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28)
二十八、新的长征
从上一章节回来,现在还要再回过头倒叙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经历了艰难的一年多的挑选新人,组建队伍,中国女排的奥运团队基本搭建完成了,需要的是精心打磨,并且完成最终的拼图。于是,袁伟民开始了对队伍严格的训练,同时,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以交学费的方式锻炼新人,磨合队伍。
起初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二传的问题。杨锡兰二传的技术是在一天天的进步,但是与队伍的配合总是要差一点火候,对球队整体战术的组织总是达不到老二传那样可以审时度势,收放自如。关键时刻,她还是过度依赖两大主攻,不能主动打开局面。这其中也还存在另外一方面的问题:队中五位攻手,除了副攻杨晓君,其他四人都是和孙晋芳有过配合的,其中二位主攻加梁艳与孙的配合时间更长,所以,这就有一个攻手和二传之间如何处理关系的问题。再就是孙晋芳的二传技术是非常优秀的,攻手完全可以不挑二传,放心跑位,攻传之间心领神会,基本上是人到球到,手起球落。杨锡兰这个时候还没这个水平,和攻手之间也达不到这种默契,攻手本身就不敢先启动,进攻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还会错过了快攻的时机,只能是往四号位举起来打;有时候勉强传出的快球,还经常的出现攻传之间不协调,攻手要么是要够着打,或者是要缩着捅,总之是发不上力,吃不住球,打不过瘾。
过去,孙晋芳无论是从资历上还是从队中位置来说,处于主动一方,可以要求攻手主动配合自己,有人位置跑过了或者是跑反了,自当是白跑了一个配合,孙可以要求攻手下回看清自己的手势,跟着自己的节奏打;包括象陈招娣这样的和她一起出道的老将,孙到后期觉得不放心就敢不给她传球,让这位性格外向的接应急的直冲她喊着要球,而孙晋芳完全镇的住台,简单一句:别着急。就把招娣给稳了下来。当然,小孙自己也可以大度的承担配合不到位的责任。现在杨锡兰是新人,一遇到困难球自己就紧张,光担心传给别人不下球受埋怨,不如给郎平和张蓉芳,她俩就算打失误,被拦回自己也可以不承担责任了。此时的杨子更不敢大包大揽的担责任,因为她本来就担不起这个责任。孙打二传时出现了失配,她可以大度的说这个球算我的,大家知道这是她给大家鼓劲呢;而杨打二传时别说失配了,就是配合不到位,攻手扣的不舒服时,她也不敢这么说,因为连她自己也会想:这真的就是我的问题呢,接下来就更放不开了。所以,袁伟民现在要求的是攻手主动承担责任,对郎平和张蓉芳这样的队中的中坚和骨干甚至是作为一条纪律要求她们:在场上不允许向杨锡兰提条件。就是要从培养杨子的自信开始。
第二个是队伍要重新设计战术体系的问题。之前二次世界冠军的夺取,中国队基本上就是一套成熟的打法,以郎平的强攻为核心,全队以快速跑动进攻来配合。现在郎平个人的进攻的实力当然是有增无减,但是全世界对她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美国女排主教练塞林格更是率先引入了计算机模式,郎平各条熟悉的进攻线路早就被对手了然于心,早就是严阵以待。所以,中国队全队都有必要重新构建新的战术体系,郎平本人必需要有新变化。
在新体系中,郎平也要更多的加入到跑动进攻的战术套路中,个人进攻的线路也要有变化。不能只追求个人痛快的高打狠砸,发力扣过去就算完成任务了;还要讲究落点、线路,还要提高扣球的技巧和手法,必需要有很高的成功率,被对手防起的球不能算好球,当然,自己的后排技术不仅要能做到自保,还要扩大面积,兼顾到队友的防区。全队整体都要提速:一传弧度要压低,二传要加快传球的速度,还要多做跳传,进攻尽可能的在快速和跑动中完成。同时要求三号位和二号位还要有小强攻做呼应,减轻四号位强攻的压力。
新体系的革命,让全队开始了新的长征。
创新的代价就是输球,不断的输球,输各种各样的球,一直到1983年的11月,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竟然是以0:3的比分输给了日本队,这是中国队拿过世界冠军后第一次一局不赢的输给了亚洲的队伍。全队真正到了谷底,全队情绪极度低落。杨锡兰甚至直接要求退役;梁艳、郑美珠刚刚在世锦赛上建立的冠军自信也正在被磨损;就连队中主将张蓉芳、郎平也看不出这支队伍的前途在哪。
