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砥:小楷的发展史及其美感分析
在印刷产生之前,小楷可以说是实用率最高的一种字体了。小楷顾名思义,是指小型的楷体字,一般尺寸在指甲般大小,是楷书中的一种。由于其形体小,书写方便,结构端庄方正,易于认读,遂成为古代人们抄经、抄写公文、科举及诗文抄录等最常用的字体。而然,小楷除却其日常功能之外,在书家心目中,它与其他书体一样,也是传情达意、表现个人风格的载体。
故自魏晋小楷产生以来,历史上凡有建树的书法家,其小楷书的个性同样明显。这样代复一代,构成小楷丰富多变的发展史。本人旨在通过对小楷风格史的梳理,分析其美感类型及层次。
【一】
小楷公认的发生期,在汉之后。汉代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为日后楷书的滋生打下基础。汉时人们为应付日常便捷的书写,便将隶书快写,简省笔画与结构,隶草(或章草)应运而生。
章草的动作意识已不及隶书的谨严与规则,尤其转折与收笔时有顿挫,形成的点画形态较为新式。正是这种动作及结构的变异,构成楷书动作的基因。
钟繇是三国·魏时的书法家,是小楷书的鼻祖。楷书发展有两条轨迹,一是由碑刻隶书(汉)向碑刻楷书(魏晋南北朝)的演化,其点画动作较为规则,结字方严,气息正大、肃穆、奇崛。二是由简书(汉)而入小楷、小行草书,适合日常快写。
所以,在东晋士大夫文人的墨迹中,行草书的发展以臻完备成熟,而其后的南北朝碑刻,楷书仍在隶向楷的转化过程中。所以,个人认为,小楷书的产生与发展,更多顺应的是自汉而下简书的书写习惯,只不过那些点画与结构与简书相比已经相当的规正了。
民间小楷与文人小楷之区别在于:文人小楷用笔、结构法式严谨,而气息典雅自然;民间经体小楷朴实率真,但时见法度不足。故对后学者而言,倘两者兼习,取长补短,或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美感。
唐代名家书法中的小楷,虽气息、格调不在他们的大字楷书之下,如欧阳询《心经》、虞世南《破邪论序》、褚遂良《灵宝经》、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等,但因后人多学大楷,故他们的小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至明清,写一手恭楷成为取仕的第一要则,以至最后发展出『台阁体』及『馆阁体』。不过,科举取仕的恭楷,最后都没有在书法史上立足,说明缺乏个性的书写,即使功力深湛,也还与艺术的创作有相当的距离。
【二】
显然,傅山所说的『正』,绝不是『馆阁体』一类的刻板,结合其书法创作及其他书论,也不应是赵孟頫、文徵明一类的平和精致,倒是与孙过庭所言之『复归平正』(即险绝之后的平正)相一致。但正如孙氏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平正应该是个最基本的基础,焉有不能平正而能险绝者耶?而『复归平正』之平正,正是傅山所言之『古法』。
奇而能清,一方面须在变化的结构中把握虚实对比的度,即对比具有协调感,另一方面也须有坚劲清健的用笔支撑,以使线条不致混浊。历代名家小楷中,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杨维桢《周上卿墓志铭》、黄道周《孝经》等可谓代表作,而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民间写经,因为字法中尚存一定隶意,结构多随意变化,用笔又清劲简洁,故与名家小楷不相伯仲,如《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并洗浴温室经》,结字疏密有致,展促有度,《佛经残卷》则峻利奇伟,庄严灵和。
(三) 静和典雅型
如果我们把文徵明、赵孟.小楷视作既见功力又具一定个性的范式,那么,王羲之、虞世南、王宠等小楷则在功力、个性之上更见典雅、宁静的美感。我们通常所谓之『古典』,正是这类形式。何以文徵明、赵孟頫不及王羲之、虞世南等古典?在其用笔尖锋多,提按过于分明,粗细反差大,结字多定式,少空灵之感。也即是说,文徵明、赵孟頫之形式,一眼见底,少了那份能让人反复回味的感觉。
王羲之、虞世南、王宠等小楷则不同,乍看去他们的线条粗细一致,结字平淡,形式不及文徵明、赵孟頫丰富,但这看似粗细一致的线条,却含蓄蕴藉,刚柔相济,结构也平中寓奇,富有韵味,字与字之间顶接恰到好处,与一字一格式的安排迥然有别。
(四) 天然古淡型
小楷能见古淡之质者,非钟繇莫属。钟繇可信书体有《荐季直表》等。现存《荐季直表》墨迹照片,款款写来,大小、方圆、虚实俱在,而其略带隶意的特征,一方面表明小楷书体刚刚『进化』而来,一方面又显示出作者老到深沉的内涵。传钟繇有论书之言留世:『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人)也,非凡属所知。』认为以人力所能达到者,只在『流美』,而那种『天然』之质,则是才情使然。
古典与古淡虽皆见古意,其实内涵也并非一致。『典』是规则、方寸、法度之谓,以规则、方寸、法度为基,笔致静谧、深沉、内涵丰富者即为古典。古淡则是心手两忘,规则、方寸、法度全隐于笔,点画下去,一派天机,『仙』气活现。清石涛有言:『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法之境,非无法也,法隐于笔而具朴实天然之相也。故从格调上看,古淡应比古典更上一个层次,因为其规则、法度比古典更深藏不露,回味的魅力更大。
小楷形虽小,而其表现域非不宽。对于后学者而言,是把小楷当作抄写的工具,还是当作表意立境的载体,当然要看作者的认识与理解了。
纵观我国小楷艺术的发展史,每一时期,书家辈出,风格各异,从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的时代风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这些书家,虽天资颖悟,笔性灵异,但并不因此恧恃才睥睨,放浪自恣,相反,他们能于超逸之中,还淳返朴,深自韬晦,苦殚学力,极虑专精,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实际功夫,所以他们的作品无不功力深厚,根基扎实。
他们的作品并不矜奇炫异,诡僻狂怪,始终保持着一种富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理性的美,无不在理性中表现出独立的艺术个性。他们并不囿于规矩,亦不死守成法,而能以前人之矩矱,抒自己之性灵,参变蜕化,别出妙裁,他们的作品能承上启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重视字外之功,或读书尚友,或博览名迹,蒐采务令其广,识见高超,见地透脱,所以作品自然有一种书卷之气,扑人眉宇。
这些书家,又十分重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他们不徒追形式之新巧,而求质地之中藏,不苟求一时之虚名,亦不取媚于纷华,而能弃时俗之共好,游艺于心神之间,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出风入雅,轶俗超凡,保持着人格的完美和独立。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立意高迈,取法上古,或步追魏晋,或旁涉篆隶,高瞻远瞩,雄视古今,他们凭着自己的眼光和卓而不群的个性,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所以他们的作品能飞行绝迹,不落前人窠臼。
前人的审美观念,前人的创作方法,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和美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尽管当今时代不同,风尚亦异,我们不能要求今人像古人一样,但艺术内部的客观规律和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仍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于客观的规律中去获得创作的自由仍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书法艺术具有共性美,(如势、力、气韵、神采、意趣、形质等)在书法法艺术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楷艺术虽只是各种书体中的一种,但亦具有这些共性的美,今天我们要研究小楷艺术的发展史,目的也在于使初学者能踞高临下,开拓自己的创作路子,并从前人甘苦成败的得失中,获得经验,少走弯路,于古人流传下来的碑拓墨迹中,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只有这样,方能推陈出新,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