小井水”,用于浣洗。燃料多用煤,以县地盛产煤炭也。贫家与乏煤之地多用柴草。木炭〔称㭎炭〕则略备用于发火或富贵人家冬季御寒。食盐全部仰给于四川井盐,称川盐。糖类仰给于云南、广西等地。食油大别为荤、素二种。荤油纯为猪油,除回教徒外,鲜有食用牛、羊油者;素油即植物油,有菜油、豆油、茶油等种类,以食用菜油为多。安顺人嗜烟、茶。佐餐则嗜辣椒,每膳必备。好酒之风亦盛。彝、苗同胞多嗜酒,喜食牛、狗。

细鱼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安顺家常烹饪有特色者,为山药、韭黄、细魚、山药果、寡蛋、一锅菜。

韭黄 任纯君 摄

山药果 晓乐人家 提供

山药为块茎,状如老藤,可清烩、辣炒、炖汤。块茎生长时,地面牵出藤蔓,密密麻麻结满小果如毛栗子,叫为“山药果”,青椒炒食,嗜者以为胜于山药。韭黄与红椒丝、鲜肉丝共炒,色香味俱全。细魚即小魚干。安顺不近大江大河,少食大鱼。细鱼以北门所出为优。用竹签剔净鱼腹,油炸使酥脆;另炒青椒姜丝烹醋,吃时浇于鱼上,拌匀后食用。香酥酸辣,是送饭的好小菜。小虾叫土虾,以别于海产虾仁,调进鸡蛋同煎,叫“虾抱蛋”。香椿上市,也调鸡蛋同煎。寡蛋即孵化失败之鸭蛋,沪宁一带称喜蛋。明初大批江淮人调屯安顺,带入此习,而演变为安顺独有之风味菜肴。其法连壳蒸煮使熟,剥出蛋黄蛋白及鸭仔(去毛洗净),用二合油(猪油菜油)炸至微焦,再用青椒丝、青蒜、蒜片煎炒。野慈菇,小如樱桃,拍裂油炸洒椒盐,酥脆香甜,品在家慈菇之上。芹菜酸。以水芹菜煮熟发酵成酸,蘸腐乳辣椒而食,清纯爽口。

山药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一锅菜〔又称“一锅香”〕源于大年初一以除夕年夜饭之剩余菜肴杂烩而出新意,乃发展为独具风味之冬令美食。其法以数种菜类分别炒好后,拼摆于锅中加汤烩透,味美迥异于诸菜分食。宜入之菜大致分二类:一为鸡、鸭、猪肉,取其出鲜;二为白菜、山药、红豆、油豆腐、冻菌、粉丝等,取其借鲜。尤以肥鸭与凌〔冰冻〕豆腐为上选。安顺近郊有地曰西王山,以养鸭为主业。一入腊尾,菜场以鸭市为盛。鸭皆剖好洗净,一肥一瘦为“一合”出售。如单买肥鸭,则价高。民间传说西王山潘家曾出一猛将,为朝廷立殊功。皇帝不能不赏,又惧势大造反,依丞相诡计,封他回乡“斩杀自由”。他以为裂土封王,大喜过望。回到家乡,地方官告以圣旨为“宰杀自由”。此时兵权已失,只好世世代代在此养鸭,宰杀自由。

民间颇重尝新。第一顿新蒜苔,新豌豆角,新蠺豆,往往于扫墓野餐中吃到。花山新辣椒初上市时,配以新花椒、核桃仁舂碎凉拌,取其鲜香辛辣。第一餐新米饭先祭祖而后食,依稀古代“贡新劝尝”遗风。

酬 酢 饮 食

四时宴请。安顺苗、汉异俗,客、土殊风,各族之间大多不相往来。男女界限极为分明,汉族女性尤甚。汉族女性成年后深居简出,行不与男子同路,坐不与男子同席,晋谒亲长,如无同性者在室即却门。普通相见,大都颔首为礼;如系生客登堂拜访主人,男子互揖,女子行裣衽。客人入座,主人款以烟茶。如系熟客,坐久则留食便饭;若系生客,须备饭招饮,或备筵席而请亲友作陪。腊月宰年猪,或春正岁首,多备酒饭或筵席,招宴亲友,称“请杀猪饭”或“请春客”。被请者亦多备酒饭或筵席以报,称为还席。

