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一课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桂枝、白术

平性药:炙甘草

阴性药:无

从三才解析法中可以看出,三味温热药,一味平性药,对治寒饮证。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臣:桂枝(温 辛甘滋)4两

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2两

佐:炙甘草(平,甘滋)2两

药症:

附子 热 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大辛大热,能祛寒,温中降逆,活血通经脉,止疼痛。

桂枝 温 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大量桂枝,加重解表力量,还可以发越降逆。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术辛温,能化湿而祛除风湿痹痛。

桂枝白术起到辅助附子,增强其去除风寒湿痹的作用,故为臣药。

炙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炙甘草性平,甘滋,能缓急性疼痛,又能顾护中焦,补充津液。

306.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宋175)

有虚寒中风,就会汗出,恶风怕冷不欲去衣。内有寒饮不化就会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寒饮上逆会短气。甚则头晕、欲吐等。寒饮水湿充斥肌表就会身微肿。风湿相搏于肌表肢节,筋脉肢节痹阻,就会骨节疼烦,屈伸不利。近之则痛剧,骨节疼痛不敢碰触。

从这些症状看,病人本有虚寒水饮,又感风湿。这是少阴太阴合病,外有中风和湿邪,内有虚寒水饮,内外俱病。而且是以肌表的寒湿为重。治疗需要表里双解,温中通脉,解表去寒化湿。而甘草附子汤正对证,各方面都照顾到了。

附子、白术化寒饮、去湿痹。大量桂枝,加重解表力量,还可以发越降逆。炙甘草缓急止痛护胃。处方简单,却力大效强。煎服法:煎煮后分三次服用,微微汗出就可以。

不可大汗,大汗则不会去病。后面还讲了能食汗出复烦者,减量服用,喝一半就可以。能食说明胃气足,这个汗出而烦是里面有些微的热。其实症状轻的可以喝的量少一点。有的病人第一次使用附子这个药,除了配方中的附子是从最小量5克开始起用外,也可以在服药时先少量的喝点,没什么反应,第二顿再加量。

甘草附子汤总结:

病位:表里同病,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常见症状: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少阴:恶寒肢凉,肢节痹阻疼痛。面无华,小便频数色白。太阴:腹满,食不下,自利,身重,喜欠等。

或然症状:以附子药症为主症,以桂枝、白术药症为兼证的一系列症候群。

常见体征:舌淡齿痕苔水滑等。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桂枝、生姜

平性药:甘草、大枣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臣:桂枝(温 辛甘滋)3两

生姜(大温 辛)3两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大枣(平 甘滋)12枚

药症:

生姜  大温  辛

《本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  平  甘滋

《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整个方子的配伍是三味温热药,两位平性药,对治或表或里或表里同病的凉滞、寒饮证。

310.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宋22)

从方剂的药物药量更换可以看出这三个病情的程度处于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是太阳病中风表证,误下后伤了中焦胃气,造成下焦气逆上冲,还好不太严重,只是造成脉促、胸满,方子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给予去掉寒凉的芍药避免进一步伤中焦胃气。

【桂枝去芍药汤】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臣:生姜(大温 辛)3两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大枣(平 甘滋)12枚

整个方子少了使药芍药,只有阳性药与平性药组成,药方的温热偏性相对的加强了。看起来只是一味药的变化,其病机奥妙却无穷。桂枝为君解表降逆,生姜加强辅助君药解表,兼温固中焦,炙甘草、大枣补胃气津液。

接着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若微寒者,就说明机体出现了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原因,有可能是误下误汗引起的,也有可能病人平时就不避寒热,导致寒邪伤了阳气。不过了这只是微寒,程度很轻微。

但是跟上面的症状比较,却是寒邪增强了。会出现畏寒怕冷,肢凉的症状。因此给加了个附子以温阳驱寒。

附子 热 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大辛大热,能祛寒降逆温中,通经脉,活血止疼痛。因为寒气不重,只用了很少的量,一枚而已。以温阳驱寒,配合桂枝去芍药汤,解表降逆,温中补津液。

