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种“主义”之间的关系

“主义”是指人们推崇的理想观点和主张,如马克思主义,其有科学与非科学、现实与非现实等划分形式。主义的概念一方面表示主导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主义的概念表示某种观点、理论和主张。 主义是强力推行的主张或学说,具有极强的排它性。

这种排他性,在日常生活里,实际上就是“公权力”的合法性背书。这个世界上,一切“主义”的背后,实际上都是暴力在支撑着。

按照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演化论,人类社会的进化,沿着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着。

有趣的是,奴隶社会是没有奴隶主义来作为其理论支撑的,奴隶社会是赤裸裸的暴力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唯一拘束方法,就是暴力,在很多反应罗马时代的电影里,观众们都可以看到罗马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暴力压迫上的。有奴隶时代,而无奴隶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意识形态支撑的纯粹的暴力支撑的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根据血统亲疏来建立起来的财产继承制度,并且相应建立起来的暴力机器,来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博弈的社会构成。在这个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两种,一种是血缘继承,另外一种是暴力博弈。

到了封建社会,就不仅仅出现了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相应的也出现了配套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在阶级划分中,更强有力有的一方,除了使用纯粹的暴力之外,还有了柔性的思想统治工具,这也就是意识形态的公权力意义。也就是“主义”这种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封建主义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封建主义的解释是:“feudalism”,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而马克·布洛赫著的《封建社会》一书中,封建主义主要指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具体是指封主与封臣的关系,封主封臣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土地的分封制度,等级分权制度,国王抑或是中央权力势微,传统的法律习惯等。

在中国,1996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封建主义定义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 中提到“ 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是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

从今天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秦以前更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所描述的封建制度更相似。

但是,不能说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秦以后,就式微了,恰恰相反的是,他发生了进化,到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之大成的明清时代,封建制度的涵义又进一步的发展了:人身依附,成为封建制度的首要内核。

与就有的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原教旨的封建主义相比。中国在明、清时代的封建主义,各种公权力内部,化公为私的进而以私人掌握,并且可以血统继承的权力分封开始占了上风,并且侵蚀了与封建制度对立的郡县制以及配套的科举制是势力范围。

这种现象的典型之一,就是鱼鳞册。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两浙、福建等地。 鱼鳞册制度,最早建立,是为了政府管理社会财富的手段,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赋税的管理档案。但是到了元朝末年,大量的地方鱼鳞册被地方政府的吏员们化公为私,成为了家传的私有之物。到了明朝中晚期,甚至朝廷任命的地方关于,也因为鱼鳞册,黄册这些东西的技术性传承被地方吏员代代相传的垄断,而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79年黄仁宇出版《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的角度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即中国失败的原因无关道德和个人因素,而是在技术上不能实现“数目字管理”。 黄的“数目字管理”是指整个社会资源均可如实计算,整合进一个记录系统(核心是正规的产权制度),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但是实际上从微观上看,鱼鳞册这样的政权用作社会体系化财富管理的技术手段,被掌控的技术官僚——吏员——给封建化,血统继承化,进而在其中创造模糊的空间以谋取利益,实际上就是封建主义对郡县制以及与之配套的科举制的渗透和反制约。

封建主义对郡县制以及配套的科举制的的侵蚀的典型之二,就是封建地主,对科举制度的垄断以及异化。在明清时代,读书进而科举,已经不能是小农所能负担的晋身道路,被高度垄断在地主的手中。参与科举的生员,无论是参与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小门户的自耕农,佃农是无法走通这条晋身的通道的。科举制度,是官僚集团的直接产生通道,而科举制度内部的恩师,同科,同年,等等这些官僚集团内部的小团体的建立,就是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制度的延伸,进而在明、清两代的政权内部,形成了强大的朋党势力。实际上,地主阶级所依凭的封建主义与科举官员的郡县制度之间的相互较量以及相互渗透,从唐代开始的“牛李党争”就已经非常尖锐。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里流行的各种同学会,同乡会,依然生机勃勃,更因为各种地方资本势力的介入,而展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而当今中国的政府内部,各种封建人身依附形成各种小圈子,“团团伙伙”的例子比比皆是。)

表面上看皇帝通过科举制度以及其延伸的官僚管理的郡县制度。完成了皇帝对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全面优势,实际上,封建主义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通过人身依附这种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以及其经济基础,完成了对皇权的架空。

到了近代,众多人遗憾于中国在明朝末年东南沿海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满清的入关而打断。认为如果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被满清入关打断,中国在近代完全可能赶上工业革命,并且避免从1840年的近代史以来的屈辱历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史学界流行一个结论:“明亡于党争”,而将东南沿海地主与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派生出来的“东林党”,所不配合的明朝财政政策,以及东南沿海的海外瓷器,真丝贸易换取进来的大量白银而形成的白银黑洞,导致中国发生了输入性通货膨胀,进而彻底的摧毁了明朝的财政力量。导致了国内的民乱蜂起以及满清入关。(有心的读者可以把笔者的这个论调,与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照看一下,是不是能够看到一种历史宿命的轮回?)

这种论调当然是可笑的,持有这种论调的人,没有发现,到明朝末年,整个中国的耕地,有七分之一掌握在明朝的朱姓皇族手中。朱姓皇族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主。皇族地主,占有了明朝内部大量的优质的生产资料,并且因为皇族免税的制度,其庞大的财富,游离与明朝政府的控制以及调动体系之外。而在明朝政府面对财政危机的时候,并不能够承担起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相配套的义务。导致明廷财政完全破产,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性原因。朱由检临终时候说:“均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话说的当然太不要脸。管不了自己的叔叔大爷们,一味的把责任推给科举出来的官僚朋党集团。只能呵呵一下了。

综上所述,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承担明朝灭亡以及满清入关造成的改朝换代的后果。

与满清相比,明朝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不发达,而是发达的太过分了,以至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进步方式:郡县制与科举制,都无法承担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力进而解决封建社会内部矛盾,以及封建王朝的外部矛盾的责任,整个封建社会被内外矛盾交互压迫,一推就倒的稀里哗啦。

与中国的封建主义相比,西方的封建主们有所进步的地方在于英国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中,西方的封建主们更快的将自己转变成为了资本家——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以后,英国的封建领主们转身变成了资本家。他们进化成为了资产阶级之后,同时制造出来了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以及革命的无产阶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后直至今日,革命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纠缠与对立,几乎主导了旧大陆的整体的政治哲学。

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反动,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要向东,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向西。从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张来说,共产主义,更应当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一步的进化。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是以人民为工具,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张?还是以人民为目的来搞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张?

但是,历史的真正的诡异之处在于: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曾存在过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样,也从来不曾存在过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生物性本能,血缘继承以及人身依附的路径依赖,依然在约束着人类的进化。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