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鸠摩罗出世
一,史诗故事。
前文提到,为了击败不可一世的大阿修罗多罗迦(Taraka),需要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女神生下一子。而他们的儿子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战神室健陀(Skanda)。
室健陀有很多个名字,如广为人知的Kartikeya、Murugan和Kumara。其中Kumara翻译成“鸠摩罗”,这个名字以为大戏剧“鸠摩罗出世”闻名,因此我们这片文章的标题便定为:鸠摩罗出世了。
传说如是:当年萨蒂爱上湿婆,然而父亲达莎信仰毗湿奴,十分看不上湿婆,在自己的庄严祭祀上侮辱了湿婆。为此,女儿萨蒂投火自尽,而湿婆化身为毁灭神Virabhadra,破坏了祭祀,并砍下了达莎的头颅。心灰意冷的湿婆进入喜马拉雅山苦行,而多罗迦趁机骗取了梵天的恩典,无敌于天下。甚至毗湿奴亲自出马也无法战胜它。
于是众神和毗湿奴商议,派出爱神重新调动湿婆的情欲,湿婆迁怒于爱神,用第三只眼睛的光芒烧死了爱神(还有一个版本的戏剧表现的是爱神机智的成功挑动了湿婆的情欲)。
重生后的萨蒂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雪山女神帕瓦蒂。帕瓦蒂爱慕着自己注定的情人,于是效仿湿婆于雪山苦行。最终,帕瓦蒂的苦行打动了湿婆,二人终成眷属。
帕瓦蒂的爱情重燃了湿婆心中的火焰,湿婆振奋起来,决定去击败大阿修罗多罗迦。湿婆睁开第三只眼,严重射出六道炽热的光华,其中有金、有火。火神阿耆尼带着这六道光华,来到Saravana湖畔(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马都赖附近),在快要忍受不了其威力的时候,把它们放到湖中。湖中泛起涟漪,涟漪中心开出一朵美丽的莲花,有六个面孔的鸠摩罗在莲花心里诞生了出来。湿婆和帕瓦蒂看着自己美丽的儿子喜极而泣。
鸠摩罗一瞬间便从婴儿成长为强壮的少年,骑着孔雀,握着与生俱来的神圣长矛(Vel),这支长矛只要离手必定刺入敌人的心脏!众神期望在鸠摩罗的带领下击败阿修罗,这却引起了因陀罗的嫉妒。就在大家无可奈何之时,毗湿奴妙计安天下:将因陀罗的女儿(Devasena)嫁给鸠摩罗,鸠摩罗便成了因陀罗的家人,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便仍归属于因陀罗家族了。听的此谋,因陀罗喜笑颜开,便尽力辅佐女婿出征了。随后鸠摩罗用长矛杀死多罗迦,拯救了大地。
二,流缘考略。
鸠摩罗信仰非常古老,并在地域上分布广泛。
现在仍存世的,最古老的记述鸠摩罗名号的文献,来自于一部泰米尔语的桑伽姆文学(Sangam),《Tolkāppiyam》。这本书里提到“Ceyyavan”,意思是“红色的”,指代泰米尔神灵Murugan,这个名字来源于另一个泰米尔词汇,“Murukan”的书面语版本,意思是“年轻的”。这本书里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三个北印度神灵的名字:用“Māyavan”,意为“黑色的”,指代毗湿奴;用“Vēntan”,意为“最高统治者”,指代因陀罗;用“Korravai”,意为“胜利”,指代迦利女神。
除了这本“桑伽姆”,提到鸠摩罗的还有:
《阿达婆吠陀》,“Kumāra Agnibhū”,鸠摩罗诞生在火神阿耆尼的手中。
《百道梵书》,楼陀罗的有六个面孔的儿子。
《歌者奥义书》提到“Skanda”,表示“智慧之路”。
《Baudhāyana's Dharmasūtra》,以“Mahasena”和“Subrahmaṇya”指代鸠摩罗,前者的意思是“拥有大军”,而后者的意思是“热爱大梵”。
而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鸠摩罗的故事逐渐丰满起来,逐渐形成广为后世流传的,记述在《室建陀往事书》中的形态,战神室建陀。
