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砚农《(京剧)小生韵白管见》【内附珍贵录音】
季砚农先生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姜派小生传人季砚农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年纪与我祖父相仿,所以我一直称呼他季爷爷,如果季爷爷仍健在,今年应该是99岁高龄啦。
季砚农先生京剧《九龙山》剧照
解放前,季爷爷是青岛神光大药房的会计。他少年时就酷爱皮黄艺术,尤其擅长青衣行当。1937年开始,季爷爷先后师从武喜永、铁麟甫、何佩华、任志秋等先生学戏,宗梅派,由于模仿梅先生惟妙惟肖,在青岛票界享有“青岛梅兰芳”的美誉。
1953年季砚农拜京剧名家尚小云先生为师
1953年,季爷爷拜“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为师,正式下海唱戏。后来季爷爷改工京剧小生,参加了天津市京剧团后,1962年拜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为师。
1962年季砚农拜京剧名家姜妙香先生为师
季爷爷直到退休一直定居天津,他不仅演技精绝,且对京剧音韵造诣颇深。在京剧音韵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季爷爷曾将多年学习京剧发音与各类韵书、字典对比,记录注音符号和现在用法的拼音字母,并把京剧传统念法与韵书有出入的字,进行多方面对照,探索其来源,注在字的下面,编纂成《京剧音韵一得》一书。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小生韵白管见》一文,就是季爷爷的一篇遗作:
《小生韵白管见》季砚农
京剧小生念白,忽本嗓,忽假嗓,似无规律而实有规律,谨就个人管见,试谈梗概。
念白,在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的比例中占极重要地位。它不同于唱,唱,有乐器伴奏,纵有小疵,有音乐陪衬,可以掩饰,尤其近年来乐器增多,更易遮丑。念白则不然,它只凭演员念字,既需顾全字音,又需富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气息,使之符合剧中人性格,符合剧中当时的情节气氛。演员艺术造诣如何,听其念白即可断定其八九。过去老前辈们曾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一语,虽过甚其辞,但足见念白在京剧中占如何重要位置。
京剧的念白约分:韵白、京白、苏白、怯口(山东、山西、定兴、天津以及其他地方方言)等几种,这里只谈谈小生的韵白。
韵白是以中州韵用湖广音结合北京音(四大徽班皖人中夹有安徽音)合而成为一种独特风格的韵白。它严格区别阴、阳、上、去,分清尖、团、四呼,不容混淆。
小生的韵白,更与其他行当不同,其他行只用一种嗓音,而小生的念白,既用本嗓(大嗓)又用假嗓(小嗓)。其规律是:阴平、上声可用假嗓;阳平和去声字需用本嗓或混合嗓(即大小嗓结合起来用—膛嗓(假定的名词));入声字,就按被瓜分所属之声运用,不太突出的入声字,可从湖广音按阳平字念。京剧不太苛求入声字,一般来说就一个“不”字,偶尔按“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入声来念(入声字念得最好者首推俞振飞先生,俞先生既是京剧名宿,又是昆曲专家,南昆的入声字是按入声规律运用的,因为南方语言,自来就有入声,故乃有“南无平,北无入”一语也) 阴平、上声虽同用小嗓,但亦有区别。如以音符标示的话,其区别约是:“金”(阴平)为“7”,“紧”(上声)为“5 6”。阳平和去声,只有在剧情激昂时或者哭的时候用小嗓,一般是在用本嗓或混合嗓把字念出后,半音上挑时变小嗓。两个或三个阴平字相连时 应视上面和下面的字音而变念一个,比如,上小嗓,下本嗓;或两个小嗓一个本嗓;三个阳平字相连,两个小嗓,一个本嗓。