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凉州之乱——被忽略的乱世序曲(中)
飞来机遇(下)
叛军受到流星惊吓,以为是不祥之兆,乃至于想逃回金城;但这对董卓来说,却是重大利好的吉兆。
对一个军人,尤其是刚蒙受了斥责的军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敌人的首级更能证明自己、为自己出一口恶气呢?
次日,董卓与右扶风(可以是地名也可以是长官官职名)鲍鸿等合兵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败回榆中。
张温派周慎率三万人追杀。很快,他收到了周慎的捷报:外城已破,旦夕可下!
但是,我们知道凉州并没有就此平定。
这事也怪不得未来大佬们没帮衬好,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功亏一篑
首先是孙坚。
他曾给周慎分析敌情:
叛军城中无粮,必然要靠外面转运粮食;我请求率万人断其粮道,您再以剩下两万大兵继后,叛军必困乏而不敢战,若其逃入羌中,我等众军并力征讨,则凉州可定。
但周慎没有听。
就在他一心想攻破城池独吞头功的时候,边章、韩遂分兵屯于葵园狭,反而断了周慎的粮道。
周慎一下子没了底,丢下辎重跑了。
周慎的表现实在是对不住他这名字,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同事们即使同样吃了叛军的亏也可以成为后来的大佬,而他不能。
孙坚在此战中也并不顺利,先前在美阳,他曾率千余骑遇敌,差点没命,还丢了印绶。但是,他的表现已经足以让他人另眼相看。
然后是董卓。
本来他也自告奋勇愿意帮衬周慎(后来的一些事可以证明他和周慎的确关系不错),然而统兵有方的张温剥夺了他再接再厉再立新功的机会,还派他去攻打先零羌,结果董卓不但无法挽救周慎的败局,自己在望垣县北落入敌军包围,粮食也没了,差点就交代了。
但是董卓多年和羌人打交道的经验不是摆设。
很快,羌人就注意到董卓军开始筑堤坝捕鱼,明白这是董卓粮尽了打算捕鱼吃,等捕不到鱼就只能等死了,便放松了警惕。
然而,董卓军正是趁此机会在堤坝掩护下偷偷涉水跑掉了。等羌人发现的时候,董卓已经毁坏了堤坝,水位升高,无法追杀了。
董卓还事先安排了别部司马刘靖率四千步骑留守安定郡。叛军情报工作不是很好,以为安定郡有数万人,也不敢和董卓硬拼。
于是在各路人马都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唯有董卓全军而还。
中平三年(186年)冬,朝廷因战不利而班师。
《三国志·孙坚传》说:“然(议者)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
晚清学者林国赞指出,当时的董卓还远不是后来天怒人怨的大魔王,群众至于这种反应吗?附会!
至少在当时,他如愿洗刷了讨伐黄巾、平叛凉州皆不利的污名,屯扶风,封斄(读“台”)乡侯,邑千户。
至少这一战让叛军暂时威胁不到长安了。
地方余波
金城人麹胜趁乱袭杀祖厉长刘隽。一位县吏伺机杀了麹胜,郡内以为这位县吏是义士。
这却不是这位县吏一生中最传奇的时刻——后来,他在杀死了另一位大佬的长子和保镖后,竟然还有命厚着脸皮投靠对方,还拿到了羡煞旁人的高薪。
而一些凉州以外的地方也一样受到了凉州之乱的波及,也因而改变了一些未来大佬的命运。
张温出征时,调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前中山相张纯曾经向张温自荐统领这支军队,但张温中意的人选却是当时的涿县令。
这位县令不但英俊帅气嗓门大,而且记性好,师从大儒卢植;为人讲义气。而他能够被相中担当统军重任,大概和他曾率数十骑与鲜卑数百骑交战得免并吓得鲜卑不入塞的光辉历史有些关系。
然而乌桓很不给他面子,都叛乱回家了。
张纯本就因落选而怀恨,便对前泰山太守张举说:乌桓也叛乱了,朝廷又压制不住凉州贼,汉朝要完了,我们也造反吧!