在这种艰难的时候,只有袁伟民坚定不移的相信他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的。
他先从问题的核心杨锡兰本人入手,单刀直入:日本女排的中田久美也是新二传,她现在成了日本女排的核心,我就不信你比她差,你自己为什么不自信呢。简单的一句话,顿时就让倔强的杨锡兰振作了起来:是啊,教练员如此信任我,凭什么我自己就不能打出来呢。
其实亚锦赛上的失利,本来也在袁伟民的心理预期之内,因为这是他在奥运会前最后一次全面考核队员,当然有可能输给已完成全队换血,队伍整齐的日本队,而且这次比赛袁伟民实际是有所保留的,副攻线上的首发是老队员周晓兰和朱玲,周晓兰的状态确实是过了自己的颠峰期了,朱玲的后排技术也确实不过关,而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对于日本这样顽强的对手是很要命的,况且,这次比赛日本的的主攻线上推出了大沽佐知代这样的新人,完全不同于之前以防守为主的广濑美代子,中国队还不是很适应大沽的进攻手法跟不上她的节奏。输球并不意外,只是袁伟民没想到,会输成3:0这样的难看的比分。
这次比赛后,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袁伟民不再尝试在主攻线上调整人选了,主攻的替补只能是角色队员。而副攻线上袁伟民也有了清晰的人选,就是梁艳和杨晓君,周晓兰主要是队伍中起到稳定军心的老队员作用、朱玲依然是重点负责在前排拦网和进攻,李延军是后排保障型的角色,主要是主攻的一传和防守替补。接应位置只有一人,就是强大的能攻能守的全能小钢炮——郑美珠。
这其实是袁伟民独特的队伍搭配战术,惯用的摇摆人代替固定的位置,就是用朱玲的前排,李延军的后排,把这两人整合为一个接应位置。这么做的好处是把三人的最长处都发挥到极致,郑美珠的全面性无庸质疑,发扣垫传拦五大技术非常均衡,如果一定要说那方面在全队不是最优,那就是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前排拦网方面稍处下风,必需强调一点,郑的拦网只是比朱玲差,放在当时世界女排的接应位置看并不差。而李延军在后排主要替补的是郎平,同样道理,在当时世界女排的大主攻里边,郎平的一传和防守可以说是顶尖的水平,但是,比李延军那是有差距的。袁伟民用这样1+1+1远远大于3的战术,极大的提升了中国女排全队的战斗力,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女排的人员最优组合,这种超前的战术思路在今后郎平4执导中国女排时,又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这当然是后话了。
在这一年的冬训中,袁伟民非常有预见性的强调了全队的发球训练,要求所有的队员退到六米线后发球,以有攻击力的发球带动进攻的套路其实早在这位金牌教练的带队期间就已经形成,并在之后的比赛中大放光彩。结合这个训练思路,我们可以展开一个想象啊,候玉珠是在全队苦练发球技术的大前提下,又被公认为以发球有特点的优势重新召回国家队,那她的发球功力究竟是何等的了得啊,这个也放到后面再说吧。
经过冬训的刻苦训练,在接下来一系列出访比赛中,那支天下无敌的中国女排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里,甚至更加强大,更加令人恐怖。
现在我们再接回到上一部分所说到的阶段:袁伟民在访美比赛和瑞士小世界杯的比赛中,甚至多次排出两套完全不同的首发来打比赛,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两套阵容全部大获全胜。被认为不可能被替换的郎平、张蓉芳甚至可以全场不上场。被认为后排有明显漏洞的朱玲也能打全场了(当然后排有李延军的适度替补)。除了杨锡兰是铁打的首发,她的替补也不曾登场以外,全队另外10人走马灯式的上场,构成不同的组合,而且哪种组合都能打赢球。
那么,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女排的状态是不是出来的太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