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问茶:论“一个泡茶者的自我修养”
每当剧情至此,我总会报以会心的一笑。看着那个坚守着信念的“星仔”亦步亦趋的走到了今天,豁然成为矗立于众人面前的那个“星爷”。
是啊,“……我是一个演员!”他所有的信念都来源于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能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死跑龙套的”也注定了他咸鱼翻身的一天。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茶艺师,亦或是空山流定义的领品师,无非都是“泡茶之人”。而作为泡茶者,你是否思考过你之于茶的信念?以及关于这个信念的渊源呢?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聊一聊这个看似模糊的“一个泡茶者的自我修养”:
首先,既然是论述针对某个领域的修为,这就是在讨论“专业态度”。你若无心投身于茶,看完这篇文章后,——“知难而退”,对你来说或许更明智些。
茶之为茶
“问世间茶为何物?直教人入口成痴……”曾有人用了十几本大部头的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看来还是没有说清楚,至少没有说到点儿上。
按照传统“三段论”的逻辑,我更愿意把茶分为“生长·制成·泡饮”三个阶段。它们依次对应着直到茶箐采摘前的鲜叶的成长阶段,以及从茶箐采摘到制作加工完成甚至于进入仓储的阶段,和最终的冲泡品饮阶段。
更进一步,生长阶段是“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享受朝露暮霭,晨曦晚霞之功”的过程,——简单说,就是获取“天资”的过程。
制成阶段,从采摘时间、茶箐挑选、工艺控制,乃至于仓储环境的设置,都是诉诸于人的操控,所以这是人类在茶箐“天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对其施加“匠心”的过程。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核心在“天”的话,那么第二阶段的重点就在“人”了,所以茶本身就是诠释“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范本。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也就清楚这最后的冲泡品饮阶段究竟是在干什么了,——就是去充分表达茶之“天资卓越”与“匠心独运”之间的道法自然、相得益彰,——简单说,就是“以茶释道”的“绽放”过程。而绽放过后,这一片树叶终将又回归于“寂灭”……
天资·匠心·绽放
“从无到有,从绽放到寂灭”,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一道茶,就在这须臾间将这亘古不变的道理娓娓道来。而你,就是这用茶讲故事的人……
你是否体味了茶之天资?是否又领会到茶之匠心?最后,又能否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何,手中的盖碗越来越沉了吧……
道·法
泡茶之事,可有心法哉?
天资各异,匠心自殊,故茶性无常,法无定法。
虽法无定法,非恣意妄泡之意也,当守一定之规。
茶性无常,更要虚空无我,心无好恶,得以直抒真味,以观空山万象生。
故无我至真味,泡茶之心法也。
或言既然“无我”,则“个性冲泡”与“艺术冲泡”又怎讲?
茶,承天人造化之功,得蕴一切法。
人之初,自性空,一切有象法皆为后天习得。
所谓“个性”者,以“无常之性”演“有象之法”也。
“艺术”者如是,惟择茶无限耳。
与 茶 对 话
冲泡一道茶时,应该如何思考?这是一个问题……
当你面对一道茶时,又该如何与她对话?这又是一个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如何去绽放这道茶?”
大道至简,试以“四度(duo)”释之:
度茶——干茶之性状可能对应相应之冲泡细节;
度器——何种茶器的特点适合冲泡何种特点的茶品;
度水——判断是否为适合泡茶的水品;
度法——判断哪种技法适合冲泡这款茶品,或者以某种技法特点来展现茶之相应的某种独特魅力。
一个合格的泡茶者,这“四度”是在冲泡之前必要过心之事。空山流的门生学习泡茶也都是从这“四度”开始的。
以上是空山流普洱品鉴学堂的教学随笔,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我是空山 这里是空山茶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