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丨郭氏家族与西瑞昌盐粮杂货商行的兴衰

郭氏家族与西瑞昌盐粮杂货商行的兴衰
张士友 郭汝铮 于中举
名冠界首三镇的“西瑞昌盐粮杂货商行”系郭家老七郭保民和其五兄郭保铭共同经营的,郭氏家族兴盛正是始于郭氏七兄弟。
郭保民,字万均,1903年出生界首城北郭洼村的诗书门第。其父郭家庆,字邦晏,受过很好的私塾教育,五经四书、十三经典俱通,但他见科举制度被废,感到仕途无门,心灰意懒,不愿与社会名流结交,更不和市侩为伍,养花玩鸟,饱食终日,其家务往来和田园寄庄的管理,全由三弟郭国庆(字同乐)经管。
郭家庆兄弟三人,长兄郭后之早逝无嗣,国庆、家庆二人共育七子,按其年龄排列为:郭保刚字体三,郭保明字郎斋,郭保和字睦斋,郭保敬字盈斋,郭保铭字盘斋,郭保亚字扶中及其弟郭保民。郭氏七兄弟俱有才华,且和太和县上层人士交谊甚笃,郭氏家族在界首三镇颇具影响。
1932年郭家分家,除按老三门分摊郭洼和其它寄庄的家产土地外,郭家在界首的各行铺店和厂坊分属兄弟六人:老大因过继于长门,故只分得郭家三分之一的家产,在家务农。老二分得“恒夏隆商行”股份,老三分得大义街“三义斋酱菜厂”,老四分得筢子街打蛋厂,老五和老七共同分得“西瑞昌盐粮杂货商行”,老六已逝,其家属分得筢子街邮政局的房产。至此郭氏堂弟兄们主要产业和活动范围由乡间转向城镇,并且以郊区郭洼、大郭寨的郭氏家族为后盾,各自在其行业和社会中广为结交,培养势力,兄弟间则相互提携、相互帮助,逐步形成一股郭家权势,一跃而居三镇各家族之首,饶家则紧随其后,形成“郭、饶二家”,对界首三镇的经济繁荣和活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郭睦斋被选为界首三镇商务会长,机关驻关帝庙,负责收取各商家的正常税务,商会辖有一个中队,装备有二三十条步枪,中队长王子戌,主要任务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三镇工商业正常经营秩序,商会在河下设有卡子,维护沙河上下往来船只的正常航行,严查走私和贩运毒品。
郭家老五和老七共同经营的“西瑞昌盐粮杂货商行”,地处界首镇河沿街西首,占地20来亩,十间门面三节院,拥有瓦房和草房70余间,使用帐房、总管、会计及伙计百余人,后院雇用使唤人员20余人。流动资产无法计数,屋里屋外货物堆积如山,商行的业务经营量很大,其品类除本地产的粮、黄豆和土麻外,其他货物主要来自外地,有河南省许昌西郏、长葛的香,禹县,神垕的焦炭,新城的大枣、石膏;湖北省随州的生漆,江西省景德镇一带的瓷器、陶器,六安及大别山一带的毛竹、竹器、茶叶、黄麻,火麻等;烧纸、黄裱来自豫、鄂交界数县,食盐来自山东,米类来自长江流域……东方的客商多带来盐和米,带走陶器、瓷器、生漆、桐油和竹器等,西边的贾人带来的地方特产,带走盐粮。天天客商往来不绝,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买卖如潮,经手的金银恰似流水欢歌。
“西瑞昌”商行虽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但作为财东的郭保铭和郭保民哥俩则为徒手掌柜,商行各色人等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业务庞杂而不乱,商务冗沉而井然。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界首三镇的商业发展迅速。据统计,1937年三镇的盐、粮和杂货行25家,至1945年,盐行发展到30余家,杂货行发展至60来家,粮食主要经营集中在“坊子街”,其余街巷随处可见。为了图谋市场和各自的生存,各商行之间曾展开了激烈竞争,大大地刺激了三镇商行的发展,在此惊涛骇浪中,有的发展起来,有的沉溺下去,西瑞昌就是其中的一个。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批商旅和难民涌入界首,使界首三镇急剧地发展起来,而国民党的军警青特以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六行八道也乘机而入,一时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良莠难辨,致使一些良家儿女误入途。1942年间,郭氏保铭和保民俱染指毒品,他们逐渐地沉痼于吞云纳雾之中,过着飘飘欲仙的生活。这时郭睦斋的商务会长被夏亮初取代,从此“西瑞昌”失去了后盾,再加上郭氏缺乏与同行竟争的志向,疏于对商行的亲手管理和运筹帷幄,兄弟俩的毒瘾愈来愈大,挥霍无度,抽走了大量本金,失去了客商们的信任,无义帐房主管秦苗玉趁火打劫,带走了西瑞昌的全部帐务,大量收受外债,中饱私囊,回原籍襄县树额立业,经营其杂货行业,成为襄县的一个暴发户,遂使“西瑞昌”于1945年迅速的衰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倒闭。

穷极潦倒的郭保民迫于生活无着,于1950年携妻带次子郭汝飞(现在淮南市织袋厂工作)回郭洼务农,戒毒后布衣粟食,躬耕乡里。

资料来源:《小上海岁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