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外国诗歌集,爱诗的人们都值得带一本回去

由《诗刊》社选编的《新译外国诗人20家》收录了2018—2019两年《诗刊》“国际诗坛”栏目选发的译诗,选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诗人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下世界诗歌的创作成果。这本书中所收录的20位诗人,均为各国当下文学界值得关注的作者,这些诗人们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之间,不少作品处于正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他们中有爱尔兰四大文人之一的托马斯·金瑟拉、西班牙国家诗歌奖得主胡安·卡洛斯·梅斯特雷、以及不久前刚获法国阿波利奈尔奖的塞尔日·佩伊等。

书中所呈现的译诗,也都是各个国家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的诗歌,既收录了像阿莱格雷的《士兵佩德罗》这样受时代氛围影响,反映一定历史事件的作品,也收录了像保罗·奥斯特的《原格与梦境》和杜普蕾的《就这附近》这类反映诗人对自我精神探索和对所处时代、对文学现代性的反思而创作出的作品。这些来自世界各地诗意片段的捕捉,反映了不同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这些在当代时间浪潮中翻涌而出的诗篇,最终为我们这个斑斓的世界定格下诗意。

当下的国外诗歌创作,就写作内容层面来说,诗人们已不再执著于对语句本身的深度钻研,而是更多地将想象与事实揉捏在一起,创造出属于文学特有的另外一种真实,对时间流动和变化的强调在诗人们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杜普蕾在创作中将自身的经验和寓言交错,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错位感”;阿莱格雷写下大量反对殖民战争和萨拉查独裁专制的诗作,但想象力没有受到现实的限制;斯皮里东富有力量的简练语言,表现灵魂苛求自由的永恒主题,以对话式诗句深层追问灵与肉、人与世界关系。

通过阅读,我们能看到当下外国诗人们在诗歌艺术的开掘上也有多个方向上努力:罗马尼亚诗人斯皮里东以反模式化的解构式写作建构荒诞的文学世界,实现文学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连接;葡萄牙语诗人阿莱格雷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对时间、对历史进行叩问,实现对人心秘境的探究;法国诗人塞尔日·佩伊用他独创的“诗棍”,展现出他在诗歌领域中所做出的新探索;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用剧场式的书写进行的细节拼凑让晦涩的意象有了梦呓般的韵味。

同时,这本诗集既能让我们看到外国诗人对目前社会现实和世界巨变的反思,也让我们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采取的不同态度。有的诗人对他们本国前辈诗人精神进行继承,如英国诗人安德鲁·牟申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客观的诗句配合他丰富的想象,对战争和时代的复杂关系进行他自己的阐释,从他的诗句中能看到英国桂冠诗人塞西尔·戴·刘易斯对他的影响。日常事物在美国诗人戴维·科普轻灵的笔触下被重新赋予了一种野性的气质,印证了她的前辈伊丽莎白·毕肖普“少即是多”的诗学观念。

有的诗人则采取了对自己语种写作的传统进行反叛,更多地吸收他国的诗意创作的优长,如西班牙诗人梅斯特雷用他独创的诗歌的量子语言学,尽可能地在创作中实现对自身传统文化观念的一次次“叛逆”。有的诗人则从跨文化整合的角度进行探索,如法国诗人伊冯·勒芒用孩子的视角配合他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展示出别样的跨文化的韵味。爱尔兰诗人托马斯·金瑟拉对爱尔兰诗歌传统较多的疏离,在创作上更多的受到美国诗人如庞德、威廉斯和罗伯特·洛威尔的影响。美国诗人保罗·奥斯特的诗歌则有浓厚的欧洲风味,忧伤的基调下又有对现实的嘲讽。

这本诗集还呈现了外国诗人们的生态主义诗歌写作的新探索。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士·施蒂格瓦格纳试图打碎语言的原本的叙述逻辑,将人类世界一直以来摆出的征服自然的高傲姿态无限消解。德国诗人扬·瓦格纳敏感于自然风物本身所包含的言说潜能,他诗写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细节,主题大都牵涉探讨物与自然的关系,让日常事物突破了过去诗歌写作常见的意义空间,那些我们从未真正留意过的甚至难以叫出名字的事物成为他诗歌的主角,并展示出新的隐喻。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将自然生态和人的心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民族、国家、社会生态进行类比诗写,让读者阅读后激发共鸣。加拿大诗人露易丝·杜普蕾丰富的堆积式意象,表现她细腻的观察,以一种点到即止的抒情方式,用诗歌为我们展示出她眼中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依旧有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

诗人艾略特曾在自己的作品《四个四重奏》里说:“未来的时间包容于过去的时间。”就好比,当我们回望过去历史之际,总有一些风景,是经由文字而生动,我们现在和未来所经历的,都是在在时间流动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而当下国外诗歌的发展也和我们过去所熟知的那些曾对新诗有着深刻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译外国诗人20家》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当下国际诗歌变化的契机,甚至能成为当下国际诗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能在有陌生感和新鲜感的阅读中挖掘到跨语际交流的光芒,让我们相信诗可以打破语言的界限,奔跑在岁月的轨迹上。

作者:曾子芙

来源:川观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