根据往事书记述,鸠摩罗有一个兄弟,也就是前文叙述过的象头神甘尼许。不同的往事书中所记述的故事的版本略有不同,其中的《湿婆往事书》里描写鸠摩罗与甘尼许的赛跑。而根据《梵转往事书》的记述,鸠摩罗是兄长,而甘尼许是弟弟。很多往事书里都记述了鸠摩罗和甘尼许赛跑的故事,而《湿婆往事书》在故事结尾的时候,甘尼许把自己赢得的智慧果实送给了鸠摩罗。
大阿修罗多罗迦也有许多个名字,并出现在不同神祇的神话中。所知甚广的三个名字是多罗迦(Taraka)、Soorapadman和马哈沙苏拉(Mahishasura)。在《搜神记:湿婆“太太团”》中,我已记述过,其中马哈沙苏拉这个名号也出现在了女战神杜迦的故事中,而鸠摩罗战胜多罗迦的英雄事迹,也照搬到了杜迦身上。有趣的是,多罗迦或马哈沙苏拉的形象之一是一头水牛,水牛恶魔。
湿婆的坐骑南迪(Nandi)是牛,大阿修罗多罗迦也是牛,一个是神的坐骑,另一个则是恶魔,而印度人视牛为圣。如果多罗迦是水牛,那么南迪又是什么品种的牛?被印度人视为神圣的牛,是否只是少数几个品种的牛?这现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都是很可以玩味一下的问题。
见上述文字,不难想象,从时间顺序上,吠陀文献应该是最古老的文献。在《阿达婆吠陀》中提到鸠摩罗诞生在阿耆尼的手中;而在稍晚的《百道梵书》中,鸠摩罗成了楼陀罗的儿子;《歌者奥义书》则将鸠摩罗和“智慧”一词联系了起来。上述三本文献皆是由梵文写成。
再让我们来检阅一下泰米尔文献的情况,“桑伽姆”中最古老的《Tolkāppiyam》提到泰米尔神Murugan,Murugan词意为“年轻的”,而在之后的“桑伽姆”中,又用鸠摩罗(Kumara)一词指代Murugan,其泰米尔发音对应的意思居然也是“年轻的”。我不知道吠陀文献中“Kumara”一词是否有明确的意思,还是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神名,也无法确定泰米尔语中类似于“Kumara”的发音是否原先就指代Murugan神。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两个明显发音不同的同意词汇,泰米尔神Murugan和北印度神Kumara等同了起来。
无论如何,在《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史诗时代,鸠摩罗出世的故事羽翼丰满,传颂广泛。可以看出,故事当中的鸠摩罗诞生于火花或光辉或系继承了吠陀中火神阿耆尼;与湿婆的父子关系继承自《百道梵书》;与甘尼许争夺智慧果实的故事则有《歌者奥义书》的影子。在故事中,鸠摩罗年少成名,统领三军,战胜阿修罗,遂成战神,其年轻的特质,以及红色图腾的标志皆承袭与泰米尔地区的“桑伽姆”文学,而最古老的“桑伽姆”在考古证据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至少证明,鸠摩罗作为一个少年神的特质是那个时间便已经存在的了。
三,地域性的传统以及节庆。
印度境内祭祀鸠摩罗的六个圣地。图片来自wiki百科。
南印度地区的传统及节庆:
自“桑伽姆”时代起,Murugan崇拜便在泰米尔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泰米尔人社区十分流行,直到今天。
根据泰米尔传说,Murugan的曾经击败过一个叫做“Surapadman”的阿修罗,把他撕为两半,一半化为一只公鸡,作为Murugan大军的军旗,另一半化为一只孔雀,做了他的坐骑。而Murugan以功、矛为武器,其中那并神圣长矛名唤“Vel”,系雪山女神帕瓦蒂所赐,带有其神力。
根据泰米尔传说,Murugan有两个妻子,一个是上文已经提及过的,因陀罗的女儿Devasena,另一个则是部落酋长的女儿“Valli”。
Murugan的许多别名都来自泰米尔语,其中比较重要的有:“Senthil”,意为“红色强人”,“Arumugam”,意为“六面人”;“Guhan”,意为“毗湿奴的养子”。最后这个异名便很有趣了,毗湿奴竟然和湿婆争起儿子来了。
泰米尔历的“Aippasi月”Murugan以室建妥之名受到祭祀;“Thai月”满月日(满月日,泰米尔语为Thirukarthigai)的“大宝森节”(Thaipusam)上Murugan也得到祭祀;“Karthigai月”的满月日,泰米尔人庆祝Murugan诞辰;“Adi月”的每个星期二,也就是印度传统中“火星日”的时候,泰米尔人则祭祀作为战神的Murugan。
