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133期【原创】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15:重磅来袭② 您所不知道的开元寺 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东西塔
《天下之货仓》新书推介 详情请见130期 欢迎预订 多谢支持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十五
本文8693字 插图50幅 视频1'10'' 阅读15min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十五:重磅来袭②
您所不知道的开元寺
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东西塔
泉州开元寺最负盛名的就是东西塔了,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中世纪欧亚大陆唯一的对偶仿木结构空心石塔。数百年来,东西塔一直是泉州古城独特的标志。
东西两木塔
同年双遭灾
同年易砖塔
东塔始建于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开元寺僧文禅师以本所建九级木塔,6年方成,赐名镇国,以佛舍利镇塔中。北宋·天禧中(1017—1021年),改为十三级。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改石塔,至淳祐十年(1247年)方成,历12年。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为七层木塔。南宋宝庆中易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石塔,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先镇国塔十年而成。
有意思的是,两木塔首次遭灾都是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都是僧了性再造。两塔复灾也同时发生在宝庆年间,也都是僧守淳重建砖塔。西塔早东塔10年改建石塔,其竣工后第二年,东塔才动工建石塔。
应当纠正的是,有观点认为最后完成镇国塔第五层及合尖工程的天竺讲僧天锡是印度僧人[1],其依据是“嘉熙戊戌,僧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法权继之,至第四级化去。天竺讲僧(天锡)乃作第五级及合尖。”[2]而1935年瑞士人戴密微、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则认为可能是浙江杭州天竺寺的僧人。而文献证实,天锡为开元寺天竺院讲僧,晋江人,俗姓尤,[3]“先师讳天锡,号樗拙,泉之晋江尤氏……委合镇国塔尖,极其精丽。”[4]
东西塔是中国宋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
明万历三年间经历两次强地震巍然屹立
纵观中国现存的3000多座汉地佛塔,尚未有佛寺如开元寺中轴线两旁建造对偶石塔。不仅如此,开元寺东西双塔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高、体量最大的一对楼阁式佛塔,是中国宋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根据王寒枫对东西塔所用石材种类等计算,东塔自重约10370吨,西塔自重约9140吨。如此浩大的石材建造用量,涉及石矿开采—荒料运输—构件加工—石板雕琢—二次运输—起重吊装等,以及包括钢钎、铁锤等采矿石雕工具的生产、运输车马的组织甚至炸药生产在内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说明南宋泉州行业分工体系已高度成熟。实际上,早前的北宋洛阳桥、南宋安平桥等一系列石桥的建设就已逐渐形成和积累了超大型石构建筑从开采到建造的行业分工、组织和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泉州地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花岗岩资源也不可能成就这些举世闻名的石构建筑。
当然东西塔的灵魂是建造前精密的图纸设计和计算。其仿木结构依照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廷刊行的李诚《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而实际上东西塔石构建筑设计是在吸取当地民间建筑和石作工艺传统基础上,运用囊括数学、力学、几何学、三角学、地质学、建筑学甚至地理学、天文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计算。
而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包括十进制位值法在内的数学规则都是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巨型石构建筑及其建筑艺术也是古印度人的拿手好戏。开元寺历史上就有不少印度高僧驻锡弘法,开元寺著名的“袒膊和尚”智亮便是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来自天竺(印度)的僧人。他们在传经的过程也传入古印度的数学知识。从西塔一层所刻的古梵文“六字大明咒”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东西塔的建造有延请印度僧人的参与。
