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漂亮寡妇为抚恤金只嫁矿工,悲悯的结局尽显隐蔽人性
《米香》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影片,由导演王洪飞和白海滨共同执导,陶红主演。这部小众的文艺影片改编自傅爱毛的小说《嫁死》,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米香的悲剧一生。
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兴煤矿产业。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很多人忽略了矿难频发的现实背后,无数旷工在岗位上付出生命,深埋井下的悲剧。不过即便如此,迫于生计,依然有无数男性劳动力前仆后继地走上这个岗位。而这一行业的崛起也催生了一个荒唐的社会现象——“嫁死”。
“嫁死”,在民间指的是,女人有意嫁给在矿上作业的工人,等待旷工在矿难中出事,从而以妻子的名义领取巨额抚恤金,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谋生之举至今听来不可思议,然而,在物质和精神双向贫瘠的年代里,这却成了很多女性赖以求生的方式。在影片中,农村妇女米香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嫁死”的荒唐风俗背后,是一群失去社会话语权的悲剧女性
故事的女主人公米香是来自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温婉、贤淑、勤劳、善良,却遇人不淑,嫁了一个好吃懒做、性情暴戾的男人。随着米香生下患有先天智力障碍的儿子皮娃后,丈夫对母子俩日渐嫌弃,动辄打骂。米香难以忍受婚姻的沉珂,终于和丈夫离婚,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四处讨生活。
对于孤儿寡母而言,风餐露宿的生活并不好过。同村的金花看在眼里,对母子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启发米香从事“嫁死”的行当。而金花自己,早就借着这项“活计”过得风生水起。在金花的劝说下,米香带着年幼的皮娃,来到了偏僻的豫西山村。
这个山村附近是一座煤矿,常有矿难发生,米香便带着儿子在这里安顿下来。晚上,米香熬夜磨豆花,白天,母子俩就挑着豆花去矿区摆摊。矿上的工人们很快熟识了米香,单身汉们对于这个面容姣好、温婉纯朴的四川女人都颇有好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米香也很快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两个旷工身上——其中一个是身材挺拔,模样周正的大李,另一个是又老又丑,心地善良的中年旷工王驼子。这两个人,都对皮娃视如己出,很是疼爱。不过对比之下,米香显然更加倾心前者。但是经过金花的劝说,米香在权衡之下,还是放弃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情况复杂的老李,选择了老丑驼背,孑然一身的王驼子。
从被丈夫抛弃,到远赴千里之外,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米香命运的悲剧开端,不仅再现了冰冷现实的底层生活,也洞穿了传统男权影响下,女性在自身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千年以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深入骨髓地镌刻在我们的传统里,流淌在那些未受教化的底层群众的血骨里。因此,越是在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女性的家庭地位越是低微,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话语权。正如米香,深陷婚姻的泥潭,却不敢反抗丈夫,依然任劳任怨,忍辱负重。
当这些女人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嫁人”成了她们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在这种信仰男权的社会风气之下,女性也默认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全盘接受婚姻的幸与不幸。悲哀的是,对于米香这种已经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来说,“嫁死”才是一条更实惠的现实出路。
自食其果的错位婚姻,事实上是“人性之善”造就的悲剧
米香为了能给先天不足的儿子攒下一份家业,最终忍痛拒绝了旷工大李的追求,处心积虑地与王驼子同居,打算嫁给他。
王驼子心仪米香已久,对此欣喜若狂之余,也产生了疑惑。经历了大半生凄风冷雨的他,早已看透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也见惯了“嫁死”妇女的薄情,因此一度对米香存疑。直到有一次,矿上发生事故,他从米香焦灼的深情中找到了久违的在乎和感动,从此放下所有顾忌。殊不知,米香只是担心,王驼子未婚既故,抚恤金发不到她的头上。
因为这一次阴差阳错的“生死考验”,王驼子和米香正式结为了夫妻。可是新婚第一夜,米香就后悔了。她厌恶这样一个丑人每天折腾她的身子,可王驼子总是不顾米香的反抗,这教她感到莫名的屈辱,对王驼子的感情也由最初的感激,变成了深深的恨意。
无意间,米香从金花那里得了一个诅咒的方子。于是,有天晚上她就趁王驼子熟睡,跑到矿上,将自己用过的卫生纸埋在了他的地头上,借此诅咒他。却没想到,这个诅咒却在大李身上应验。面对大李冰冷的尸体,米香痛苦万分,良心的自责和内疚让她再次摸黑将去地里将纸巾取出,却不幸被矿上的巨石砸成重伤。
从新婚之初的身体抗拒,新婚之后的心理折磨,到对大李的歉疚、自己的重伤……米香的一连串不幸,归根结底,是“人性之善”将她拽入了这段错位的、自食其果的婚姻。
因为天性之中的母爱,米香宁愿在生活上受尽折辱,也要带着痴傻的儿子离开无爱的原生家庭。也正因为儿子带来的负担,她牺牲个人感情嫁给了不爱的王驼子,在这段利益交换的婚姻中承受着精神的自我拉扯。
