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你:诸葛亮是个千古罪人

自《三国演义》始,但凡有烟井之处无不讲三国,做为三国这段历史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卧龙岗来说,承载的不仅仅是耕读持家这么简单,重要的是诸葛亮隐忍不出以观天下之变,虽偏居一隅,但天下大局了然于胸,人不出茅庐,然知天下三分。

卧龙岗名副其实,被后人称为“人龙”的诸葛亮如睡龙一般,事农桑十年,厚积薄发,出茅庐功盖三分,成千古不朽功勋。如今的卧龙岗静静的横亘在南阳的卧龙路上,马路穿岗而过,在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的今天,卧龙路俨然是车水马龙,鸣笛声连绵不绝,给静寂的卧龙岗带来一些喧嚣,看着把卧龙岗生生横切成两半的马路,总有说不出的酸酸的滋味。而被弃之一边的另一半土岗上耸立着一座六边形的砖塔,塔上并无文字说明此砖塔的出生年份,问塔下的算命先生,答曰:砖塔名谓“龙角塔”,是为了镇南阳风水而建。那么是真的要镇住卧龙岗的“龙”吗?

东汉末年,黄巾军兴起,战乱始于中原, 几场大战下来,百姓流离失所。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心怀叵测之徒乘机在战乱中慢慢坐大,渐渐不受朝廷节制,形成军阀混战局面。一向繁盛的中原地区变成旷野,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南阳荆楚一带相对于中原较为太平,在曹操南进之前少有战争,诸葛亮隐居南阳避乱世以观天下大势,但因南阳襄阳自古行政区划的变化,所以有了百年口水之战,在卧龙岗看到最多的就是证明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遗存,除了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外,其它的文献资料也显示诸葛亮曾经在卧龙岗一带生活居住过。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唐朝的刘禹锡在 著名的‘爱莲说’中写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确在隆中,陈寿的“三国志”也有“隆中对”引为名篇,出现在中学课本中。但在“三国演义”的结尾诗中罗贯中又提到 :

东西奔走恨无家,

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

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

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

白帝托孤堪痛楚!

这前后矛盾之处让人一头雾水,那么到底诸葛亮和刘备的千古名对发生在襄阳或者南阳成了历史悬疑。

卧龙岗的古建筑以清代居多,大多是道光以后历任南阳地方官所建。比如写着“汉武侯躬耕处”的石碑,是光绪辛丑年南阳知府傅凤飏所立。此时诸葛亮的躬耕地之争已经相当激烈,做为南阳知府自然要极力证明诸葛亮是在卧龙岗隐居的。

进入大门正中一条石径直通武侯祠,这是卧龙岗的核心文化遗存,右边沿红墙嵌着历代名人颂扬诸葛亮的石碑,以现代人的文字知识能够认读下来的只有一半左右,那些篆刻和狂草就只好意淫了。

“诸葛茅庐古,南阳名士多。”题字者落款:已丑小雪汝南。

接着是“忠怀千古出师表,妙算三分卧龙岗”。题字者戴明贤。

又有“成大事一生谨慎,仰风流万古清高”。等等,无不是颂扬诸葛亮一生的行迹。

在卧龙岗红墙的外侧有一院落,明清建筑式样,有墙封闭游人不能通过,从后窗望去原来是一个书院,正门上有一匾额上写着“卧龙书院”四个大字,正屋摆着一架木屏风上面画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上面题着“先师孔子行教像”七个字,屏风的两侧写着一副对联“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令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把诸葛书院隔离开来,这个书院不正符合诸葛亮在卧龙岗隐居耕读,心怀大志的主题吗?

岁月带给我们的是日月旋转下的四季轮回,它的记忆是抹不去的痕迹。在卧龙岗我看到的是后世文墨客的颂扬溢美之词,其实都是在沾诸葛亮的光,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带给西蜀人民无尽的灾难,连年战争只是为那遥遥无期的“匡扶汉室”,其实诸葛亮就是逆天而行的所谓忠诚,刘汉天下在诸葛亮的心中,是一辈子的梦呓,当他在隆中看天下三分时,其实已经注定失败,偏隅西蜀,远离中原文明,还有什么抗拒天下的资本呢?更不用说北定中原,匡扶汉室的伟大目标了。

其实江山千秋,不是哪一个姓氏专有的,汉祚一去,历史照样前进,天下是张王李赵,周吴郑王的,不是某一家或某一集团的,诸葛亮的失败是是个悲剧,他带给历史的是连年战争民生凋敝的灾难。

千古人龙,是固化的思维定式给予诸葛亮的评价,三代遗才,更是一场历史笑话。在卧龙岗我想到更多的是,罗贯中带给人们的历史误区,人们趋之若鹜的诸葛亮,究竟是千古人龙,人妖各半的智者呢?还是逆天而行的罪人?