该方也没有阴性药牵制,只有阳性药加平性药,是个温热偏性较强方剂,对治寒饮证。附子虽然量少,因为药性烈偏性大,还有毒性,所以附子为君。而少阴病中风证的治疗标准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再看下面一句条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这条的症状就更重了。伤寒八九日,这么久的时间,要么自愈了,要么传变了,只要有病邪入侵,机体就会自动抗邪,就要耗伤津液。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还是要看个体身体的强壮程度而定。不呕是疾病没有向少阳传变,不渴是疾病没有向阳明传变。

那么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条文说:“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伤寒后津液伤了,伤津液就是伤阳气。而肌表还出现了风湿侵袭,身体疼痛的厉害。不能转动的原因,一个是风寒湿痹阻疼痛,一个是津液耗伤、肌表失养,寒湿水饮引起身体沉重。

脉浮说明病在肌表,脉虚说明津液不足,涩说明有寒湿参与。条文的症状都是简略的,挑代表性的重点的说,其实还会有畏寒、肢冷、汗出等症状出现,治疗上给予桂枝附子汤,并加大了药量。我们来看方子。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炙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桂枝、生姜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3枚

臣:桂枝(温 辛甘滋)4两

生姜(大温 辛)3两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大枣(平 甘滋)12枚

方子为阳性热药加平性佐药,没有阴性药。附子桂枝的药量加大了好多。附子用这么大的量是为了增加解表去寒湿的力度,对虚寒饮盛引起的疼痛效果好。

接着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上面的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小便自利,说明里面有水饮了。津伤一般会口渴,小便少。而这里出现便硬、小便自利,说明津伤重了,阳气也虚,不能气化水饮为津液了。

前面有伤寒表证,现在还有风湿相搏于表,机体抗邪都需要津液外出抗邪。那么这个里有水饮,怎么没有上逆呢?那是因为中焦胃气没受损,只要中焦亏虚就会有气上逆。

下焦水饮多了,要从小便排出体外,就会出现小便自利。三阴的小便利不利是比较复杂的。有阳气虚使小便不利,有水饮多使小便利的。将来再给大家细讲。

这里的大便硬是有津伤津亏的原因,也有水饮不化津液的原因,总之是津液不能润滑肠道了。两者加起来就出现便硬。这里面的水饮不是从肠道排出,而是走小便。这个机理类似于脾约的机理。方子在原来温阳化气,固中的基础上去掉桂枝,怕桂枝解表更伤津液。而加了白术以去水饮,化水饮为津液。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术辛温热微苦,主风寒湿痹,痉疸,助附子温阳去风湿表邪,还能气化津液,解除疼痛。除热,消食,津亏就会有燥热,白术化津液就会解除燥热,还能固中消食,加强中焦以镇水饮。微苦,苦能涌泻,排除多余水饮。这个白术可是很对路的药症啊。

方子后面提到了服药后的反应,这是我们用附子这个毒药要注意的地方。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的除,故使之耳。服用附子会有全身皮肤麻麻嗖嗖的感觉。头会胀胀的,就是上面说的如冒状。这样的情况不要怕,因附子走表,驱除风湿寒邪,通常出现了如冒状就说明附子用的刚好到量了,就保持这个量继续吃就可以了。

由于市面上附子炮制方法不一,不能保证药效的统一性,使得用量无法把握。

汉传经方用附子,采用道地的江油生附子,不经炮制,从5克起用,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逐渐加量到轻微的“暝眩反应”出现为度,临床观察效果良好。但因为每个人体质和病证不同,出现如冒状的剂量也不同。我自己生附子用到25克-30克才如冒状。

附子苦热,温阳驱寒,因此这个方,治疗桂枝去芍药汤证兼见虚寒重者,症见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腹中寒气等。

接着看后面一句。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三枚)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在上面的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小便自利,说明里面有水饮了。津伤一般会口渴,小便少。而这里出现便硬、小便自利,说明津伤重了,阳气也虚,不能气化水饮为津液了。

