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恩作品: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
文、程子恩
又到正月十五,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扛布袋、茓子,看母亲蒸风灯、老雁、猫、蛤蟆的事来。
布袋和茓子都是用面做成的细粉卷子,正月十五这天谁家吃得多,预示着谁家今年收成好,需要盛粮食的布袋、茓子就多。因此家家户户蒸布袋、茓子,鼓励大人、孩子多扛。
天半晚上,母亲开始忙碌起来,切好萝卜条,连同馓子、油渣、泡好的细粉一起放在案板上剁起来,看差不多了,用刀铲进陶盆,放进适量的盐、味精,倒上些许香油,馅子算是调好了。
母亲取出提前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捏了几回,拿起擀档子擀了起来,不一会变成了薄薄的面皮,拿来馅子撒上,卷起来,叠成长条形,用刀切开,短的就是茓子;两头的留得稍长,相当于两个茓子的长度,封住两端,用刀在底部压了几个印儿,当成布袋底,算是布袋。
“正月十五不蒸灯,今年扬场没有风!”风灯也是用面捏成,形似古式油灯,如果蒸好以后里面有水,不多不少,预示着风调雨顺,如果很多,预示着今年雨水大,要发水,如果没有水,预示着今年干旱。只见母亲取来一个小面团,捏成窝头形,边上捏了一个把,底部捏了一个环形,可以站立,风灯做好了。
水烧开了,母亲放进篦子,铺上馏布,把布袋、茓子、风灯小心翼翼地摊在篦子上,盖住了锅盖。
随着香味的扑面而来,布袋、茓子蒸好了,母亲掀开锅盖,先看里面的风灯,只见里面的水不多不少,算是放心了,“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让恁大把风灯点上,放在门口!”母亲说。父亲接过风灯,倒进些许香油,放进去准备好的棉线捻子,对着煤油灯点上,放在门口的地上。
放炮、敬神结束以后,母亲端来了笊头,里面盛满了蒸好的布袋、茓子,“可以扛布袋了!”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扛”了起来。
吃过饭,父亲带着孩子们放起了中午赶集买回的几把嗤花。母亲继续忙着蒸老雁、猫、蛤蟆。老雁是给长辈蒸的,象征着鸿雁传书的思念之情;猫和蛤蟆是给晚辈蒸的,预示着孩子们活泼可爱。这些可都是技术活,只见母亲取来面团,擀成椭圆形,放进馅子,把两边捏在一起,尾巴捏成扁状,用刀压上花纹,又取来两个面团擀成长条形,用刀压上条形花纹,经过颈部交叉贴在老雁的背上,算是膀子,取来两个眉豆镶在头部的两边,算是眼睛。为了防止头部在蒸熟的过程中低下,还取来一段黍桔档顶在下面,老雁算是做好了。接着母亲又得心应手地做起了猫、蛤蟆等。
随着锅盖的掀开,栩栩如生的老雁、猫、蛤蟆出锅了。“明天就可以去给你姥爷姥姥送老雁了!”母亲长出了一口气。
本文由程子恩先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