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药量 一两到底是几克 其他度量衡比如升枚尺
本文提要: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于今天的几克?仲景时代的其他度量衡呢,比如升、枚、尺?
1、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于今天的几克?
剂量,是中医的灵魂!第一,“药非瞑眩而不效”!第二,“重剂起沉疴”!第三,“中医的不传之秘就在量上”!
古人是怎么形容四大美女“西施”,胖一分就嫌她胖,瘦一分就嫌她瘦,刚刚好,一分之差,西施也不再是美女!!!
而你知道吗,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才“零点几克”而已!!!
一分而已,说白了,一neinei红烧肉而已,美女就处在“是非”之间了,
所以,如今喜欢《伤寒论》的中医后人,其实,更希望清楚的了解到仲景先生的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然后,尽量向原方剂量靠拢,以期得到最佳的配比!对不?
临床疗效,说白了,就是“玩剂量”!烧菜最好吃的厨师,无非就是善用“食盐”的高手,不咸不淡,把食物该有的味道“恰到好处”的呈现给你!
真实案例一:某老(已故),提携中医晚辈,从不更换晚辈处方汤头,晚辈治疗效果不好的案例,拿到此老处请求指点之时,某老只是动笔改一下剂量,晚辈再去应用时,病人愈!何解?中医的疗效都在量上!因为,方子还是那个方子,无非剂量变了,比例变了而已!!!
真实案例二:某医院院长,中药师出身,他自述“我伺候过很多名老中医,他们的特点,就是认准病情,敢于用药,药量大到我不敢抓,可是话说回来,要是他们也10克、15克的用药,又怎么出的来效果,舍不出孩子套不住狼,他们之所以成名医了,就是因为他们胆大,敢比别人的药量大,所以,那些墨守成规的依旧是普通中医,而这些胆大的,成了名中医”!
真实案例三:效哥年轻时,曾用了师父的方子治疗一个盆腔炎腹痛的患者,方子不错,效果不好,于是,请教师父,师父只改了“川楝子”的量,从6g改到了30g,效哥问师父是否有毒,师父说没事,结果,患者再吃,居然好了,
那么,仲景先生的一两到底是相当于现在的几克呢?
别急,记住,我们有着最优秀的考古工作者,他们,可以助我们解开这个谜题,至于历朝历代那些中医大家,他们说的折合率并不对,我们为什么不直达东汉末年和仲景先生同一时代的“出土文物”去寻求答案呢?
要知道,那可是仲景先生时代所用的“度量衡”,丝毫不差!!!说句大实话,仲景先生的药房里面,必须用这种国家统一度量衡的“戥子”,否则,技监局一定会“查扣、没收”!
这个还能假吗???
存在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是汉灵帝刘宏继位第二年(公元179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度量衡”,啥意思,国标,国标,国标,重点的事项说三遍!国标!
而这个“国标”的颁布正是“仲景先生写作《伤寒论》的年代,丝毫不差!
这个“铜权”的出土时,铭文上记录着是“当时中央政府为了再度统一全国度量衡而以法律效力颁布施行的国家统一度量衡”!!!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铜权,重3996克,按东汉晚期的度量衡,相当于12斤权重,以此推算,仲景时代的一斤是今天的250g,一两是今天的15.625g,约等于15.6g,
所以,仲景时代的桂枝汤,桂枝用量是大约47克,大吗?
真的不小,敢把桂枝用到这个量的中医,很少,尤其是国医大师!!!
最主要的是那个时代还没有“种植中药”,以及“转基因中药”!!!
某温病派名宿,一次,效哥偷听到他在给徒弟上课,他徒弟是个女娃,效哥那次去,是受那个女娃邀请,女娃说,“老王,你藏在隔壁,偷听一下我师父的教学”!于是,效哥“偷了”!
“偷艺”,并不光彩,但,有时,郎有情妹有意,难道隔壁的名宿不知道效哥在偷听吗?一个每天打坐的人,闻不到效哥的呼吸以及“当啷当啷”的短信声吗?不说破而已!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这是哪位神仙说的啊?
只听隔壁,那个名宿说,“桂枝不可多用,1.5g以上就会出危险”!
藏了一上午,就为了否认“仲景先生”?就为了做一次“隔壁老王”???
效哥不才,桂枝经常七、八十克的用,也没啥大不了,反而效果出奇的好!
温病派永远不懂伤寒派的“重剑”,但,话说回来,伤寒派也永远不懂温病派的“轻灵”!!!
谁更牛?看病情!
用对了,效如桴鼓,用错了,促命期!!!
你们别笑,有时候,偷艺,挺爽的,至今应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偷来的,并不是每个学子都会遇到“想教你的师父”!
他不想教,你就偷,有时,“偷”也是人家故意放水,
所以,有个师父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师父不想带你,说句真心话,对坐十年,你又能学到什么?
2、仲景时代的其他度量衡呢,比如升、枚、尺?
仲景先生笔下的“升”呢?
依据考古学,馆藏上海博物馆“光和大司农铜斛”,以及,馆藏南京博物馆“永平大司农铜合”的实际“度量衡”,我们可以获知,仲景同时代的一升相当于今天的200ml,放心,错不了,特么出土文物再错了,你还有没有良心???
仲景笔下的“尺”呢?
目前已经出土的东汉末年的“尺”已经有85支,他们的长度在“23cm—23.6cm”之间,以23cm为多,那年的尺相当于今天的23cm,所以,身高八尺的张飞,和身高九尺的关羽,相当于今天的1.84m,以及,2.07m,关羽是真高,足够国家篮球队的身高了,比姚明没低多少,张飞呢,比效哥高7cm,也不低了,效哥得仰视他!
仲景笔下的“枚”呢?
“枚”是附子剂量的一个专用名词,一枚附子有多大,还用考证吗?那时的“枚”和今天的“枚”注定了不一样大,因为什么?你懂的!
如果只说今天的“枚”,去皮后,大约5-12g,前者为普通附子,后者为“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