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的一首早期作品,忧郁彷徨,仿佛李贺再生,李商隐重现

戴望舒自己曾整理过四本诗集,其中《旧锦囊》收集了他的26首诗作。诗人当时深受英国颓废派诗人、以及法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逐渐转向朦胧性追求,诗的语言也接近自由淳朴和口语化。下面介绍戴望舒的一首早期作品,忧郁彷徨,仿佛李贺再生,李商隐重现。

余光中曾评价戴望舒的诗歌比较消沉,表现出自怜自弃,向命运投降的倾向。而真正的悲剧往往带有英雄的自断、哲人的自嘲,但仍能让人触摸到清醒、崇高和升华。可是戴望舒本质上是一位象征主义的抒情诗人,他很多时候面对的是记忆和梦幻,缺乏现实的内容。

这首《夕阳下》创作于1929年,收录在戴望舒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之《旧锦囊》中,全篇情调低沉,愁闷难解。当时诗人只有25岁,虽然上过大学,还参加过各种爱国运动,但诗人依然感到非常迷茫,他看不清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于是在诗歌中就很自然地流露出这种惆怅和哀怨。

北宋词人柳永18岁就走南闯北,遇到挫折时,这位自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也焦虑不安,“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南宋的辛弃疾曾经金戈铁马,但是遇到冷落后,这位词中之龙也很落寞,“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戴望舒也不是圣贤,他的愁怨也代表着那一代人的迷惘和失意。

南宋女才子李清照有一首《永遇乐》,开篇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戴望舒熟读诗书,他化用才女的句子,却更加具体,“晚云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诗人又把自己比作山间古树的寂寞的幽灵,首节就展现出这种寂寞难耐的情绪,也确定了全文悲凉的主题。

接下来诗人又进一步具体地刻画环境,“远山啼哭的紫了,哀悼著白日底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远山哭泣、白日苦短,落叶飞舞、幽夜清风,从作者选择的词汇就可以看出,他心中有多么的忧愁和无助。

读者此时已经觉得很压抑了,但作者依然还有足够的承受力,他又继续煽情,“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诗人仿佛李贺再生,又似乎是李商隐重现,低沉、幽怨,更有一种鬼火和地狱的味道。

最后诗人终于透露出自己的心思,“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幽夜袭卷而来,他的思绪并未被黑暗吞没,依然独守寂寞,但不知是忧愁,还是欢快。其实作者是渴望欢快,却被忧愁打败。

寂寞是一头不愿驯服的烈马,无法驾驭时,就让人空虚得发狂;耐心地陪伴,也能悠然地享受喧嚣后的自在和清欢。与寂寞交友,可以游离于红尘之外,让思绪安宁,心静如水。

戴望舒当时年轻,不像苦闷彷徨处的白居易懂得禅理,也不如多次被贬的苏轼那样豁达和随缘自适,于是幽夜来时,他还念念地徘徊,却忽然间就“消隐了欢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