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3138--渝西荣昌儿童公园乐趣多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庆市合川区铜梁洞就是因张三丰曾经在此修炼而闻名于世。

  铜梁洞位于合川区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区第一高峰--铜梁山上,铜梁山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据古《合州志》和《合川县志》记载,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巴子城,在铜梁山上修炼。由于其修炼之地是一处山洞,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继宋而后,外夷时主神器,国祚数易。虽至明而还汉姓,亦奸宦不宁,道统因以日衰焉 。然道心不禁,卫道之风亦由之盛起,道家武学由是而衍生骤长 。至元季,全真长春子开龙门一派,兼修丹道养生及功家武技,并深蒙元帝成吉思汗之赏佩,钦设长春宫奉之。长春师兄马丹阳六传而至张三丰已是明初。三丰游历甚广,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台、安徽的齐云山、辽东的懿州、川西大邑鹤鸣山等俱有其踪迹。三丰曾慕名专访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并于其近左周敦颐研易论理福地铜梁洞二仙观潜修多年,师从火龙真人学习了富含太极阴阳至理的通背拳、火龙拳等技艺,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太乙火龙掌等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宋室南渡,赵氏子孙及其臣仆多逃往合州。明万历《合州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之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灵观、三清楼。”山上崖壁留有周祜(鲁国公赵宪仲之弟)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彦情淳熙二年(1175年)、沈汝一淳熙十一年(1185年)摩崖题刻诗文。

  铜梁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谭升序其盛况:“崖复以楼,石洞四,前刻神像,左凿门,后通山洞,石床各一,鼎炉支石备在,道士谓闾丘炼丹处也。”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灵观、三清楼毁于兵火;万历七年(1579年)州人李存瑞重建,明末复毁于兵火,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入清以后,清朝统治者因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墨宝不多,因此能见到其真迹的少之又少。而在合川区南津街街道铜梁洞的一处山崖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几幅张三丰的书法石刻。这处石刻位于合川铜梁洞二仙观旁一处山崖石壁上,记者近日与合川区文管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理一道前往铜梁洞进行了近距离的踏看。

  据黄理多方考证,这确实是张三丰的一幅书法石刻作品,有人说是张三丰的道家的“道符体”龙行大草书法,他认为更应该是三丰祖师记述了火龙道长亲授传世神功通背缠拳螺旋缠绕、化拿粘连的恢宏霸气。但不管是“龙行大草”书法,还是“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缠丝神韵,这对于研究道家书法文化和武术健身艺术,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因为用龙行大草描绘缠丝绝技并不矛盾,实则一也。在这处石刻上,一共保留有张三丰的书法作品四幅,其中三幅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长卿的《赠别严士元》诗、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还有一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迨至民国初年,万县道人谭遁九来合川布道,募捐重修二仙台,民国10年9月竣工,邑人莫致中作《创修铜梁洞二仙观记》。民国14年(1925年),前清县丞邑人徐晴辉题刻游铜梁洞诗云:“归来何处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两大乾坤收洞里,千重山水绕楼头。石题诗句留仙迹,屐破苔痕访旧游。羽容攀谭风月好,浑忘世变几经秋。”

  近年回合川云门开武馆的陈刚拳师,武术六段,跟从荣昌钱鼎文先生习练缠丝拳械多年,是合川地区修炼缠丝拳艺的杰出人物。曾经在深圳精武馆、永川职业学校等武术培训机构担任搏击教练,弟子分布国内多个省区,颇多功夫高明之士。陈刚馆长同时兼任全球武术健身连锁机构“缠丝拳会馆”总部副总教练,遵照老大近期再度强调要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指示,立志将祖师爷留传下来的内家功夫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弘扬民族优秀健身文化艺术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的宏伟事业挥洒青春和汗水。

  此外,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还有摩刻于木板上的何绍基、康有为、翁同龢、刘石庵等人书法,散见于农家之门壁。合川铜梁洞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巴渝武术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著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人典籍“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所言即巴渝武术之早期代表形态之一。

  相关文献记载,重庆地处川东,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

  据吕紫剑、赵子虬、于天沛、李毅立、唐新知等多位川渝资深老武术名家介绍,巴渝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拳法有巴子拳、火龙拳、缠丝拳、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通臂(背)门、黄林派等,其风格各异的五行子午棍、巴子刀、白猿剑、巴子棍、峨眉枪、无极刀、巴子枪等长短器械流传甚广,深刻影响中华武术的发展,其中巴子棍尤其富有特色。巴子棍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便于行走。后演化成兵器,两头接上枪头的叫双头巴子枪,两头安装刀锋的叫巴子刀,两头无铁尖头的巴子棍俗称杄担,很多农家用以劳作健身,闲时舞动起来挑架挡砸、拦拿击刺,川东练家子也叫三拦棍。现今和平时期习练以健身为主,两头已经除尖磨平以求演练安全,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

  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还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曾经盛行于合州巴子城的“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三段纯阴架拳法教学参考视频)

  

  附:巴渝缠丝拳三段拳法动作名称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左挂步挤手    04.右挂步挤手  

05.沉气灌劲     06.右挑闭左掌  

07.左挑闭右掌    08.缠退压断   

09.右边缠顺捶    10.左边缠顺捶  

11.回步右横捶    12.右追封螺旋  

13.左边缠顺捶    14.右边缠顺捶  

15.回步左横捶    16.左追封螺旋  

17.右挑闭左掌    18.左挑闭右掌  

19.左搭挂右翻钻   20.右搭挂左翻钻 

21.左缠挒右断手   22.右架左推掌  

23.右采挒左断手   24.左架右推掌  

25.马步右横捶    26.右追封螺旋  

27.上步穿花掌    28.缠臂转莲肘  

29.追步右铲捶    30.格挡撩缠削掌 

31.左缠挒右断手   32.管脚推磨手  

33.和身双炮捶    34.回身铲捶   

35.左缠挒右断手   36.管脚推磨手  

37.和身双炮捶    38.回歩倒肘   

39.右挑闭左掌    40.右边缠顺捶  

41.缠退削掌     42.追封螺旋   

43.左钩挂右兜掌   44.右钩挂左兜掌 

45.右边缠顺捶    46.回挂右兜掌  

47.钩挂左兜掌    48.和身双炮捶  

49.回挂右拦手    50.右挂左推掌  

51.左拦挂右推掌   52.右拦挂左推掌 

53.双擒左侧踹    54.双擒右侧踹  

55.和身双炮捶    56.回挂右平肘  

57.上步左挑肘    58.上步右挑肘  

59.上步左平肘    60.盘旋右挑肘  

61.右挑闭左掌    62.左挑闭右掌  

63.钩挂提气收脚   64.导气归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