东西塔相距200米,凌空对峙,形制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平面八角套筒结构仿木五层楼阁式攒顶式建筑。由外向里,分回廊、塔壁、塔室、塔心柱四个部分。从下到上,为须弥座、塔身、塔盖、塔刹等组成。其建筑成就,反映出中国宋代石构建筑科技和工艺,尤其是抗震技术的最高成就。专家认为,东西塔防震核心技术是二层至四层的大立柱采用“墩接柱”即用三段短石柱叠接而成,其效应便是以接缝间隙吸收地震能量,避免整根石柱断折。[5]当然,深达20米的粘土地基以及强化塔身主体稳定性、整体性、平衡性的八角造型、丁顺砌筑、塔身收分、门龛错位、塔心柱与辐辏梁相接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亦是重要因素。
泉州处在中国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最强地震发生在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农历十一月九日(1604年12月29日),“震级8级,震中在泉州东北海里,震中烈度近10度”,[6]“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城内外庐舍圮”,[7]并引发海啸,“覆舟甚多。”[8]此次强震,“开元寺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三层扶栏因之并碎。”[9]西塔完好无损。
一般认为,东西塔经历的是这次强地震,其实还有第二次。据陈泗东考证,三年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泉州再次经历强地震、强台风并及暴雨,上次强震未见破坏的洛阳桥桥断、清净寺倾圮、东岳庙全部倒塌、城墙雉堞几乎倒塌。[10]而此次强震,东西塔毫发未损,可见双塔高度的抗震科技成就。
令人惊叹还有,总数达1984件大立柱、栌头、跳头、楣枋、阑额、飞昂、飞檐、雀替等仿木石构件的雕琢竟然在榫卯拼接中毫厘不差;而这些重达上吨、甚至十几吨的石构件在没有现代起重设备、测量工具下又是如何一层层吊装架设、精准无误安装?仰望东西塔,我们不能不为南宋泉州的高度文明拍案叫绝。
东西塔是中国汉地唯一以雕像排列表现佛教组织系统的佛塔
东塔是为尊仰佛祖释迦牟尼佛而建,象征东方娑婆世界。塔分五层寓意五乘,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由低层到高层依序是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每层对应的16幅人物浮雕,严格按照金刚武士——和尚法师——罗汉尊者——菩萨——佛尊的五个佛教等级有序排列,表现出低级到高级的佛教界级别尊称。这种代表佛教组织系统的五层雕像排列法,是中国汉地佛塔的唯一杰作。
东塔弥留珍贵的是须弥座束腰的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几乎是取材印度佛教的佛本生故事,如“童子求偈”、“太子出游”等。这组浮雕皆用泉州名石棗玉晶瑚青石雕成,刻工精绝,远胜塔身浮雕,是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值得注意的是,这组浮雕艺术风格已经汉化,与上期提到的100多年前“宋代二塔”印度风格的佛本生故事浮雕形成对比,见证汉传佛教的衍变历程。
西塔也是五层,与东塔对称,但不具五乘涵义。西塔是为尊仰专管超度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塔身浮雕与东塔一样也是80幅,其人物排列不如东塔严谨尊卑有序,它是以塔身的八面和塔顶、塔座合为十方净土。每一方净土从上到下交错安排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童子,表现“一切众生佛性平等”的教旨。西塔最为著名的浮雕就是孙行者、有髭观音。
西塔有髭观音证实南宋泉州佛教依旧奉祀男相观音
西塔上的有髭男相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枝。(图源:乡音文化)
关于孙行者论述不少,本文不再赘述。倒是有髭观音值得一提。有髭,唇上八字胡矣,即为男相观音。观世音东汉末从印度传入中国,皆为有髭男相。据《悲华经》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自在。《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以前观音像为男相“观自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观音大多为有髭观音。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云麓寺奉祀的就是北宋时从印度迎请的白石浮雕的璎珞男相观音,现存开元寺佛教博物馆。该馆还收藏有另一尊唐代男相观音。可见,西塔有髭观音说明至迟至南宋之前,泉州佛寺依旧奉祀男相观音,这与宋代印度僧人与泉州佛寺密切来往不无关系。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天竺国僧人啰护哪浮海至泉州,以蕃商所施珍宝在城南建佛刹“宝林院”。
紫云大殿迦陵频伽乐伎是中国唯一的佛寺大殿建筑结构之杰作
开元寺紫云大殿最著名的除了五方佛外就是柱梁上的迦陵频伽了。迦陵频伽又称妙音鸟,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是半人半鸟的飞天乐伎,被作为佛前的乐舞供养,不少佛经中都有记载。“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11]“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神)若人,紧那罗(歌神)无能及者。”[12]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北壁迦陵频伽造像(图源:网络)
迦陵频伽乐伎形象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自北魏至宋,其中以唐代最为著名。而作为雕塑的迦陵频伽,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大多为壁饰、瓦当、瓦饰等,少有圆雕。西夏王陵出土的圆雕迦陵频伽则是双手合十,而持乐器等的迦陵频伽乐伎木雕仅紫云大殿独有。其柱梁上24尊真人大小的木雕迦陵频伽,分为两排,面面相对,背上双翼如飞状,项挂璎珞,臂束钏镯,或执琵琶、洞箫、拍板、三弦等南音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或捧供品等,似在五方佛前奏乐献舞,精妙绝伦。