四时馈赠亲友。均以食品为主。三月清明节,以棕子面条相馈送;八月十五中秋节,以点心、月饼、石榴、梨子等相馈赠,食凉薯(俗称“地萝卜”)、盐水毛豆〔连荚嫩黄豆〕;年节则以粑粑、点心、猪肘、阉鸡、黄果,桔子等互赠。

凉薯 (俗称“地萝卜”)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喜庆祝贺。亦多致食品,除元旦彼此祝福外,凡遇人有婚嫁、生子、寿诞、迁居、落成、开市、考试中选及其他可喜之事,俱备办礼物(多以食品与用品、对联、花炮等相配;如送现金则称“干礼”)往贺。主家接受贺礼,则款以酒席,以示酬谢。

吊唁闻亲友逝世,即备香烛纸钱前往丧主家吊唁,俗称“烧纸”。丧主确定出殡与大祭之期,讣告于亲友,闻讣者于期前备办礼物(或以楮币、或以酒果、或以货财、或以诔文、诔联、或以酒席、祭幛)相馈,主家则赠以孝布或孝衣,并设宴相酬。至亲有以全猪全羊下祭者。此外,遇亲友遭受灾害,如水火、疾病、牢狱、盗贼以及其他不幸之事,俱须备办礼物前往慰问。主家或受或辞,均属常理;收受后亦只随意款待,无须正式酬谢。

游山野餐。春秋晴好天气,市民常邀集三五友人,醵金备办酒菜作郊游。或登山,或游岩洞,或入山林庙宇,因地设坐,猜拳行令为乐。谓之“玩山”,亦名曰“打平伙”。游山季节,亦有饭馆在华严洞、金钟等游憩胜地搭灶营业者。此外有所谓“喝柜台酒”,劳作之余,邀三五同人,同入酒肆,各自出钱沽酒,佐以豆干、盐酥豆等,立于柜台前饮食谈笑。此谓柜台酒,又曰“站班酒”,饮者率多匠作摊贩等人群。

总之,安顺以地域与风尚之制约,饮食讲求家常、实惠、精洁,不事奢侈奇异。食材止于土产,肉类不出猪、羊、鸡、鸭;鸡枞、竹荪、冻菌、鹌鹑即为山珍。民国以后交通渐便,虽筵席所用海味,亦仅海参、鱿魚、虾仁、海带等干货。家常烹饪中有地方特色如烩山药、炒韭黄、煎寡蛋、醋烹细魚、芹菜酸、鸡辣子等品,渐为外地所知,然皆材料平凡,要在功夫火候,庸手为之,往往有桔北变枳之叹。冝于冬令之“一锅菜”〔现称一锅香〕与甜品“水晶锅渣”可谓安顺烹调之代表。而安顺烹制之最具特色者,乃在风味小吃。

鸡枞 怀友小菜馆 提供  竹荪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风 味 小 吃

旧日安顺多瘾君子,胃纳不健,非美味不能有食欲。影响家人,波及社会,形成烹饪精洁、小吃花巧,甲于黔省。故旧时有“贵阳人讲穿着,安顺人讲吃喝”之俗谚。

安顺小吃用料以稻米〔糯米、粘米〕为大宗,面粉比例极小。糯米粉碎成末,称“镏米面”;糯米入甑蒸熟,入石臼以大力捣碎成团,称“糍耙”;粘米粉末称“米面”;二者按比例蒸熟挤压成块,曰“糕粑”。说安顺小吃,须先明此。

糍耙 图片来源网络

油炸粑稀饭。所谓稀饭,实为米面羹糊。食时盛羹于碗,撒入蘟子盐粉,浇以锅中沸油一小勺,食客以筯搅匀;再入酥脆之油炸豆沙粑。其味醇厚糯香。旧时豆沙粑之外,尚有糕粑片,“手指头儿”〔掌形粑片〕备选,今已不见。

油炸粑稀饭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油炸鸡蛋糕。咸品。以大米、黄豆磨成糊状,舀入长炳六角形铁勺,加葱肉馅,再添米糊盖满,入油锅炸脆。出锅后置白瓷碟中,以小瓷壶轻压,脆响而破,稍浇酱油而食。外壳焦黄,内瓤洁白,葱花碧绿,酱油嫩黄,色香味俱佳。今时时尚,浇以辣椒、折耳根等物,识者以变味为憾。

