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日記(上)-博物館
公元一九八二年元旦,鎮江丁卯橋一座在建工地突然出土了近千件唐代金銀器,一時間震驚宇內。如此大規模的唐代金銀器現世,歷史上除了陝西何家村和法門寺之外,這算是第三次。這些金銀器是誰的?為什麼會埋在這個地方?帶著好奇生平第二次來到鎮江。
首次去鎮江還是初中時代,依稀記得這是一座長江邊城市,有金山寺、焦山、法海、鎮江香醋、餚肉等等。而藏有這批唐代金銀器的鎮江博物館位於江邊西津渡雲台山南麓, 內有三萬多件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2件(套)、二级文物317件(套),不可小噓。
待博物館一開門便直奔唐代金銀器所在的二樓展廳,展出的文物數量沒有想象的多,但大多製作精良。畢竟出土的950件文物中,800件為婦女銀釵。
(文字說明來自鎮江博物館,下同)器物为银质。同出土4件,形制纹饰相同。盖与器以子母口相扣。矮圈足。盖面中心锤刻一对衔草鹦鹉,并饰变体莲瓣纹一周。圈外饰飞雁10只,间以缠枝莲花。外壁刻菱形和破式菱形纹带。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通体以鱼子纹为地。外底皆錾刻“力士”二字,其中一件刻有“=”符号。
器物为银质。同出土4件,形制、纹饰相同。半球形,瓜蔓形纽,盖面散点饰折枝花四朵。刻花处皆鎏金。内口沿皆錾刻“力士”二字。
器物为银质。同出土6件,形制相同。敞口,五出莲瓣形,平底,圈足。光素吴文。圈足内皆刻“力士”二字。
这件凤冠1967年江苏句容黄梅清代墓出土。冠为银质,通体镀金。冠框用银镀金薄片制成,冠体饰四龙七凤,凤嘴衔串串流苏,缠枝牡丹对绕其间,冠顶缀两名手持笏板的朝官及“奉天诰命”四字,表明了凤冠拥有者朝廷命妇的身份及殊荣,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級,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凤冠即是诰封制度的集中反映。
1981年出土于江苏溧阳平桥乡小平桥村宋代银器窖藏。盏托与兽耳乳丁纹鎏金夹层银盏为一套。纹饰处均鎏金。银盏仿商周青铜礼器簋的造型,直颈,侈口,圆鼓腹,圈足,双兽耳。盏内外壁为夹层。颈部外饰两周雷纹。腹部及兽耳饰方格乳钉纹,以雷纹为地;圈足下部刻一周雷纹。此盏是宋代仿古工艺品中的代表作品,风格浑厚凝重。
凸花变形饕餮纹鎏金银盏托,圆形、平沿、浅腹、平底。沿面饰一周雷纹,间涡纹。托底内饰套环纹,周边为凸弦纹,外饰四组凸花变形饕餮纹图案,以雷纹为地。
凸花瑞果图鎏金圆银盘,1981年出土于江苏溧阳平桥乡小平桥村宋代银器窖藏。宽沿,浅腹,平底。沿面錾刻一周三角形条带纹。盘心锤鍱凸花瑞果图,有佛手、香橼、荔枝及枝叶点缀其中,蕴含多福 、多子、吉利寓意,寄托富庶、昌盛、长寿的美好愿望。
宋代金银器的装饰艺术较唐代有创新,凸花的浮雕技艺更趋成熟。瑞果图纹饰取材多样,以其形而寓其意,“佛手”即多福,“石榴”即多子,橘子和荔枝有吉利之意。此盘构图别致,工艺精巧,凡纹饰处皆鎏金,富丽堂皇,表现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的精湛技艺。
1981年出土于江苏溧阳平桥乡小平桥村宋代银器窖藏。
整体造型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酒筹筒,好似一只燃烧着火焰的金蜡烛。在筒的正面刻有“论语玉烛”四个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说明了当时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玉烛”《尔雅·释天》释为“四时和顺”,“论语玉烛”就是用论语的句子来调和大家喝酒的事理。下部是神龟的自然造型,龟象征长寿,是道家的祥瑞之物,它虽然没有碑座的那种厚重,却多了几份灵性。
整件器物,通体鎏金,造型奇巧,纹饰繁美,富丽堂皇。
再打开莲花形的筒盖,里面藏有50根酒令筹,呈长方形扇骨状,每根酒筹的上端刻有《论语》的语句和饮酒的规定,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也就是说朋友来了,大家都高兴,酒筵上的贵客都喝半杯酒,而主人不用喝酒。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等等。酒筹上有3分,5分,7分,10分之说,最多的是四十分,3分是小半杯,5分是半杯,7分是大半杯,10分则一满杯,最多的是40分。那么喝多喝少由谁来裁定呢?酒官。在酒宴上无论官位多高,辈份多大,都要听她的裁决。
喝酒和罚酒的内容也多种多样,人们不难想像,当时饮酒行令既秩序井然,又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与祥和,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繁华。集儒家、道家思想于一体的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为我们研究唐代的酒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独特的审美意蕴。
在清理這批金銀器時,考古學家發現許多不尋常之處。除卻少數製作精美的物品,多數屬素面金銀器或半成品、作為原料的銀板,更不用提多達八百件的同款銀釵。結合出土地位於京杭大運河支流邊和許多金銀器上鐫刻有“力士”二字,考古學家判斷這批金銀器歸屬一家叫“力士”的金銀器作坊。在唐代晚期遇到諸如戰爭等危急情況而埋入地下,期待有朝一日取出,不想一埋就是一千一百多年!
離開新展廳,去英國領事館舊址參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結束後,戰敗的清政府與英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的《中英天津條約》將鎮江列為長江對外三口岸之一,由此拉開英人經營鎮江的起始。1864年,規模宏大的英國領事館完工。1888年,領事館毀於中外衝突,次年由清政府出資重建。1929年,中國政府收回鎮江英租界,領事館館舍出售給當地人。1958年,在英國領事館舊址成立鎮江博物館。1996年,英國領事館舊址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規模不大的鎮江博物館,但老館本身就是文物,在到過的眾多博物館中亦屬少見。如今,所有展品均陳列在擴建的新館內,而老館則盡量恢復成英國領事館時代模樣。
領事館舊址規模很大,由五幢樓房組成,均為磚木結構,幾乎佔據了雲台山東南面大半個山坡。其中最高一棟房屋為辦公樓,其餘分別為正、副領事住房,員工宿舍、餐廳、娛樂場所、馬房等等。目前領事館辦公樓舊址對外開放,不少室內墻上掛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畫像,宛如回到英國旅行期間。
鎮江博物館不大,但藏品數量和內容倒挺豐富。奈何逛了半天肚中抗議,只得離去覓食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