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轻易否定孩子的性格,贴了标签的孩子难成气候

著名心理学家郝滨先生认为:“性格是关于个体的认知、情感、三观、信念、感觉、言行举止的概括,它决定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是生活中所经历的所有总和。”

简单来说,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其中幼童时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但很多家长不得其法,采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

01、孩子总是哭,是害怕陌生人吗?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在家活泼好动,甚至到了顽劣的地步,让朋友头疼的不行,结果一出门这个孩子像变了个人,乖乖缩在朋友怀里,怎么也不肯跟别人说话,有时候别人逗两句就开始哭。回到家,朋友跟他谈心,问他“为什么要哭,是害怕陌生人吗?”,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仅如此,他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和老师都以为他性格如此,在家也是这样,朋友孩子在幼儿园也过得不是很开心。

朋友家的孩子并不是个例,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就连我自己还是少年的时候也这样,自己畏畏缩缩,那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大大方方跟别人交往的人。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孩子不具有跟大人一样的判别能力,尽管外界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会让孩子产生好奇,但是其害怕心理是超过好奇的。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论外向与内向,只不过相较下来,外向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罢了。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地以为这个孩子只是年龄小或者天生性格如此,那么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02、父母正确引导性格形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大量相关研究显示,家长更注重性格培养的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要优于没有培养的孩子。因此家长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采取恰当方式进行培养。针对上面的问题,以下是我对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一些建议:

一、陪孩子面对陌生环境,初步建立勇气

在英国教育学家托马斯 阿诺德看来,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其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所以,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和孩子一起面对陌生环境时家长一定要开朗大方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父母的存在会给孩子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他们会更有勇气去面对陌生人,通过这种锻炼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面对这种情况的心态。比如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些社会上的比赛等等。

二、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成长是一项单向旅程,父母不可能一直陪着孩子,过了上述阶段家长应该学会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处理。还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不敢参加课外活动,但是有些同学却混得如鱼得水什么都敢尝试。

后来我了解到她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加各种活动:上台演讲、走向街头、参加夏令营等等,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学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鼓励孩子像陌生人问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胆量,比如上台演讲、参加晚会表演等;有什么事时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不要给孩子错误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认为,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影响人的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身体产生各种疾病。心理暗示的作用在一些时候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孩子的胆小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很多家长仅仅因为一件简单的事就从潜意识里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胆小的,甚至恨铁不成钢地老在孩子面前说他胆小。

久而久之孩子就接受了这个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也开始畏畏缩缩。很多孩子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导致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别人相比都逊色很多,难以建立信心。因此家长应该学会正常看待孩子胆小这件事,同时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其建立信心。

四、教会孩子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私以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家长要学会接受并悦纳孩子的性格,并培养其正确看待自己性格的能力,发挥自己性格积极的一面,规避自己性格消极的一面。在完善自己的性格方面,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的能力。

亦舒曾经说过: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藏在你的气质里,同样孩子所具有的追求美的能力也会改变孩子的性格。

自然的美使人精神振奋、生活的美令人心生向往,万事万物的美都在等待着孩子的发掘,这些美会影响以及塑造孩子的性格。

枕边育儿寄语:

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大事,需要家长付出心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切勿错过最佳教育时机。一个良好的教育在于父母本身,去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去改正,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足。去发掘孩子的优点帮助其树立信心,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