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成转折点,周天子权威日益降低,衰亡的种子已经埋下
周桓王与诸侯的角逐惨败
周平王选择东迁,其实为后来诸侯国走向独立、周王室逐渐衰微具有重要影响,毕竟之前的镐京,可是西周一直以来的都城,尽管洛邑作为西周的东都,其实发展也还不错,但是关乎国家根基的都城问题,毕竟是复杂的。
而且平王东迁究竟是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还是受到了申侯等一干人的影响,现在或许也没有具体的答案。
不过不论怎么说,迁都毕竟是一件大事,而且在此之前的西周,已经稳定了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如此关乎国本的问题,势必会引发巨大的局势震荡。
周幽王虽然宠幸褒姒,最后废掉了太子宜臼,但是太子联系自己的外祖父,并且引诱当时的劲敌犬戎势力攻进了镐京,并且杀死了自己的父王幽王。这种表现或许也会让当时,等级观念甚为深刻的诸侯们,内心稍有不满。
而这种情绪也直接影响到了地方诸侯王对周平王的态度,或许从此刻开始,他们内心严格的等级观念,在申侯发动的军事政变中已经出现了松动。
既然你都可以率军谋逆,那么为什么我不可以?大家从前都是一家人,现在大家都是诸侯王,你可以,我一样也可以,于是这种思想便成为了当时诸侯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周平王为了稳定政局,也不得不选择依靠实力强大的诸侯,由此诸侯王已经不再是向周天子俯首称臣的角色了,他们开始进入到周王室的统治当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平王去世之后,周桓王即位开始同诸侯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与郑庄公直接爆发了战争,此次周桓王率领的诸侯联军,被郑庄公打得一塌糊涂。
周桓王的惨败,最终使得周天子失去了最后的尊严,就此周王室已经沦落成了诸侯们的掌中物。
平王东迁令周朝失去大量土地
在中国早期文明国家时代,交战争夺的重要对象便是土地和人口,即便在进入封建时代以后依旧如此。
土地可以为王朝政府提供大量的耕地,土地多也就意味着可以开发的耕地资源多,而人口作为小农经济的主要创造者,自然也是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使耕地得到充分使用,进而创造耕多的农业产值,才能够为中央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税收。
周武王灭商之后,在继承了商朝的大部分领土之后,经过前面几位王的东征西讨,使得西周的领土有了非常明显的扩张 ,由此西周也进入到政权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力非常强盛,周边的犬戎不敢造次。
可是随着西周后期政局动荡,国王昏庸,使得国力走向衰弱,而平王被迫东迁,直接使得政府放弃了对西部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关中作为周王室的龙兴之地,逐渐失去了控制。
而申侯联合犬戎势力进入镐京,实际上令犬戎势力获利不少,平王迁都至洛邑之后,整个关中地区几乎被犬戎势力所占据。
由此西周繁荣时期的广阔领土,在东迁之后已经大范围缩小,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与此同时,由于周王室管控的土地和人口数量严重萎缩,这使得诸侯们也不再对周王室,此前拥有强大控制力局面有所顾忌,因此他们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封地治理,独立性不断增强。
高兴的时候就进奉,不高兴就不进奉,这使得周王室除了实力衰落之外,其实在生活质量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周王室丧失了与诸侯国争权的资格
周王室在丧失了对关中地区的有效控制之后,其实其所能够管理到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都城洛邑了,因为周边的诸侯国,基本上都已经完全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
特别是周桓王惨败于郑庄公之后,周天子基本上颜面扫地,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繁荣局面了。
周天子的威望大不如前,王室所能够控制的领土范围,已经远小于地方诸侯国了,这使得中央基本上没有什么资本去和地方诸侯谈话。
尽管各国诸侯许多都是受周王室的恩遇,但是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残酷,你的实力不行了就别指望着,别人还能够继续站在你这一边。
王室衰微,直接造成了孔子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即“礼崩乐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侯已经完全不顾自己应有的义务,开始完全忽略周天子。
如果说春秋时期,实际上是数量众多的诸侯王尔虞我诈的话,那么到了战国初期,随着七国鼎立局面局势的确立,此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更是十分尴尬不已了。
进入战国之后,主要的诸侯国纷纷开起了变法运动,这已经完全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抛之脑后。
各国纷纷通过变法运动,完成了封建化的初步改革,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都有所明显增长,而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的周王室却更显衰落。
当七国鼎立局面确立之后,周天子也再没有任何,能够恢复自己当初权威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