紫云大殿妙音鸟的独特之处就在于24尊迦陵频伽下半身嵌入立柱,而上半身伸出挺胸昂首,其头上如意宝冠的仰莲作柱头栌斗托住殿顶通梁和横木,其匠心独具之处就是一举多得:既是出跳斗拱,又是艺术装饰,又作五方佛前乐舞,色彩斑斓,营造出佛国极乐世界氛围,三种功能融为一体,是中国汉地佛寺大殿唯一的以迦陵频伽乐伎为斗拱的建筑结构杰作。
大殿背后的甘露戒坛也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也是作为出跳斗拱连接立柱与衍梁,不过其形象往往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如蜘蛛结网的八角形如意斗拱层叠的藻井所掩盖,不如紫云大殿飞天乐伎的位置那样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戒坛的飞天乐伎没有双翼,不饰羽衣,一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仅凭着飞扬的飘带,各执南音乐器而轻歌曼舞,翩翩若飞。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晚于紫云大殿300多年,其形制应是仿大殿的飞天乐伎而雕,并根据藻井空间较窄而去双翼易飘带,其重要价值不逊大殿飞天。
虽然现存紫云大殿是明代遗钩,但迦陵频伽应是唐宋旧制。据史料记载,紫云大殿的迦陵频伽是由两批来自惠安和德化的木匠雕刻,但未见详情。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张氏族谱载:“十四世孙仕逊,字法参,官主簿,三余以木雕游寺观,所治皆绝品,如泉州开元寺飞天……”。从族谱辈分推算,张仕逊是宋朝人,其所作飞天乐伎应是在宋朝发生大火重修之时。可见“迦陵频伽”这种形制在宋之前就已存在。
开元寺接纳异教遗物是宋元刺桐包容精神的精彩体现
开元寺紫云大殿后的印度教双石柱及其月台须弥座的74尊人面狮身石刻闻名天下。
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后廊的印度教石柱 (图源:宋元郎/摄)
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前月台须弥座的印度教狮身人像石雕群 (图源:宋元郎/摄)
这些印度教寺遗物汇集开元寺应归功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崇祯间南安郑芝龙重修”[13]。明·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时郑芝龙受明朝招安已经十年,多次击败荷兰和消灭海盗的郑氏海商军事集团已是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郑芝龙将毁于元末的“番佛寺”遗存的石构件移入佛家净地时,当然也会受到儒家士大夫势力的反对,但“有钱人说话卡(更)大声”(泉州方言俗语),最后表现出的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无疑是商人势力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人面狮身雕像其实是有雌雄之分,从它们的装饰和姿态可以看出左边为雌性,右边为雄性,而狮子则已经是中国传统的狮子造型。这些文化细节,以往从未有人发现或论及、但却是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来源:宋元郎/摄)
而恰恰是这次胜利使世界看到印度教(婆罗门教)在中国唯一存在的历史,“印度教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与另一个印度舶来品佛教相比,根本连芥子微尘都算不上,但不管怎样,它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印记”[14]。
当然,开元寺还有许多历史之谜待解。如“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15]“垂云薙草”实为千古奇观,即便今日步入开元寺,近3000平方米用石板铺就的偌大拜庭,几乎所有的石缝“凡草不生”。故有学者根据“尝有紫云覆寺至地”猜测不明飞行物UFO即外星文明的飞碟曾降临此地。[16]还有创建开元寺的匡护法师是否天竺僧人也是一大疑问,其出身史籍无载,且其时汉传佛教主要是在中原流播,闽南尚无史载有名的本土高僧出现。此外还有“桑开白莲”异象是否与“垂云薙草” 异象相关等等。
开元寺的核心价值
开元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博大的宗教包容品质独一无二:建寺千年以来严守佛教密宗曼荼罗轨制的同时,又具有“佛教多宗,并存一寺”的文化精神;即拥有原生的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细节,又见证汉传佛教的衍变历程。举世无双的东西双塔是13世纪中国宋代《营造法式》和来自印度的佛学、数学、力学、几何学、建筑结构学等多门学科以及泉州石作工艺传统高度结合,是古代中国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因此,开元寺是举世罕见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且为中国南方汉地佛教出入的门户之一。而开元寺接纳异教遗物恰恰是几个世纪以来刺桐包容精神的精彩体现,其突出普遍意义在于“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世遗标准vi)”[17]。
本文作者认为,重新认识开元寺文化意义是值得探究的事情。他希望文中的一些观点能得到诸位看官指教。下期,乡音君邀请作者聊的是泉州府文庙。那么,府文庙又有哪些您所不知您的故事,欢迎看官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