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载酒堂到东坡书院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从载酒堂到东坡书院
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因党派之争从惠州贬至昌化军(今海南儋州),时年62岁。历史上的海南岛因远在边陲,经济、文化欠发达,是流放犯人与贬谪官员的地方,“区区万里天涯路,鸟飞尚需半年程”。相对于中原繁荣的文化来说,其荒凉程度难以想象。2016年我到海南时仍感觉到了海南和内陆的差异。
2016年儋州东坡书院 门票21元
儋州中和镇,古儋州置所。
儋州古称儋耳,古称之为“南荒”,“非人所居”,中和镇是州府所在地。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来到儋州。新到任不久的昌化军军使张中安顿了苏轼父子,朝中政敌闻听此事后派人来到儋州,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后来又罢了张中的官。因为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有如下三条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
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的一点积蓄,在城南买了一块薄地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桄榔庵离东坡书院不远,苏东坡北归后1327年南宁军判彭应雷将它移建到此处建东坡祠。
记载中当地大多黎族同胞还过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
苏东坡是个乐观派,谪居儋州期间和当地百姓往来频频,十分友善。一次访友途中遇雨,他从农家借来竹笠,着木履而归。妇幼见状嬉笑相随,连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于是留下东坡笠履的形象。
张中带着苏轼前往拜访当地读书人黎子云兄弟,又进一步结识了儋州及其周边地区学人。黎子云决意拿出城东祖宅边坡地,倡议捐资为苏轼建新房。苏轼非常高兴,苏东坡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名其屋为“载酒堂”。“载酒问字”意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这里也表达了苏学士学富五车,好为人师的一面。载酒堂后来成为苏轼在儋州敷施文教、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儋州一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苏东坡在载酒堂设帐教徒,自编讲义,同时续写完成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书传》《易传》《论语说》等著作,作为讲授教材,“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便是苏东坡的学生。
载酒堂几经迁改重建,直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改名为东坡书院,成为儋州的最高学府。
宋元符三年(1100),65岁的苏轼在儋州生活了三年零九天之后,终于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当被问及对海南的印象时,苏轼毫不迟疑地说:“风土极善,人情不恶”,并写诗道,“我本儋耳人,寄生在蜀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他北归许多年后,儋州依旧“学者彬彬,不殊闽浙”。东坡遗风,代代传承,如今在儋州还能体会到当地重学崇学的影子。
中和镇也是历史古镇,弯弯曲曲的古街青石板铺就,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
中和镇关帝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现庙为1999新建。
宁济庙始建于唐初,是海南最早的冼庙。宋绍兴年间,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其庙为“宁济”。冼夫人民间尊奉她为:“岭南圣母”、“南天圣母”、“南海保护神”等,她的功绩在于让海南的回归。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设儋耳、珠崖二郡,海南从此纳入汉王朝版图。但因官吏暴虐统治,民不聊生,激起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不间断。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朝廷罢弃儋耳郡,不久又于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罢弃珠崖郡,且弃而不守,不再委派官吏,致使整个海南脱离了中央集权管辖,脱离了祖国版图。罢郡之后,海南孤悬海外,百姓不知所向,吃尽苦头。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杰出俚人(古越人后裔之一,自古生活在广西、广东西部和越南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大首领。梁武帝大通2年(528年),冼夫人以岭南大首领的身份上书朝廷提出在海南岛设置崖州,梁皇朝准予。冼夫人将自汉代脱离了中央王权586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冼夫人大力推行海南教育和发展生产,为唐宋以后对南海诸岛的大管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