除此之外,米香善良的本质又注定了她难以成为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无法心安理得地踩着别人的鲜血奔向光明的前程。因此,当她诅咒完王驼子时,她第二天就愧怍不已,唯恐王驼子出事,焦虑到生生病倒;当大李意外死亡后,她又在内心悔恨不已、饱受煎熬。
在导演平实的镜头和朴素的剪辑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原本精明世俗的无知农妇,正在心路的千回百转中,一步步走向人性的自我反省和救赎。她所经历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说,全都源于她的善良和不彻底的恶。因此,米香的命运悲剧也折射出了她的人格两面性。
徒劳的牺牲,如鲠在喉的破碎结局,是真爱的佐证与人性的觉醒
米香重伤的日子里,王驼子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日以继夜地照料她。始于这份不离不弃的爱和温情,米香真正从感情上被王驼子打动,开始接受了这个外表丑陋但内心炽热的男人,她决心要与他平静、安稳地厮守,再为他生个娃,让他有家有口,生活幸福。
可天不随人愿,正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时,王驼子却被查出癌症。他不愿让带着皮娃艰难度日的米香再添个累赘,因此,面对米香头一回的“主动”,王驼子下意识躲避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生命为米香母子砸出一条阳关大道,砸出一个光明的前程来。在最后一次下井作业中,采矿经验无比丰富的他,故意走到容易坍塌的区域,狠狠砸了几下。不出意外,矿区坍塌了,王驼子如愿以偿,被埋在了地下。
王驼子死后,米香像疯了一样,每天把自己关在家不停地包饺子,她说,王驼子最爱吃她做的饺子,她想让王驼子吃个够。矿上的人们上门催促她赶快去领抚恤金,否则过期就要作废。但是,终于能领到抚恤金的米香却觉得自己没脸拿这笔钱。
王驼子之死,其实是这桩“嫁死”在情感上的极致升华。王驼子用自己的生命要还米香母子俩一个圆满,但是米香的良知却被王驼子的爱和突然的死亡唤醒。那笔象征着人性最初的贪婪与恶意的抚恤金,她最终没拿。
在影片的结尾,米香用家里最后的积蓄认真地给王驼子办了葬礼,还让皮娃跪在坟前不停地喊爸爸,就此离开了这个令她心碎的地方。米香以心灵的赎罪,白费了王驼子成全的一番苦心。在现实的眼光看来,她并不聪明。但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此时的米香已经超越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性,而这一让人如鲠在喉的结局,也昭示着真爱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芒。
写在最后:
在这部光怪陆离的、还原社会边缘群体众生相的影片中,庆幸导演深入社会底层,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人间疾苦与苍生命运。整部影片中出现的,几乎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做苦力的旷工、嫁死的妇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群不被命运垂青的人,但是他们却活出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
正如故事中的王驼子,他的一生正是底层人的悲剧写照。在苦难的生活中,他自幼失去双亲,外表的丑陋和身体的缺陷让他饱受羞辱、欺凌,蹉跎半生,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奋斗。可尽管如此,他却知世故而不世故,对周遭的一切心存感激和善意。
他不善表达,却知冷知热。为了给心爱的米香治病,他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心疼与他同病相怜的皮娃儿,待他视如己出、百般疼爱,让这个不幸的孩子体会到了父爱的温暖;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便主动拒绝了米香的献身,不惜牺牲性命,也要为米香母子攒下一笔家业。
王驼子其实像极了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外表奇丑无比,内在却有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心。因此,米香最终对他的接受,是超越了相貌、年龄、和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从肉体上升到灵魂的心心相惜。
而米香作为一个底层妇女,最初给我们的印象也许是贫苦、可怜又世俗。为了生活,她不惜麻痹灵魂、出卖自己。可劳动人民骨子里的纯朴、王驼子毫无保留的爱又让催生着她的愧疚和善念。
为了报答王驼子的付出,米香从医院回来就彻底断了”嫁死”的念头,她甚至劝说王驼子下岗另谋生计;为了让王驼子后继有人,米香主动献身,下定决心要为他留后;曾经,米香是为了领到那笔抚恤金才嫁给王驼子,而今当这笔钱真正唾手可得,她却果断地拒绝了。
患难之中,两人不离不弃、相拥取暖,共同抵挡生活的凉薄;厄运到来之时,他们牺牲自我,也要成全彼此。米香和王驼子之间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动人的光芒。
这样一个结局看似脱离现实,却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悲悯。他以此放大了小人物之间细腻又难以言说的情感,彰显了真爱对人性的救赎,为悲凉的故事增添了一丝人情的温暖。
固然,贪婪、自私、多疑,是人性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但是信任、互助、爱和感动,往往有着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用以对抗前者的凉薄。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