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人鸟共生的生态廊道获得了艾景奖金奖
候鸟低飞,渔舟唱晚
——物种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绿带优化方向探索
来认识下作者及团队吧
概况简介:
本案选择的设计地块是吴城镇与外界唯一的陆地交通廊道,承载了人与鸟与镇共生的多方矛盾问题。
我们认为任何以牺牲某一方的生存空间的设计规划都不是真正的可持续设计,因此将寻求人、鸟、镇在该地块中的平衡状态最优解设为我们的核心设计内容。设计旨在于延续场地文脉,以候鸟迁徙反哺小镇经济振兴为基准,中度干扰原则为机理,构建成人鸟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廊道系统。
成果展示:
01
场地选址
受疫情影响,第十届艾景奖以「健康景观」为题面向大众征稿。上网课的一学期里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到不同学校的课程,有幸观看到刘滨宜老师关于「风景区规划」的课程,课上老师介绍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法」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将这门课程仔细看完后,还重新阅读了大二时学习的「景观生态学」这本书及其他关于生态学的书籍。
景观生态学主要讲述的「干扰」与物种多样性在回答着「构建生态健康」的途径与标准。
物种们互相干扰,相生相克,于是开始思考,也许不仅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所有物种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际间设立联合国调节各国关系,让全球人类更和谐生活,更高效发展;放到景观设计上,如果我们主动介入某个生态系统,调节各方「干扰源」的强度和方式等,以加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最终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关于后疫情时代健康景观的发力点,可以着力于各类绿地的建设,相较于居住区绿地和远离城区的名山大川,笔者认为着力于城乡公共空间的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化更有发力潜能。为什么?这一处的生态系统有别于国外的「如火如荼」,国内关于绿道的建设尚处于幼年期,于是挑选了江西境内一处正在建设中的「候鸟绿道」为场地。
在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处修整越冬,直到翌年春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如白鹳、黑鹳、大鸨等国家级保护鸟类,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设计地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东端,终点吴城镇镇区被鄱阳湖环抱,曾是一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文明发源地,坐拥三面环水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
不过吴城中不少是残旧上世纪建筑,但文物保存极差,百年建筑周边杂草丛生,满目疮疤,令人唏嘘。大部分还是为近年标准建筑,凌乱且毫无特点,街道冷清,许多人为维持生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老人居多,交通可达性差、闭塞。
但是,闭塞的交通和稀少的人类活动却也使该道路的高质量天然景观资源得以发展。
02
营建机理
贯彻设计中的「中度干扰」是由康奈基先生提出,目前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治理泥沙领域已有应用。「中度干扰假说」即当条件同时有利于竞争种和耐干扰种的中度干扰发生时,丰富度能达到最高。
辅助解释的「资源的有效性学说」强调有效资源的量,或源的可利用性,即物种对资源的实际消耗量。一般认为,生境中的有效资源越多,越能支持更多的种类。
然而,对有关动物种群的研究表明,无论在陆地或水生植物群落中,最高的物种多样性产生在中等或较贫瘠的生境中。
「干扰」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资源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许多学者认同了干扰具有临时增加资源有效性的作用。
这一作用的机理在于:首先,自然干扰引起了生物量的减少,因此使树木对资源的吸收和利用率增大,其明显表现之一就是光照水平的增加;其次,由于土壤表面光照增加和蒸腾作用的降低,加速了有机质中养分的分解或矿化,因而增加了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1. 适度干扰原则Ⅰ—— 生态适宜性评价
通过对场地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计算各地块的生态承载力等方法,将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的影响维持在最适度。
以各个草洲为中心发散设置特色游憩空间,对道路上原有的优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优化,加强道路交通的可达性。
最终,形成富有活力的人鸟共生带的生态绿廊绿带。
2. 适度干扰原则Ⅱ—— 时空双纬度设计
我们在方案设计中从现状入手,对迁徙的鸟类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通过对各种鸟类出现的时间地点与数量分布的分析,将场地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设计,选择出典型的鸟类聚居地,划定出保护区和免打扰时间区段。
3. 适度干扰原则Ⅲ—— 机制持续性循环
在小镇振兴上,我们研究了候鸟保护区游客的初游和重游意愿,通过「完善游览链、游客服务制度化」等增加吸引力。同时通过种植吸引鸟类的树种和改造亲鸟民居,达到四季有鸟。
候鸟迁徙延伸出的产业能真正反哺小镇经济,留住年轻人继承发展吴城文化,最终使建立起的产业机制,活动机制,基础设施等能长期运作。
03
规划手段
基于「物种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度干扰」原则,我们开始调查原住民、游客、候鸟、小镇振兴三者的诉求,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升级该廊道的绿色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方法,促使各方达到生态平衡状态,建立起一个维持生态平衡的机制。
针对场地规模特大的特殊性,下面将以对比图图标的形式表示我们的设计内容。
第一步是重新划分设计场地途径的「功能区」,即有较高景观价值的区域,继续挖掘场地天然资源和观赏点。并重点标记出候鸟的活动点,精确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第二步是对原有公路的修复工作,以及增加吴城镇的交通可达性,解决吴城居民的「民生问题」。
交通可达性优化
第三步是依据功能区节点的配套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如定点设置生态停车场,让以往随意停车扰乱居民生活秩序和候鸟作息的「游客行为」秩序化合理化。
公共基础设施优化
下面是一些新增设施的设计。
04
小记
首先要感谢一下李甘老师的场地支持和对于这个方案的关注与指导。
对于整个项目来说,这个对概念探求的起点最令自己满意,在过程中也是把之前各种碎片化的设计方式串联起来,与成员们视频会议的探讨过程也十分愉快。
在收集信息的那几天,就像把这条道路走了好几遍。
一开始以为路上只有候鸟迁徙的壮美,走第二遍时依稀听到白鹭替更多鸟儿发出的些微的求救声。终于走到底,古镇入口依然庄严威武的石狮似在诉说千年古镇的威严,又好像在试图遮掩镇上肆意扎进过往高贵乡绅院落的电线。小镇给我们的感觉就像退役的老夫,没有繁华,没有再少年,更无当年勇。故除了为道路的使用者争夺生存空间,我们在设计中还注重修复这个小镇失落的文明。
就如《人类聚居学》中说的,我们不能只关心人的一部分,他的健康、营养、教育,要关心一个完整的人,社区中的人。一个地方文明持续千年,是类似于血缘般维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东西。
与一般的课程设计不同,除了对场地有全面的了解,竞赛设计需要有十分新颖的设计理念或者设计手法。反观近几年国内的竞赛展板,大多数人都「追求」设计场地的规模骇人或形式怪异而非设计能力本身,在参加了几次竞赛后自己也有点走上这类「套路」思维。
不过考研这小一年来阅读里许多的书籍和论文,在不断回顾这个方案的过程、结果、对比别人的方案,仍不时会发现自己的许多问题,比如软件制图能力的不足、规划手段的考虑缺乏,因此在后半年也对「中度干扰假说」在景观上的应用持续关注。
成员:朱炜茜、李咸成、朱均林、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