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1)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人们往往如此形容“闪电”,这些大自然释放的电流在夜空中划过城市上空 或荒郊野外,瞬间发出的强烈光亮让黑暗的夜空猛然一亮,留下一幅幅仿佛让人撕心裂肺的曲折图案。极其漂亮 壮美,让人望而生畏……不言自明,以“闪电”来形容纳粹德国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谓精妙至极。然而,肉眼看 到的闪电其实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形成过程可谓风谲云诡,暴风云中的正负电荷要经过千回百转的酝 酿,才能在剧烈的撞击中轰然炸响,那作为机械化战争理论的“闪电”又当如何?

或许今天人们对于“闪电战” 的评价已经大大降低了,该理论被 认为“仅仅由一系列雪崩似的即兴 作战构成,其作战样式的核心,并 不在于用任何特殊方式使用新的 战争手段,而在于一种作战机会 主义。只是在后来者的头脑中才被 生硬地捏合成某种它从来就不是的 东西——一种似是而非,仅因机械 化战争因素充斥其中而变得耀眼的 ‘伪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 “闪电战”毕竟获得过辉煌的战 果,作为其理论载体的纳粹德国装 甲部队因此声名显赫,以至于连今 天的德国足球队都被称为“日耳曼 战车”。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 矛盾交织又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产 物,探究“闪电”的“前奏”也就 变得格外深邃而富有内涵。

对机动战的重新注释—— 冯·西克特将军的努力

作为蒋介石的私人军事顾问, 冯·西克特将军在中国绝非默默无 闻之辈,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 “闪电战”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冯·西克特将军的地位也至关重 要。当然,这与其主导下魏玛共 和国“10万国防军”的重建密不可 分。对于当时的普鲁士德意志军人 来说,西克特将军堪称他们那个时 代所能产生的最优秀军人,也是德 国总参谋部军官“少说多做”的完 美样板。他沉默寡言的天性和谦虚 保留的处世方法为他赢得了“斯芬 克斯”的外号,英国驻德大使曾评 论说:“他的头脑比其拘谨的军人 外表广阔,他的见识比其严谨整洁 的外貌广博”。早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西克特的军事才能就已经 崭露头角。1915年5月,此时在东 线第11集团军担任冯·马肯森元帅 参谋长的西克特策划了一次有名的 攻势。在这次攻势中,德第11集团 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在加里西亚和 哥利策—带对俄军发动了大规模反 攻,歼灭了俄第3集团军,将俄国 人赶出了波兰,迫使其退往普里 皮亚特沼泽地区。这一战充分表现 了西克特卓越的指挥才能,之后他 又辗转奥匈帝国和土耳其,担任这 两个国家的军事顾问,同样受到热 烈的称赞。德国停战后,兴登堡又 让他去柯尼斯堡组织在乌克兰和整 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 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 了任务,这种表现不但让他进入参 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 事代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 1919年7月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 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武装部队总 司令,开始肩负起重建德国武装部 队的艰巨任务。

的艰巨任务。 一战结束以后,受《凡尔赛 条约》的限制,德国军队只能保有 10万人的规模,名震百年的德国总 参谋部也被强制解散。德国人除了 不准保有坦克、飞机、重炮、潜艇 等进攻性武器之外,甚至连战防炮 和防空武器也不准生产。曾经显赫 一时的德国陆军此时只能去和其他 国家的警察队伍一较长短,这不能 不说是一种奇耻大辱,西克特上任 时接手的德国陆军就是这样一个烂 摊子。西克特首先致力于使德国军 队成为一个专业化的纯军事组织。 对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努力 使军队超然于政治之外,并且不允 许任何外来的政治控制施加于军队 之上。西克特认为“军队中应该禁 止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在国防军 中从事政治斗争活动是与军队的纪 律绝不相容的,而且还会损害军队 的训练。”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西 克特在德国政局处于动荡时都极力 维持军队的中立,甚至在1921年的 “卡普政变”被艾伯特命令向叛军 开火时,西克特同样予以严词拒 绝:“国防军不打国防军!”虽然 后来的学者对西克特的这一做法存 在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它使得国防军能够在那个政 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年代排除 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干扰,全力推动 军队重建计划。

在确立了德国陆军在国家中 的定位后,接下来西克特最关心的 便是如何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 下延续普鲁士的军事传统。毫无疑 问,对德国军人来说,最能体现普 鲁士优良军事传统的便是“总参谋 部”。但由于《凡尔赛条约》严禁 德国设立“总参谋部”,因此当西 克特被要求接掌总参谋部的事务时, 他致信兴登堡元帅称:“如果我们力 求保存总参谋部,不一定非要恢复该 机构的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保存总 参谋部的精神。我相信目前的活动, 恐怕要比掘开墓地更为重要! ”换言 之,西克特要在军队中以另一种形式 重建总参谋部制度。于是“部队局” 便应运而生,成为总参谋部另一种 形式的复活,它将行使总参谋部的 职权,而且最重要的是将总参谋部 特有的精神和品质继续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