油炸鸡蛋糕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肉饼。以面糊裹葱花鲜肉馅入油锅炸成,外酥内腴。旧制稍异于今,小而厚,油煎甚久方熟,食时揭如开盖,肉馅灌汤,味殊鲜美。佳品可灌汤。

肉饼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碎肉豆沙粑。糍粑裹豆沙成厚饼,干锅炕透。食时破开粑面,浇以糟辣肉末。近年改为糟辣肉末先行包入,味乃大逊。

碎肉豆沙粑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糥米饭。蒸熟后与豌豆、蛋丝同炒,锅面铺脆臊、葱花,分入小碗后喜辣者浇红油〔油辣椒〕,为城民最喜爱之早点。

糯米饭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贼蛛粑。以肉末葱花糯米饭为馅,裹面粉为徉,油烙成脆壳。米与麦二香互发,壳与心酥糯相济,其味别致。其名则费解〔方言称蜘蛛为贼蛛,取其见人即逃匿之状〕。

贼蛛粑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酸菜粑。腊肉丝与酸菜丝同炒,用以汤烩糕粑丝。食时加油辣椒、葱花。鲜酸浓郁,迥异他味,年节风味,莫过此品。如改用鲜肉,则其味失之过半。旧时均家厨自制,街市不售。

荞凉粉。冷食,安顺特有。以甜荞磨浆,加卤熬制,冷却后成固体。切成小块,浇以腐乳、红油、姜水、蒜水,撒葱花,炸黄豆、炸花生,拌匀食之。香辣浓烈,极富刺激。青年男女最嗜此物。另以铜制漏匙拉成条状,减辣加醋,称“醋丝丝”,味较清淡。荞凉粉一般作午后小吃。骄阳之下,聚而食之,汗出淋漓,有如曹孟德读陈琳檄文而头风顿愈,痛快之至。

荞凉粉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卷粉。以米浆浇于炽锅上,摊成极薄粉皮。切为粗条,热食冷食汤食干食俱可。城人尤生喜裹而食之:以整张粉皮摊开,抹油炙甜酱、油辣椒,铺绿豆芽、酸菜丝、炸黄豆或炸花生、葱花等,卷为筒状,状如春卷,鲜腴爽口。今制稍小,称“裹卷”,女界嗜之者尤众。

卷粉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以下甜品。

说安顺甜品,必先言其主料荸荠粉〔市民只称“荸粉”〕。制粉荸荠不同于水果茡荠,个头小,水分少,专以提制淀粉,涨性与味道远过于藕粉、芡粉之类。安顺甜点之极品“水晶锅渣”与“水晶糕”,非荸荠粉不能制.。

冲冲糕。以荸荠粉羹调米糕而成。此品各地常有,嗜者谓安顺为最精美。

冲冲糕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热甜糕。以米面发酵加红糖制成,状如厚大圆砧,满撒芝麻,切开侧面呈蜂窝状。最为寒天恩物。夏日则供凉甜糕,以荸荠粉与米面、红糖制作,状如盖碗茶之杯座,凹心撒芝麻,晶莹如褐色冻玉,细腻冰甜,消暑解馋。

热甜糕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新包谷粑。以灌浆玉米制作。素者以嫩玉米磨糊,包入玉米壳蒸熟,纯然本味本色,清新香甜。荤者以糊入菊花形长柄铁勺,夹洗沙馅,入油锅炸熟,略撒白糖食用。香糯甜厚而亦不失清新香味。