前面有伤寒表证,现在还有风湿相搏于表,机体抗邪都需要津液外出抗邪。那么这个里有水饮,怎么没有上逆呢?那是因为中焦胃气没受损,只要中焦亏虚就会有气上逆。

下焦水饮多了,要从小便排出体外,就会出现小便自利。三阴的小便利与不利是比较复杂的。有阳气虚使小便不利,有水饮多使小便利的。这些问题将来再给大家细讲。

而这里的大便硬是有津伤津亏的原因,也有水饮不化津液的原因,总之是津液不能润滑肠道了。两者加起来就出现便硬。这里面的水饮不是从肠道排出,而是走小便。这个机理类似于脾约的机理。

此时在原来温阳化气而固中的基础上去掉桂枝,怕桂枝解表更伤津液,所以加白术以祛水饮,化水饮为津液。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总结:

病位:表里同病,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常见症状:恶风,不发热,汗出多,身冷手足冷,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

或然症状:以附子药症为主诉,以生姜、桂枝药症为兼症的一系列症候群。

常见体征:脉微浮无力,舌质淡

桂枝附子汤总结:

病位:表里同病,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常见症状: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等。

或然症状:以附子药症为主诉,以生姜、桂枝药症为兼症的一系列症候群。

常见体征:脉浮虚而涩

(汉传中医弟子 李明国

(0)

相关推荐

  • 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四)

    我们在治疗痛风或者是一般性的风湿的时候,手上游走的风湿,经方里有一个很有名的甘草附子汤,桂枝20克,白术12克,炮附子12克,炙甘草12克,如果病人会抽筋,炙甘草可以用到20克或者是25克都没问题,抽 ...

  • 正解汉字 第三十一课 友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朋友的"友"字. 友yǒu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 ...

  • 第三十一课 翎羽类技法详解

    本节课以麻雀为例,讲解鸟类身体结构构造及如何运用到笔墨上 一.鸟类解剖结构 1.鸟喙 雀类的喙是圆锥形,小而尖:鸦科类喙宽长: 鸡型目鸟类喙短是圆锥形:涉禽大多长着尖锐的长嘴: 翠鸟类也是尖长的鸟喙: ...

  • 临床效方推荐(一百三十一)验方治睾丸肿痛...

    [治法]大黄.木香各4.5克,炮附子6克,元胡3克,荔枝核.金铃子.炒小茴香.乌药各9克,水煎,一日一剂 [疗效]良效. [来源]山东省德州晚清名医罗文杰. [验证]吕中验证多年"疗效确实很 ...

  • 临床效方推荐(一百三十一)

    验方治睾丸肿痛 [治法]大黄.木香各4.5克,炮附子6克,元胡3克,荔枝核.金铃子.炒小茴香.乌药各9克,水煎,一日一剂 [疗效]良效. [来源]山东省德州晚清名医罗文杰. [验证]吕中验证多年&qu ...

  • 摘自《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桂枝汤--特别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以"伤寒是伤于寒邪,中风是中于风邪"解释太阳病.桂枝汤,将很难认识太阳病.桂枝汤.甚至,伤寒全书.P62 桂枝加桂汤--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则知此 ...

  • 『十大类方』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三)柴胡类方

    柴胡类方 (1)柴胡证:柴胡证,是关健,胸胁苦满往热寒. (2)柴胡体质:体形偏瘦面暗黄,青黄青白乏泽光,皮肤干燥肉坚紧,舌老暗紫苔正常,舌不淡胖脉弦细,情绪好时饮食香.胸胁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颈肩酸 ...

  • 【疑难攻坚】五石散类方解肿瘤多发转移肿块

    医案 胡某,男,49岁 初诊时间 2018年6月29日 西医诊断 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右上肺癌cT2bNOM1c(多发骨)IVB期):躯干骨继发恶性肿瘤:乙型肝炎小三阳. 刻下 左肩肿块处疼痛,牵扯颈 ...

  • 汉传公共课程之《类方讲伤寒》半夏泻心汤(节选)

    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11个方剂.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泻心". 汉传中医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医经体系,又叫"医经 ...

  • 《证治准绳·类方》伤寒愈后之病

    人参补阳汤 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炙甘草 当归 熟地黄(酒洗,焙.各四分) 柴胡 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