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3)
本篇目录:
****************************************
121.偪阳故城
周至晋 山东省枣庄市
122.东平陵故城
汉 山东省章丘市
123.中陈郝窑址
南北朝至清 山东省枣庄市
124.龙华寺遗址
南北朝至隋 山东省博兴县
125.寨里窑址
南北朝至唐 山东省淄博市
126.织机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 河南省荥阳市
127.杨台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驻马店市
128.瓦店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禹州市
129.石固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长葛市
130.郝家台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漯河市
******************************************
121.逼阳故城
逼阳故城又为逼阳故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约2.5公里处,为周代逼阳国故城遗址,年代为周至晋。逼阳故城城周长3293米,大体呈长方形。1992年,台儿庄区文物管理部门在偪阳故城里的米山东侧实施了历时46天的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1994年,枣庄市与台儿庄区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对偪阳故城进行了历时52天的勘探,找出了故城内的宫殿、居民区、墓区和作坊、冶铁等遗址。城内及城外地面可见陶片,以灰陶为主,多为豆、罐、盆。陶器有素面、绳纹、凹凸纹。出土文物有砖、板瓦、瓦当、铁渣、铜剑、铜镞、铜印等。
《春秋》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春,鲁、晋、宋诸国联合攻打逼阳,因“城小而固”,至夏五月“遂灭逼阳”。逼阳城破,国君被俘,逼阳归宋。齐灭宋归齐,后归楚。秦设傅阳县,汉、晋因之,后废。故城内及城外东部,地面散见许多陶片,以灰陶为主,多为豆、罐、盆之类。陶器除素面外,有的饰有绳纹、凹凸纹。出土文物有砖、板瓦、瓦当、铁渣、铜剑、铜镞、铜印等。石器也偶有发现。清光绪《峄县志·杂记》:“峄地古陶颇多,而以逼阳砖为甲,其制古拙,无文,长尺余,宽半之,质坚,重逾于金石。人得之以为砚,付手民治之,锋刃不能入也。”故城南,群山之阴,古墓成群,常有画像石出土。
2006年5月25日,逼阳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2.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年(前204-815)。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了数次勘探和发掘。出土文物除战国钱币、钱范,陶、铜、石等制品,就是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
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其中宫殿遗址位于东北,西北一带则是制陶和冶铁手工业区,南部和东南部未作详细发掘,推测应该是市民住宅区。该遗址的发掘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2006年5月东平陵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3.中陈郝窑址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蟠龙河畔的中陈郝村,它是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附近有煤矿,盛产高岭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大,年代早,延续时间长,这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境内尚属首位。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此次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址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4个,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窑具主要有三叉支钉、简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2006年5月中陈郝窑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4.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遗址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为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出土的大批金铜造像、白陶佛像、石佛造像等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这些佛教造像为我国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占有辉煌的地位。
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2006年5月,龙华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5.寨里窑址
寨里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寨里镇东南,寨里村南与大张村交界的高地上。窑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7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遗存有大量青釉瓷片。发现的黄釉陶片证明了北朝的铅釉陶器已进入一个兴盛阶段,工艺比较成熟,品种丰富多彩,标志着北方制陶的新水平。
1982年,在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寨里窑址生产的青瓷莲花尊被视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属国宝中的精品、国家一级文物。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淄川区寨里镇寨里村南、大张村以北两村地带结合处,主要分布在寨里村与大张村交界的高地上,耕土层为黄褐色,其下为瓷片堆积,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窑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70米,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
1976年-1977年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中国陶瓷史编写组》在东北角处重点选择局部进行了试掘,发现两处青瓷窑址。1982年11月,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对该遗址作了考察记录。1982年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第四章第三节《北朝的瓷业》有详述。
2006年5月寨里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6.织机洞遗址
织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南20公里的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处于嵩山北麓浅山丘陵地带,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它既为旧石器考古提供了珍贵资料,又为豫中地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30万年前,织机洞周围就有古人类居住,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1984年,荥阳市文物普查时发现动物化石和陶器残片。1990年,织机洞遗址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织机洞遗址发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动物化石2000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万余件。石器中有大量的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石锤等。动物化石有大角肿骨鹿、斑鹿、中华鬣狗、獾、鸵鸟、披毛犀、丁氏鼢鼠。还有数量较多的经过加工的兽骨和大量鬣狗粪化石。
2006年5月织机洞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7.杨台寺遗址
杨台寺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区西北驿城区诸市乡杨台寺旧址处,是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被发现,1984年8月进行复查。遗址平面近长方形,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至5米,有灰坑、房基柱础、陶灶、红烧土及陶片等遗存。
遗址在高出地面7米左右的高台地上,东西长32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80000平方米。西北距汝河4公里,有一条小河从遗址西部自南向北流过。已发现有灰坑、房基柱础、陶灶及大量红烧土及陶片。从采集到的陶片和遗物看,其内涵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有指甲纹鼎足、鸭嘴形鼎足和器盖、陶豆、陶罐、陶碗、红陶钵、澄滤器等。陶色有红、黑、灰、棕黄诸色,其中以红陶居多。纹饰多为素面兼有蓝纹、弧纹、镂孔和附加堆纹。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镞、石镰、陶纺轮等,装饰品有陶环,生产工具多为磨制。
2006年5月杨台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8.瓦店遗址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遗址内最重要的发现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还在夯土中发现用于奠基的人牲遗骸数具。
经过4个多月的工作,确定瓦店遗址的分布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最大的人类聚落之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对于研究文明起源有重要作用的文化遗迹。新近发现的这个古城遗址,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000余米,宽500余米,城墙外有壕沟,其不远处通过钻探证明是古颍河河道。从这个古城遗址的规模来看,瓦店在龙山文化时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瓦店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9.石固遗址
石固遗址位于河南省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是人称乐神的古葛天氏之墟。遗址面积约40.000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清理了房基、窖穴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一般文化层堆积1.3—1.7米。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石固遗址的发现为豫中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同时对研究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裴李岗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料和骨料制作的工具,供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裴李岗文化的特征。当时的农业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碗、钵陶器口缘上已出现红彩宽带纹,是裴李岗文化较晚期的一个重要发现。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制品磨制精致,细小的骨针直径只有0.1厘米。遗址的氏族墓地,为单人竖穴土坑墓,葬式仰身直肢为主。经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七千多年。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中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石固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0.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1986年-1987年先后发掘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遗址内西南部发现有城堡遗迹,大面积成排房基,并有木板地面遗痕。另有窖穴、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以及城墙基和外围防御沟。出土有陶、石、骨、蚌器数千件。
墓葬发掘较多,成人为长方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也多无随葬品,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幼儿为瓮棺,以鼎、罐为葬具,用盆和碗扣合。遗迹中最重要的是一座龙山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3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宽5米,高0.8米。东城墙中部有一个宽8.8米的缺口,也可能与城门有关。东墙、北墙和四个城角保存尚好,南墙和西墙分别被破坏。城内发现为数不少的房基、窑穴、瓮棺葬等。该城址据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为4606±121年,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郝家台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