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原创 | 黄磊和女儿谈不浪费: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源于这个好习惯
前几天,演员黄磊在微博上发了一段和小女儿讨论不浪费粮食的对话。许多人一定很好奇,这个对话的过程如何,效果如何?
可能因为食物不合口,或者早上起来心情不佳,孩子早餐没吃完,剩了不少在碗里。黄磊看着碗里的食物,心里打好腹稿,怎么和孩子好好讲讲不浪费食物的道理。
结果画风是这样的:
黄磊:你不能浪费食物。
孩子:我知道啊!
黄磊:为什么不能浪费食物?
孩子:不知道。
黄磊:因为你现在浪费的每一颗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从地里面种出来的,你现在浪费的东西将来你长大了就吃不到了。
孩子:可是公主从来都不吃饭呀,我以后一直都会吃到糖,因为我从不浪费糖。
哦,天,黄磊被孩子的逻辑折服了,关于这个浪费的话题不能继续下去了,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看热闹的网友都被孩子的可爱和逻辑逗得哈哈大笑。一边夸她机智,一边也为黄磊无奈。爸爸在这方面无法说服孩子,因为孩子是听不进大道理的。
作为父母,应该深能体会黄爸爸的心情。邻居李文对我说,她也遇到过同样的难题,孩子每次吃饭都是盛的多,吃的少,用我们当地的土话就是眼大肚小。
提醒过无数次,也是不长记性,和他讲关于珍惜粮食不浪费的道理时,孩子反而是一脸茫然的看着妈妈,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实在令人无语。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在教育孩子节约粮食时,遇到困难而退缩,因为这毕竟关系到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幸福的感受力。
心理学家张怡筠说:“对待食物的态度,展现的是我们的幸福力。如果我们对赖以为生的食物都失去了珍惜之情,我们失去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及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许多孩子都会背,但他们能理解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吗?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孩子们,可能都不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前段时间,霍启刚在微博上发了一组照片,是一家三口在泥泞的稻田里插秧的图片。还配上文字,解释带孩子来的目的。
正如霍启刚所说,现在的孩子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食物从哪里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体验插秧可以让孩子真正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明白为什么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众多网友给霍爸爸点赞。觉得他真的很用心,也很有办法,知道孩子听不进大道理,干脆就让他实际体验一番,有了切身体会,就更能理解粮食来之不易了。
不仅小孩子要这样要求他,大孩子也需要给他们上上这堂粮食课。
现在正值初秋时节,田里金黄黄的水稻等着被收割。一群大学生正弯着腰,有模有样地在忙碌着。他们带着草帽,手里拿着镰刀,体会着收获的快乐和劳作的辛苦。
这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农田的收割现场,将近八百多名学生陆续参与参与收割现场。据老师介绍,从2006年开始,干农活就成了全校必修课,用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许多学生表示在参与劳作的过程中既品尝到收获乐趣,也明白农民们种粮食的不易,更加知道不能浪费粮食。
爱德华·赛贡说:“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说的便是让孩子充分接触周边的事物,在不断触碰中发展自己的感受。
只单纯地告诉孩子,不要浪费粮食,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又怎么会在日常行为中真正做到呢?
当然我们也不是非要孩子去农田从事实际的劳动,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的体验中来,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俗话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行为上的表现,丝毫逃不出孩子的眼睛。在珍惜粮食这方面,我们同样要秉承言教不如身教的理念。
很多时候,我们会带着孩子出外就餐,享受着美食。吃完一抹嘴角的残余,还打着饱嗝,摸摸圆滚滚的肚子,心满意足。抬脚就想走,可是看着桌上还有没吃完的菜,怎么办呢?
打包带着呗!回家可以热着吃,孩子看在眼里,也就明白食物不能浪费的道理。同时不忘和孩子说句:下次适量点菜,做到光盘行动。
说到家长以身示范的例子,不得不提到吴尊。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5》中有一期,节目组给出的早餐是馒头、鸡蛋和白粥。
Max刚吃了一口,就把馒头递给了吴尊,吴尊接过馒头就吃了下去。
neinei尝过馒头之后,也觉得不好吃,她好奇地问吴尊:“你喜欢吗?”
吴尊很自然地回答喜欢。
她很不理解,这馒头寡淡无味,爸爸怎么会喜欢,然后又问吴尊:“为什么你什么都吃?”
吴尊一边吃着馒头一边跟neinei解释:
很多人要吃很多东西,都没东西吃,你们不能浪费;有些人只吃白粥,没有馒头,没有鸡蛋,什么都没有。
对于neinei这个年龄来说,爸爸的解释她不一定全部明白,但之后姐弟俩对待食物的态度认真多了。
吴尊的做法很简单,拿来就吃,以身示范。而不是先说一通大道理,劝孩子们吃,自己则做旁观人。
传奇皇帝朱元璋,这位布衣天子在打江山和坐江山时规定,自家的餐桌上每日上的是三菜一汤,再加一碗白米饭。
就是在他生日的晚宴上,其岳母自作主张多加了几道菜,也得到他的批评,期间小孩撒了几粒饭,自己以身作则夹起掉了的米粒并吃掉,并一再告诫子孙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前几天看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在日本儿童教育这一集里,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学校都有几分钟的饭前仪式,会说一句,我要开动了。
这种餐前仪式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比如在欧美国家会在饭前进行祷告,表示对上帝赏赐食物的感谢。在中国虽然没有相关仪式,但我们也要注重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
演员马伊琍自称当小女儿出生后教育理念有所改变,但在很多日常习惯上要求依然比较严格。
比如有一次女儿把饭碗扣在脑袋上玩,马伊琍严厉地让女儿把饭粒统统捡起来,还生气地打了女儿的手掌心。
虽然马伊琍打孩子的行为有欠妥当,但在对待孩子浪费粮食的这一点上,确实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在日常行为上严格要求。
有个这样的小故事:说是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耕种的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
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一夜之间烧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捡起晒干了而已。
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新又富裕起来。
德国诗人尼采说:“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在节约意识形成过程中尤其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环境的熏陶。
从小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就是珍惜我们美好生活的道理。
作者简介:一个追求自我成长的妈妈,爱幻想,有梦想,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用文字唤醒生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