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研习社:似曾相识过,又见六堡茶
若我没记错,似乎是在2008年,普洱的崩盘余波未远。之于茶,只能用懵懂来形容当时的我。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些不甘于被观音、普洱主导市场的茶类便抓住这个机会争先恐后地跳进了我们的杯中,——这其中就包括大红袍、金骏眉,还有六堡茶……
打开竹篓,是一包黑褐色的散茶。轻嗅,——土味,后被纠正为“尘香(尘土的尘)”。开汤红褐,参香、药香、槟榔香,总之各种香,入口清甜细滑,适口性不错!但你要问它跟云南普洱、安化茯砖(当年它们都被划归为黑茶)有何区别?不好意思,—— 一概不知!
于是那篓茶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喝完了……
然后呢?—— 然后就喝完了,就没有什么然后啦~~
直到某些人放弃了普洱转做了六堡,塞给我一包包的茶样后,——它,才又回到了我的茶台上。想来,阔别已近十年……
依稀的老味道,再一品却又不太像了,——管他!
适逢“开汤研习社”初建,也不想总抱着普洱茶唱高调……
思绪间,侧手碰掉了茶架上的一袋茶样,——正是这六堡茶。
“啪~~!”我一拍媳妇儿的大腿,——“开场就它了!”于是便有了你我杯中这两款广生祥六堡茶。
几款茶开汤再三,广生祥的康姐推荐“茉聆”,而我则倾向于“茉莉”。
最终决定,—— “这两个”!
在“研习社”群里,广生祥的项总在对着两款茶的解读中,我越发明白了为何我侧目于茉莉的原因:
“茉莉”被定义为轻发酵六堡茶,发酵三七二十一天(重发酵七七四十九天),未发酵部分保留有一定的苦涩底与后转化空间,当然,还会有淡淡的清香。目标客群锁定的就是喝老生茶的茶友,——难怪我喝着它很上口。
在近一周的茶友开汤分享过程中,大家总结出各种冲泡方式的汤感高下:
保温壶闷泡优于大壶熬煮,大壶熬煮优于紫砂壶冲泡,紫砂壶冲泡优于盖碗冲泡。
就连“广生祥”的订阅号上也将闷泡作为了推荐品饮方式。……看来周末的开汤竞技,会有很多人要抱着自己的保温壶来了。
我一边喝着那一口口浓醇的茶汤,一边审视着杯中的六堡……
项总是一个坚守古法的人,这点一喝二聊便能了解个大概。但就在这种执意的坚守中,也在发生着一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变化。
传统六堡多为煮饮,逐道出水品鉴并非其日常。但谁也没想到保温壶的出现为六堡等一类黑茶提供了一种“高温闷泡”的全新品饮方式,且汤感表现极佳!想必这是古人没有的口福,算是创新,并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一种无意自然之变。
再者“茉莉”,缘何要轻发酵?因为想让茶友能在六堡里收获老生茶的韵致。为何偏偏是老生茶?因为老生茶的客群基数大么!商业目的明确,这显然是有意主动的变。
其实在我看来,坚守与创新之间不一定就是那么非此即彼的绝对,而是一种静动之变的张弛有度。更进一步说,无论是静动守变,都是在追求一种契合于道的韵律与节奏,——而这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需要无比的勇气与洞见 ……
又如何评价合于道否?
很简单,—— 本能,就像我们的祖先一口熟肉吃下去就知道比生肉好吃一样。当那道菜入口,我们一嘴就能吃出来那位厨子是否用心,火候是否恰到好处。那道茶汤入口,我们一口就能喝出那茶青选得是否到位,工艺是否与茶青相适应。……你说这是大神级的水平,——我还做不到。
没关系,那就用更本能的方式,——对比。两款茶入口,挑你喜欢的那个就是了,虽然这可能有局限性,但十次你若都选它,它一定是适合你的口味,那就让它“跳到你的碗里来吧”。就像我对茉莉一见倾心一样。
显然,项总所坚守的古法,以及他所尝试着的轻发酵,就当下的这口茶汤而言,我认为是合道的。
有倾心者,是一个好的起点,虽不见得是终极究竟,但却是引领你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方便法门。之于六堡,这个起点我已经找到,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