包谷粑 图片来源网络

开花鸡蛋糕与油香。体形均似开口石榴,酥壳软心,满布芝麻。小儿捧之如元宝,眼饱心惬。“油香”即小麻花绞。两者均由肉饼铺制售。

水晶凉粉。亦称“冰粉”,以苧麻籽入水挤揉后凝成块状,切为菱形,入凉水加白糖、玫瑰糖、芝麻、碎花生、山柳红〔蜜饯〕而食,价亷物美。

凉粉 图片来源网络

锅渣(似因形如油渣而得名,亦称水晶锅渣)、水晶糕、石榴米。三物为安顺代表性甜品。均以荸荠粉制作。一为冬令甜品:加鸡蛋黄,调成固态,冷却后切作菱块,再裹干粉,入油锅炸片刻,入盘撒白糖,即成锅炸。用料与操作均极简单,功夫全在调糊之稠度与油炸之火候。须令外壳脆如薄冰,内瓤嫩如鱼脑,方合要求。是冬令筵席之最佳甜品。夏季筵席则用水晶糕。以荸荠粉加白糖、核桃末、山柳红末等调于大盘中,撒芝麻,冷却后切为菱形小块。状如肉冻,清凉柔腻,入口即化。或以荸荠粉入冷水调为糊状后,加进干粉若干粒,以沸水冲之,即形成清羹中有白石榴子小粒,即称“石榴米”,甜品。如干粉染为红色,更可乱真。

上述三种甜食珍品,因荸荠粉市场假多真少,加之老手凋零,已濒于失传状况。已绝迹于街市之风味小吃尚有鸡肉汤圆、“汤饽饽”〔似为旗语〕等。

特型小吃。安顺有两种食品,外人见之咋舌。一为嫩木瓜,方如小指首节长短,即上水果摊。以干豆豉、辣椒与盐舂为细末。剖木瓜去籽如小船,舀而食之,酸涩香辣,均臻极致。一为青涩花红,方如橄榄大小,亦下树上市,沾盐末辣椒同食。

木瓜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面   馆

面条外必备米粉,以适应不同喜好,亦有兼售馄饨者。鸡丁干粉〔面〕、肠旺面〔粉〕、羊肉粉等特殊品类之外,常品分汤、干二类,每类又分高、低两档。低档称“行面〔粉〕”,浇头为脆臊;高档称“炖面〔粉〕”,脆哨外有香菇肉片之类。此“行”字在安顺话中近于“简陋”“单薄”“不结实”等义。

肠旺粉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羊肉粉 图片来源网络

鸡丁干粉为安顺名点。旧时安顺人喜吃米粉,认为吃面条“烧心”。日常家庭食粉,调料亦备肉末、炼酱、油辣椒、盐莱末、酸菜丝、绿豆芽、炸豆腐干、炸黄豆、炸花生等佐料十余种。鸡丁干粉则以店制为佳。其形状别致:米粉在青花翻沿大碗中摆作斜坡状,鸡丁、炼酱、红油、油炸野茨菇、葱花、姜末、蒜末等铺满斜面。亦可易米粉为面条。安顺面馆为郑家馆。馆主郑干臣,川人,客居安顺数十年,精兵强将,器皿讲究。以筵席为主,粉面仅于承办“早面午席”时用作午餐。一九五零年后宴请之风消匿,乃专营粉面。时郑已病故,其妻率徒经营,狮力搏兔,臻于精绝。后并入他店,遂成绝响。

干鸡面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旧时面馆体貌古朴平和,简单洁净。店堂临街设大灶。后设方桌条凳,均白木本色,每晚用煮面剩水洗刷,纹理凸出如浮雕。顾客进门,堂倌吆喝:“照客几位”。坐定后先上清汤开胃。汤内豆苗青青,衁子浅紫,葱花白绿,色味俱佳。食面时可索“小菜”为佐,有凉拌绿豆芽或凉拌“冲菜”(辣菜)任选。面馆堂倌喊堂〔吆喝〕自成套路。有明语暗语两类。明语一听即懂。比如:“照客二位!汤面干面合席。汤面汤宽减条,干面红重免青--”之类。暗语则有如黑话。戏剧家陈光余曾有释,如“‘地久天’〔肠〕;‘六畜兴’〔旺〕;‘牛头马’〔面〕;‘胭脂花’〔粉〕;‘太子登’〔鸡〕;‘毛焦火’〔辣〕等等。均取贵州四字成语隐去末一字,即以此字谐音取义。”

本文由《安顺城记》编撰委提供,有删节

注释:

[1]《续修安顺府志辑稿·民生志》(点校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387页。

· 作者简介

戴明贤:男,汉族,一九三五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编审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任中国书协理事,贵州省书协主席,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省人大书画院名誉主席等。从事文学、书法、戏剧、影视创作。有《一个人的安顺》《郑珍诗传》《戴明贤集》《自适其适.戴明贤书法集》《夜郎新传》《水寨龙珠》《魔侠堂吉诃德》等数十种出版、拍摄、获奖和上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