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把自己禁锢在彩色泡沫中,注定要膨胀到爆炸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这个寓意同样也是适用于人的,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此可见 环境对人的习性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沟口的父母知道这个道理,估计金阁寺会一直好好地保留到今天吧。
或许你会有疑问沟口是谁?金阁寺又是什么?那么现在就告诉你。沟口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金阁寺》中的主人公。
那么现在重新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三岛由纪夫,他是日本文学大师,战后文学的旗手和代表性作家,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青年时凭借《假面的告白》一举成名,被称为“文坛上罕见的鬼才”。一生创作40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和18部剧本集。主要著作还有《禁色》、《潮骚》、《近代能乐集》、《金阁寺》和《萨德侯爵夫人》等。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公开切腹自杀,震惊了日本全国上下。他传奇的一生充斥着如火的暴烈和一种注定走向幻灭的悲剧性,如同一出浪漫的戏剧。
下面我们来看这部作品《金阁寺》中的主人公沟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将金阁寺焚毁。
沟口是有个有着生理缺陷的孩子,还有从小的家庭环境让他极度自卑,因为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扎了一刀又一刀,其实中间也曾有过光,但是太短暂了,短到不足以照亮沟口心理的黑暗。这道光就是鹤川,但是鹤川最后自杀,这彻底切断了沟口与光明的联系,在他身上曾经有过的纯净的力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丑恶的污染,其化身则是柏木。
柏木是沟口的大学同学,他是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和沟口一样,是一个有着丑陋生理缺陷的年轻人,和沟口一样,柏木也是一个被美拒绝了的存在。他将他的“内翻足”作为他的武器,成了他存在的根据他说:“内翻足是我的生存条件、理由、目的和理想……也就是生存本身。”
柏木是通过加倍丑化自己升华到与上帝齐平的绝对状态,他坚守着自我的绝对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着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上帝尚未完成的败笔。沟口与这样扭曲的灵魂成了好朋友,他的周边环境都给他的性格扭曲加了十足的燃料,成为了真正恶的发源地。
可以说柏木的存在促成了沟口点燃金阁寺的决心。对于沟口来说现实的金阁寺跟心中想象的金阁寺实在是配不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他的想象的背叛。如同在年少时遇到的有为子,她是沟口寄住的叔父邻居家的女孩,长相标致,像金阁寺一样令沟口心醉。
金阁寺的存在正如有为子的存在一样,是沟口作为美的反面的见证人。有为子对沟口的拒绝如同现实中的金阁寺对沟口的拒绝一样。有为子在沟口面前殉情死了,那么有为子和金阁寺是一样的,金阁寺也被一把火烧掉了。在沟口心中,虽然都毁灭了,但在沟口的扭曲的想象世界中却是永存的。
其实到这里,原因也就出来了,现实的金阁寺其实就是他自己,他自卑于这样的自己,于是他把想象中的金阁寺当成真实的他。这样一个矛盾体到最后变成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桎梏,将自己锁死。
有人说这部小说的结尾沟口被救,是作者的对自己的惩罚,就像是把自己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因此使得现实中的三岛由纪夫为了突破牢笼,选择了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我觉得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两个“我”,理想中的一个,现实中一个,为了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我们应该让自己蜕变成长,而不是故步自封,作茧自缚生生把自己禁锢住。
这也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困在舒适圈”只不过沟口的舒适圈恰恰是他最自卑的地方,但他却默默地引以为傲,这也有点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适当地“精神胜利法”是好的,但是总是沉迷只会沉沦。
反观生活在高科技大数据时代中的我们,更需要践行“终身学习”让自己跳出舒适圈,完成蜕变,慢慢地变成理想中的那个自己。你觉得呢?
作者简介:梨花是一位咖啡师,爱阅读,爱捣鼓,乱七八糟的爱好不可描述:举个例子,爱给咖啡器具们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