张举、张纯便联合乌桓,聚众十余万作乱;而那位勇敢的涿县令则因而承担了讨伐张举、张纯的重任,一度取胜,却因过度深入陷入包围,粮尽——未能按张温的原计划投身凉州战场的他,竟然几乎承受了和周慎、董卓在凉州同样的遭遇。
当然,如果他在当时就没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他也就不能成为未来的大佬了。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 这话不仅适用于董卓,也适用于公孙瓒。
政斗风云
凉州之乱不仅在地方上掀起了波澜,对中央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影响。
汉灵帝偏爱幼子刘协,但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其最大的后台莫过于在平定黄巾军之际被任为大将军,因功封慎侯的舅舅何进。
为了废长立幼,灵帝只能通过扶持宦官蹇硕压制何进,其中的一个策略就是设置西园八校尉,分何进之权:
上军校尉 蹇硕
中军校尉 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 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 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 赵融
助军右校尉 冯芳
佐军右校尉 淳于琼
佐军左校尉 谏议大夫夏牟
是的,重点我又标出来了。
蹇硕成为八校尉之首后,仗着皇帝撑腰,取得了足以压制何进的地位。但是,他预见到这不足以让他高枕无忧,为了一劳永逸,他想通过凉州之乱作文章,以推荐何进出征的名义,让何进滚出京城。
汉灵帝也许不知是计,也许巴不得何进离开好改立储君,赐何进兵车百乘,虎贲斧钺。
但何进也早就察觉到了蹇硕的算盘。既然边章、韩遂可以成为蹇硕要他滚的借口,那么他也可以让其他人成为他不滚的借口——这个被作为借口的人,就是正在奉命镇压徐、兖二州黄巾余党的中军校尉袁绍。
何进说:我要等袁绍一起走。
他对凉州之乱却也不是完全没采取措施,他任命了一些太守。
但是,这些太守却在襄武被边章等人扣留了。
已经享受到名人效应的叛军巴不得拉拢更多名士,于是胁迫敦煌太守赵岐为帅。先前赵岐曾任车骑将军长史即张温的属官,大概也随张温出征并因此和叛军打过交道。
前面说过,边章、韩遂是为了躲避通缉改的名;而赵岐的本名是赵嘉,为了躲避当权者追杀,也改了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然而赵岐却辜负了二人的信任,设法脱身后辗转回到长安。
各自内讧
何进拖着不出征的结果无非是汉灵帝死了,中央重新洗牌。但是,叛军内部的洗牌比中央来得更早。
中平四年(187年)四月,韩遂杀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
至于他的老伙伴边章,《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他也被韩遂杀害;而《典略》则记载病死。
当初那个被叛军胁迫入伙的公务员,现在已经彻底成为了叛军的首脑。
叛军内讧,让汉灵帝自以为有了机会,派时任凉州刺史耿鄙率大军征讨。
但是,耿鄙立功心切,忽略了自己军中的隐患,也没听时任汉阳太守傅燮稳扎稳打徐图进取的建议:
使君统政日浅,人未知教。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埶,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人,讨已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为万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祸,窃为使君不取。
更要命的是,他用为先锋的治中程球是个不得人心的贪夫。
另一个要命的因素是,被应劭认为“沉静有谋”的陇西郡太守李参,竟然叛变投敌了!
因为任用程球,耿鄙行军到狄道时遭到了自己人的背叛,又遭到李参和韩遂的攻打,耿鄙、程球都光荣牺牲。
耿鄙败亡的一个长远后果是促成了刘焉的州牧提议,而直接的后果是第一批造反的王国促成了耿鄙部下变军加入叛军,因此凉州叛军又多了好几员大佬,为首的就是耿鄙的军司马马腾。
但是名义上,叛军此时的一把手不是马腾也不是韩遂,而是被他们推出来的王国。
叛军围攻汉阳,但数千北地羌人却又感念傅燮恩德,集体在城外叩头请求傅燮弃城、由他们护送他回故里。傅燮十三岁的儿子劝他接受,他却举伯夷殉商纣王的例子拒绝了。王国派前酒泉太守黄衍劝降,傅燮按剑叱责黄衍:“你身为国家任命的太守、剖符之臣,反倒为叛军做说客?”最后指挥左右杀入叛军,阵亡。
傅燮的儿子幸存了下来,小编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是不是下了某种决心。
十五年后,他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而太尉张温则终于因为未能平乱而被免职。
从刘陶“将军张温,天性精勇”的评价看,张温虽然买官上位,但应该也是身经百战的军人,绝非简单的不知兵的书生。然而,即使是将才也未必是帅才,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真的怪不得人家董卓、孙坚、陶谦鄙视他了,陶谦顶他顶得自己差点被流放,而董卓……我们都懂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人家皇甫嵩!
老将出马
原本朝廷很大程度上没有多余的力气顾凉州了,但一旦叛军进犯长安,朝廷就不能不管了。
中平五年(188年)末,王国率叛军兵临陈仓,威胁长安,皇甫嵩再度领命出山,受任为左将军,在上届MVP董卓协助下前去救援。
董卓坚持皇甫嵩赶紧解围,但皇甫嵩却说:陈仓防御坚固,让他们攻好了,他们早晚会泄气的。
果然,王国攻城八十多天,从中平五年攻到了中平六年,毫无进展,最后累了,走了,走着走着还休息上了。
皇甫嵩见状,下令追击。
董卓却不肯:兵法有云,穷寇莫追啊!对方死战怎么办?
皇甫嵩说:他又不是有组织的撤退,他是已经斗志全无了,你不想追杀的话,你不去好了,你殿后,我去!
等皇甫嵩回来的时候,他手里已经多了一万多个叛军的首级。
两次料敌都是皇甫嵩正确,自己错误,求董卓的心理阴影面积。
一分为三
也许因为兵败折损了威望,也许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此后不久,王国就被赶下了叛军领导人的位置,不久病死。
在叛军胁迫下,原信都令阎忠成为新的叛首。
阎忠,汉阳人,曾劝皇甫嵩清君侧,也曾看出年轻时的贾诩必成大器。此番被叛军胁迫为首,羞愤交加,不久也去世了。
这下叛军群龙无首了,一分为三:
金城的韩遂,渭谷的马腾,还有已经好久没出现的宋扬,只是当时,他的名字已经换成了宋建。
据推测,当初边允、韩约都因为被通缉而改名,那么宋扬也很可能是因此改了名。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叛军有分裂,对朝廷来说就是利好。韩、马夺取了叛军的领导权,也就意味着原本是主力的羌人在叛军中的地位边缘化了。
但是,朝廷又出了情况,这也是本文写到这里仍然处于未完待续的状态的原因。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