Odisha邦与孟加拉的传统与节庆。
鸠摩罗在Odisha省与孟加拉地区(包括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都以Kartikeya之名受到崇拜。在这两个地区其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都是每年十一月十七日(闰年十六日)的杜迦节(Durga Puja,Puja意为祭祀)。祭祀习俗类似:未婚男女把Kartikeya造像放在房子旁边,而Kartikeya被刻画成一个白面小生,挎着弓箭,起着孔雀。因此我们把这两个地区放到一起讲述。
在Odisha邦和孟加拉地区,Kartikeya亦有别名Kartik, Kartika or KartikThakur。在这两个地区,Kartikeya主要被当作(男性)生育神(对比杜迦的性力崇拜,女性生育神)和丰收神祭祀,并且在杜迦祭祀日上一同被祭祀。《湿婆“太太团”》一文中提到,雪山女神身上的武神特质被转移到了杜迦女神身上;而鸠摩罗大战水牛怪的故事,也被通过同神异名的手法转移到了杜迦女神身上。如《湿婆“太太团”》中所述,杜迦女神书出远晚于鸠摩罗。那么在Odisha、孟加拉地区,Kartikeya似作为杜迦的附属神受到祭祀。是否可以认为,地区性的杜迦女神通过与古老神祇鸠摩罗的融合而向外传播了呢?
印度本土的其他地区。
鸠摩罗信仰自上古时代便传播广泛,甚至笈多王朝的皇帝都曾以“鸠摩罗”和“室建陀”命名(Kumaragupta and Skandagupta)。在《薄加梵歌》中也曾提到鸠摩罗的人性与神性的哲学问题。在“鬼语”(泰米尔语)巨著《故事海》的梵文译本中也有生动而丰满的鸠摩罗故事。至此足见其信仰传播之广。
鸠摩罗信仰在印度本土边缘地带的奇谈也是甚多的,以下特举几例奇闻,以慰读者饕餮:
在喜玛拉雅地区(Himachal Pradesh邦),“Kartikeya”以当地语言发音“Kelang Wazir”成为当地神祇,并与Bharmour地区的地方神(Chamba)一起祭祀。在距离Bharmour地区不远的Kugti村里,Kartikeya被视为主神,并修建有寺庙,每年3-4月间,大量鸠摩罗信徒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来到小村参加神灵祭祀。
红叉处为Bharmour的大致位置。
在Haryana邦的小镇Pehowa上,有一个著名的苦行僧(Brahmachari)寺庙,以Kartikeya之名祭祀鸠摩罗,并禁止女性进入。
红叉处为Pehowa的大致位置。
在一出名为《Mrichchakatikam》的戏剧中,Kartikeya被当作盗贼的保护神,这出戏据很古便火了,流行印度全境各个王国,因此从很古的时代,鸠摩罗也被当作盗贼的保护神供奉。
在斯里兰卡,鸠摩罗以僧伽罗语(Sinhalese)名“Kataragama deviyo (Lord of Katragama)”,同时受到泰米尔印度教徒、僧伽罗佛教徒以及民间信仰的崇拜。在斯里兰卡信仰中,认为鸠摩罗的神力来自他妻子的启迪,而这个启迪他的妻子并非因陀罗的女儿,而是部落酋长的女儿Valli。在印度教信仰的贾夫纳地区有许多崇拜鸠摩罗的寺庙不令人十分惊讶,令人惊讶的在于康提佛牙寺周围亦设有祭祀鸠摩罗的神龛。此外,几乎所有僧伽罗佛教寺庙周边都会有祭祀鸠摩罗的小神龛。在十六世纪,斯里兰卡佛教徒普遍认为鸠摩罗是重要的佛教保护神,并在十五世纪泰国佛教的巴利文典籍中也发现了类似记载。
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很有可能是经由斯里兰卡传扬开去的,因此是否可以猜想,在佛法弘扬遍布锡兰岛之前,鸠摩罗信仰作为民间信仰早已遍布大部分地区,而后佛法弘扬,便也保留了散布在民间的鸠摩罗信仰,并将此传统传播到了东南亚。例如,马来西亚的泰米尔印度教教徒也普遍崇拜鸠摩罗(Batu Caves,Gombak,Selangor)。
如果喜欢不妨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