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文字说“孝”的来历
我国传统经典当中,说的最多的一个内容就是“孝”。儒家有一部经典就叫做《孝经》,还被列入十三经当中。《孝经》的作者是曾子,是孔子很得意的一个学生,而且曾子本人就以孝著称。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相传,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母子俩相依为命,居然达到了心灵相通的程度。课上还给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说回去后和妈妈试试,看看他们母子间有没有这样的感应。
儒家经典中还提到八项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联系在一起,统称“八端”,第一个就是孝。即做人的道理、为人的根本。话说,这八端和流行的一句骂人的话还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八端,就说明他为人好;倘若“忘八”,既可以说是“忘八端”(忘记了所有这些做人原则规范),又可以单指在八项德行中缺失了最后一项,明显就是指无“耻”了。因“王”与“忘”有些谐音,于是乎,有好事者渐渐将“忘八”演化成“王八”了。这个说法及来历,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得到了印证,该书有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显然,在这里欧阳修笔下的“贼王八”就是说“无耻之徒”的涵义。既然,已经有了骂人的意思表示,后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使用演绎后的此词时,将“忘八端”误读为“王八蛋”就有了可能,就有现实。再后来渐渐此词延伸和引申出骂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杂种语言的脏话,就不怎么奇怪了。
孝的演变
我们还是来说说“孝”的演变吧。具体演变过程见上图。甲骨文未见,金文有若干记载(见下图),从金文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上面代表老人的那部分字——老的简写(老省),一个代表小孩子的“子”字。如果按照人的年龄发展,这个“老”字代表的是年过40甚至更老的人,而这个“子”指的是8岁左右的孩子,那么年龄相差这么大,所以推断这两个人应该是祖孙关系。
某祠堂的孝字
想想4000年前的中国的场景,当时还属于氏族社会,成年男子都外出劳动或者打猎或者打仗,留在家里的要不就是老人要不就是孩子。那么这个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干什么呢?不知道大家能否想到,本人推断,老人再给小孩子讲故事,我本人小时候就是这样,爷爷带我们写字,给我们讲故事,而且一般都是那些寓意深刻的故事,而是蕴含智慧,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到今天的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口口相传或者有语言有民歌没有文字的民族文化,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他们的文化依然传承了上千年,能够传承下来就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所以,这种老人和孩子在一起,传承文化的行为就是“孝”,当然,还有老人照顾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含义。而在老人眼里,小孩子就是希望,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家族发展有希望,文化传承有希望。所以,最初“孝”的意思不完全是小的对老的好,主要指的是老的对小的好。
孝,不同金文写法
《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是许慎的理解和解释,对于绿体字部分,本人持疑,原因有二:第一,刚才说了,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老,指的是老人,不是父母。第二,不一定是善事父母,这是双向的,即老人看护孩子,同时孩子搀扶老人。显然,许慎选择性地对这个字进行了解释。从字形角度分析,许慎所说无疑,同红字部分解释。从老省,从子。注意第三部分的解释,叫子承老也。这里的承用的是引申义,即传承,继承,更多的是从文化方面的传承,不只局限在血脉的传承。更不只是搀扶的意思。
如果对赵文耕书法感兴趣,可输入“课程”了解上课时间。输入“关键词”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