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都该知道的5大“运动禁忌”,千万别踩!
糖友们都知道,控制糖尿病有“五驾马车”,运动是其中之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仅对糖尿病患者有益,对非糖尿病患者也有益,但是糖友们在制定自己的“运动处方”时要避开“雷区”,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那么怎样制定“运动处方”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且听我一一道来。
制定运动处方时
要避开5大雷区
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吗?答案是否定的!
糖友们只有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才能终身获益,盲目运动可能适得其反。
同时运动也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规律的血糖检测和定期面诊,才能综合获益。
更强、更快、更高的运动血糖就会控制的更好吗?
高强度或剧烈运动时,升糖激素分泌增多,增加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增高。剧烈运动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产生大量代谢废物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最重要的是一部分糖友胰岛调节功能受损,运动之前能量补充不足,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只有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
糖友运动需要规律运动,运动若无规律,想动就动,不想动就躺着,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或“突击式”锻炼,仅仅有助于某一餐餐后血糖的控制,而对长期的平稳血糖管理毫无作用,对糖友们来说有害无利。
只有规律运动才启动体内有效平稳的降糖机制,有助于血糖长期血糖管理。指南推荐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即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与上一种运动相反,一部分糖友过于自律,“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不动”,甚至带病坚持锻炼,这亦是非常最危险的。
当身体感到不适时,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并及时就医寻找原因,避免加重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差,基础疾病多,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停止运动。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很多糖友喜欢空腹锻炼,尤其清晨自觉空气清新,但这种认识却是错误的。
由于运动需要能量,对于糖友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低血糖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专家建议餐后1-2小时左右开始运动,并在运动时携带饼干、巧克力、糖果、含糖果汁等能快速补充糖分的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时自我救助。
在运动前做热身活动是第一步,它可以提高身体兴奋度,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避免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肌腱拉伤,关节的扭伤。
同样,运动后不可骤然停止,需要缓慢停止。
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果突然停下来休息,肌肉收缩骤停,肌肉中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会出现低血压、脑部供血不足,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甚至晕倒。
而且在运动中不可大量饮水,应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运动完1小时后,再补足身体缺失的水分。
如何正确制定专属运动处方?
适当锻炼不仅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正确锻炼要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
1.运动强度
从低强度运动开始,缓慢、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
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慢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和游泳等。
其中步行是最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流行的“中国特色广场舞”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运动方式。
针对病情稳定、体力好的患者,可采用强度大、时间短的运动量。
而年老体弱及肥胖型患者,宜采用较长时间和低强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打桩等。
运动时呼吸速度应自然增加,但仍然可以自如地谈话,运动过后应以达到肌肉不酸痛的程度为佳。
大家可以数一数运动时的心跳,建议运动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保持在“170减去年龄”为佳。
比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约为170-50=120次/分钟左右,而且安全有效,运动后后备手心微微出汗,有轻度疲劳感,不能出现不气喘吁吁的现象。
2.运动时间
先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运动时间,最长不超过60分钟。
一般安排在餐后1-2小时内进行,有专家认为餐后90分钟进行运动,降糖效果最好。从每次5-10分钟开始,可逐渐增至40-60分钟,最好不超过1小时。运动频率以3-5天/周为宜,如果能坚持1次/天最为理想。
3.避免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时候运动。
4.运动前后注意饮用足够的水。
5.运动后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并适时到专科医师处做好运动评估(如关节评估、发症评估、合并症评估)。
另外,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要更加注意合理制定运动处方,可以参考下图简表:
总之,糖友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长期有规律、科学有效的中等强度运动或适当体力活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