例如“将军”、“苏三”,均阴平字相连,在具体情况下,上面的“将”字“苏”字用小嗓,下面的“军”字“三”字用混合嗓。或者都用小嗓均可。又如《群英会》中“……下江东”三字,“江东”两个阴平字,“江”字小嗓,“东”字呢?过去听铁麟甫老师说程继先先生用本嗓,姜妙香老师用混合嗓,愚意亦以用本嗓或混合嗓为佳。雉尾生多用本嗓、混合嗓为宜。而且也合乎字音规律。现在有很多同志把“江东”二字都用小嗓,“东”字是阴平字,又是下句的末一个字,这样念尚无不可,因有的小嗓较好的同志大嗓较差,用小嗓念比较响堂。但有些念法似已离开了小生念白用字的规律,如《群英会》中“本帅扬威显显战功”(亦有作“立战功”者)的“扬威”二字,“扬”字是阳平,竟用小嗓高念,而把阴平的“威”字用大嗓低念,愚意似觉不妥。(师父姜妙香为了突出“显”字,经过推敲,把“威”字用混合嗓念,并略微降低其高度,这样把“显”字滑上去,是的它更加高亢,挺拔。这和上面所说的大嗓低念时截然不同的)还有的同志把“贤”、“前”、“情”、“言”……等一些阳平字,不但用小嗓念,而且念得挺尖,挺高,这和阳平高念不是一回事。当然,在小生念白规律范围内和字不倒的原则下,根据剧中人身份、词意和人物感情的需要,为了突出某个字,是可以而且也应该灵活的,但不可置小生念白用字的规律于不顾。
两个上声字相连,一般是一大嗓一小嗓,如系入声变为阴平。上声的字,在与真阴平、真上声字相连时,真阴平,真上声不变,用小嗓,把入声变读为阴平。上声的字用大嗓念。比如《群英会》中“聚铁山”的“铁山”二字,“铁”本是入声字,按普通音隶属上声(这是假上声),下面的“山”字是真阴平,应该是“铁”字用本嗓低念,“山”字用小嗓高念。但却有把“铁”字用小嗓高念,而把“山”字用本嗓低念者,这非但不合乎湖广音调值,即以北京音调值而论,也是不符合的。
小生念白中上声字的用法,大概是“上声高呼猛烈强”的上翻用法居多。在小嗓行当中,念白用湖广音的上声弧线型下滑的规律者,大概仅程砚秋先生一人用的较多。
小生的“引子”介乎“白”、“唱”之间,“引子”前半段从念,后半段从唱。其从“唱”之后半段,无论阴、阳、上、去部分,可全用小嗓。
雉尾生和扇子生的念白,一方面区别于一刚一柔,再就是扇子生用小嗓可多于雉尾生,而雉尾生用小嗓则以略少为佳。另外,穷生念白,亦宜少用小嗓,但它的念法又不同雉尾生,不宜多用刚音,而是另具一格。
以上几点是听老前辈所讲加一点个人从实践中的体会和见解,以管窥天,很不全面,就教方家,榷作抛砖。
季砚农先生签字送给笔者的《京剧音韵一得》
季爷爷《小生韵白管见》手稿
著名收藏家、戏曲专家张伯驹先生曾为《京剧音韵一得》作序:“季砚农君著京剧音韵正音与习惯音比对一书,罗汇字类,注正念法,而人名、地名之字及俗错念之字不得用习惯音者,亦并列举。适以补予与余先生所著《京剧音韵》之不足,检读对照,一目了然,良用裨益后学。”因为张伯驹先生曾与余叔岩先生合编过一本《京剧音韵》,书中只注切音,未有正音与习惯者比对,所以张老看过《京剧音韵一得》后才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先生对此书也有一番评价:“砚农同志最近编著之《京剧音韵一得》,与前人所著之韵书对比,有着可喜的不同,在这部书内,京剧韵音与普通读音同时列注,而音序也按普通音的次序排列,这便更能起到便利读者的作用。砚农同志投注了相当的劳动写出这样一部既精细完整而又通俗易懂的讲声韵的专业书,对从事于表演传统戏及现代戏的演员丰富业务知识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季爷爷一生淡泊名利,勤奋好学,他热爱艺术,关心京剧事业,为京剧的振兴、繁荣默默地耕耘。晚年以传授梅派青衣为主业,每周与戏剧界朋友、票友聚会,调调嗓子,尽以“梅腔”之技授业学者。虽然季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怀念他。多年来,季爷爷研究梅派艺术、姜派艺术时曾经留下大量的说戏、吊嗓录音,今天选择其中的三段请大家欣赏:
季砚农与陈永玲合作演出《拾玉镯》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