我想西蜀人民不会为一个连年发动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的人而鼓与呼吧?值得敬佩的倒是那个抵制诸葛亮北伐的李严,谯周等辈。遗憾的是这些主张偏安一隅的人,被诸葛亮打压下去,整个西蜀后主一朝,竟连一点异议之声也没有了。

六出祁山带给西蜀人民的是灾难,诸葛亮死后还留有遗患,选姜维做接班人,八次北伐,直接把西蜀政权埋葬了。历史究竟怎样看?其实诸葛亮是个历史罪人!

残破的断碑下,掩盖了多少历史真相!连年的战争使蜀地民生凋敝,破败不堪。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造成中原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惨剧,而四川地区相对平稳,刘璋父子虽然是庸才,但知道抚恤人民,刘备抢了刘璋的地盘,刘璋手下大将鼓动刘璋和刘备死磕,但刘璋为了百姓不遭战乱之苦,举手投降让了益州。可刘备诸葛亮等辈接手益州后,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连发动战争,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更甚,不顾大臣们反对,一意孤行,后来遭到政敌陷害,不得不避难沓中。等到邓艾钟会进入四川后,看到的并不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民生凋敝甚于想象。

诸葛亮一生掌权蜀国,身为丞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六出祁山的时间:

建兴六年春  建兴六年冬  建兴七年  建兴八年秋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

姜维十一次伐魏时间:

公元234年,238年,243年,246年,247年,249年,250年,253年,254年,255年,256年,257年,258年。

姜维几乎每年都要打一次仗。

蜀汉政权建立的章武元年,即位刚刚三个月的刘备就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举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这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魏,东和孙权的国策,诸葛亮虽然劝阻刘备,但并未奏效,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但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诸葛亮坐视荆州关羽失败,而不发兵救援,关羽一向傲上,特别瞧不起诸葛亮,经常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诸葛亮在荆州问题上大有借刀杀人之嫌。因为死了一个关羽,诸葛亮就可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失去荆州使西蜀少了一个臂膀,诸葛亮北伐中原只能从汉中出祁山,这也是西蜀败亡诸葛亮始终无功而返的关键,诸葛亮在这件事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刘备对于诸葛亮几乎就是言听计从。蜀汉政权的几十年,就是在连年发动战争中过去的。刚刚平定南中的诸葛亮在公元二二八年接连两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紧接着又四次北出祁山,最后在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向称天府之国。是平庸的守成之君的福地。刘璋父子居此地两代,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是百姓乐居,和谐平安。刘备一代枭雄,以恢复刘汉天下为己任,把益州当成了 复兴基地,而诸葛亮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就是为实现刘备的复兴梦而定的。为执行这个战略,诸葛亮主动出击,生前六出祁山,死后十一次伐魏,他的继承者姜维忠实的执行着诸葛亮的遗策,但最后的几次对魏战争,已经变味,竟成了姜维维持兵权,免遭奸臣陷害的借口。

如此无功而返的战争,贯穿了整个蜀汉政权的兴亡,这对于蜀地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个悲剧。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悲剧人物魏延,有人对诸葛亮一生如此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做事太过谨慎小心,经常兵出斜谷,进退有据。

如果一个军事指挥家在军事进攻时,总想着退路,这似乎有成败一定的忌讳,早在一出祁山之时,魏延献计,乘着魏国内讧,出奇兵于子午谷,轻装疾进,不出三日兵临西安,下潼关而进洛阳,诸葛亮后续支援,必成大事,但魏延的奇计被诸葛亮否决,并且讥讽了魏延一番。

其实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正是夺得曹魏天下的良机,魏国内部政局未稳,而蜀汉经历了夷陵之败后,平定南方,厉兵秣马,农事连年丰收,诸葛亮的威势如日中天,刘备入主西蜀时带去的中原将士,谋臣正值当年,此时如果一举定中原,哪有后来的连年战争呢?

