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风厥,劳风的病因病位,证候特点,治疗预后及护理

黄帝内经中风厥,劳风的病因病位,证候特点,治疗预后及护理

【原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1)也,病名曰风厥(2)。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3),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4),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5)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6),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7),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8),巨阳引(9)。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注释】

(1)厥:逆也,指下气上逆。

(2)风厥:指太阳受风,精亏不足,少阴虚火上逆而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证。

(3)巨阳主气:足太阳经主宰全身阳经之气。

(4)上从之:指少阴虚热随从太阳之气上逆。

(5)劳风:指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的病证。

(6)法在肺下:法,常也。法在肺下,指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

(7)强上冥视:指头项强直而俯仰不能自如,视物不清。

(8)俯仰:指病人呼吸困难,用力呼吸,随着呼气吸气胸廓起伏而同时见低头与抬头的体征。

(9)巨阳引:在足太阳经上取穴针刺,以引动经气的治疗方法。

【白话详解】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减,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之主,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阳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变成为厥。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么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为头项强直、头目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黏痰似涕、恶风而寒栗。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通利气道,使呼吸通畅,俯仰自如。肾精充盛的青年人,可3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5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7日而愈。劳风患者,咳出青黄色黏痰,其状似脓,大小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则必伤其肺,肺伤则死。

【按语】

本节论述了风厥、劳风的病因病位,证候特点,治疗预后及护理。

风厥的含义系因汗出太阳受风,并以汗出身热,烦闷不解为症状特点的病证。病机为太阳感受风邪,传入少阴,邪伤阴精,少阴虚火上逆,表里受邪。症状分析为风性开泄,故汗出;风邪袭表见身热;少阴虚火上逆,故烦满不为汗解。治疗用针刺以泻太阳之邪,补少阴之气,并配合汤液内服。因为太阳经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邪入少阴,少阴经气上逆,故临床用药不可过用解表而妄汗,否则变证丛生,临床宜用滋阴解表的方法治疗。

劳风的含义为因劳受风所致的病证。病位为表证未除,肺有郁热。

病机为太阳受风,肺失清肃,痰热壅积。症状分析为太阳感受风邪,卫阳失于温煦,故见恶风而振寒;太阳经气不畅,则强上冥视;风热阳邪犯肺,煎熬津液,则咳吐黄黏稠痰。治疗利肺散邪,排除痰液以通气道,同时解除太阳表邪。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圣济总录》即总结了劳风为病的多种治疗方剂,如治劳风胸膈不利、涕唾稠黏、上焦壅滞,喉中不快,麻黄汤方;治劳风强上冥视,芎枳丸方;治劳风项强急痛、四肢烦热,葳蕤饮方;治劳风发热烦闷、不能食、睡眠不安,黄连丸方;治劳风上膈壅痰实,利头目,地骨皮汤方;治劳风壅滞、多痰逆头昏,防风汤方;治劳风涕唾稠黏,枳壳汤方等。

有关劳风的预后与精气的盛衰直接相关,即精者3日可愈,中年者5日可愈,不精者7日可愈。其护理应及时排除呼吸道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说明劳风之病,是肺有郁热,如果青黄涕不能排出,则热不能清除,导致伤肺而引起死亡。从这一疾病关系与发展趋势判断,劳风之病治疗不当,进一步可以发展为肺痈,后世张仲景创设桔梗散排脓以疗肺痈,就是以这一观点作为理论依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