对于魏延,诸葛亮一向颇为忌惮,只用其勇,而不用其智。并且时时处处提防魏延,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到魏延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造反,其实就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即便是“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述也是讲魏延和杨仪争权所发生的内讧,魏延并没有造刘禅的反。

魏延这个人和关羽有几分相似,持才傲物,为诸葛亮所不容,最后身首异处,落了个脑后有反骨的千古恶名。

在武侯祠诸葛亮的蜡像前,我想的是假如诸葛亮一直隐居在南阳,治学写书,教书育人,会成为一代大家,也许有更多宝贵的东西流传后世,但这只是假如,他不随刘备出南阳,辅佐汉室,也许没有现在的名望了,中国传统“忠孝”为先,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均可自取”。

刘备一代枭雄,奔波大半生,方得西川一隅,往大方面说是为了匡扶刘汉祖业,小方面说刘备出身低微,本是街头小贩,虽然有皇室血统,但已是旁支远系,所以刘备不可能将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交与外姓,他如此说法其实就是单刀直入,正话反说,切中诸葛亮要害,要诸葛亮表态。

诸葛亮的一番表态很是让刘备放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

诸葛亮恪守承诺,鞠躬尽瘁于五丈原军中,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千古留名,被称为“人龙”的主要原因吧。

(0)

相关推荐

  • 郭进拴:原创散文《武侯祠情思》

    1998年3月25日上午8点,我与汝州市磊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冯火秀,副总经理桂丙银一行4人,从南阳宾馆出发,游览了武侯祠. 一提起武侯祠,我马上就想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 ...

  • 在这里,听南阳卧龙岗

    南阳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诸葛亮在此结草为庐.躬耕陇亩,晴耕雨读.广交士林.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 ...

  • 南阳西岗

    南阳有一个神奇高岗,秦相.蜀相皆出此岗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有一道贯通南北的神奇高岗,它承接八百里伏牛山之余脉,起于紫山之巅,止于白水之滨.岗林幽壑,梅溪钟灵,向为贤达之士潜踪之地.它 ...

  • 河南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躬耕南阳所在地,历代皇室及百姓祭祀诸 ...

  •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告诉你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写成了一个智慧通达的妖人,说错了,应该是多智近乎妖.然而,谁都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人,不是神,或者说是一个智慧超出一般人的人,而不是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妖 ...

  • 历史故事:诸葛亮何以罢黜投怀送抱的李严?

    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荆州南阳人,蜀汉政权中,这是位文韬武略均属麟角的人物. 刘备入川后,担心受益州豪强势力胁迫,当然要重用涿郡籍和荆州籍官员.但是又不能过于冷落益州籍地方势力.除使用许靖.吴壹等之 ...

  • 苏联历史告诉世人:不要小瞧站在身后的人,他们才是挖苏联墙角者

    文/玉浊清 苏联在二战当中有着非常强悍的能力,而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苏联的领导人一代否定一代,而苏联最后的解体历史也告诉世人,永远不要小瞧站在身后的人,他们很 ...

  • 大流行病后往往出现经济繁荣,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国内疫情的影响不断弱化,人们眼前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但近日印度疫情的爆发提醒我们,这场影响全球的流行病还在持续.放眼全球,人类历史上,(大)流行病出现过很多次,几乎每次都会带来模式相同的影响, ...

  • 土耳其的前世今生:翻开奥斯曼帝国500年历史告诉你土耳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土耳其,位于黑海南部,横跨欧亚,国土面积78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的东北三省),主体民族为土耳其人.在英语当中,土耳其和突厥是同源词. 事实上,土耳其的确与古代的突厥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继承关系.清朝的 ...

  • 500年历史告诉我们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枪杆子里出政权

    祖鲁战争 (大英帝国与南非祖鲁王国之间的战争) 世界著名的军事将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 ...

  • 历史的尘埃——诸葛亮是忠国家不忠刘氏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诸葛亮当初如何心怀异心,如何杀灭"忠义",如何独断专行,最后又如何消极怠战,都不能说他是蜀国的逆臣.他恰恰是忠于蜀国的,他反的只是落后的汉室及其残余势力.当 ...

  • 【四川历史名人】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 谭良啸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诸葛亮(181-234年)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贤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琅邪阳都( ...

  • 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史上的诸葛亮您都不知道他有多全能

    童年对诸葛亮的了解,是来自大人对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口耳相传,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长大后,通过正史了解到,<三国演义>里的内容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即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