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大学学报影响因子造假的行为分析
行为主义观下的学报虚构影响因子思考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文/虹野
今日正读到《改变心理学40项研究》中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的建立、华生把人的行为归因为于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结果、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下的环境决定论,突然微信弹出了一条文章《同济学报主编孙周兴:大学学报不能为学术添乱要求作者安排引用无耻至极》,文中谈到有不少学报进行影响因子造假,笔者本人也见过不少学报为了提高学报文章引用率“行贿”作者引用学报文章,价格高达每条300元。看到这里本人不禁对学报虚构影响因子的行为产生了兴趣。按照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行为主义理论来探索一下大学学报为何如此斯文扫地行此不当行为。
大学学报造假影响因子或许还不是一个普遍的行为,但是却也不罕见,我们把影响因子造假当做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行为的“后果”(强化物)是什么。也就是说当大学学报得到了更高的影响因子之后,会得到什么。当前大学学报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是C刊,而进入C刊的必要条件就是影响因子要高,影响因子就变成了C刊的刺激条件。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个后果的话,显然还不足以刺激到学报主管们“铤而走险”去“造假”,这就需要思考晋级C刊有什么其他的“后果”,这个后果让学报主管们享受到“愉悦”的情绪。
学报晋级C刊身价倍增这是总所周知的事情,毕竟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教师晋升职称都只认可C刊文章,需求量比较大。晋级C刊就可以收取大量的不菲的版面费(大都不低于1万元),即便是有的C刊不收取版面费,也可以利用大学对C刊文章的需求而进行各种利益交换,如升学、评估、求职、和其他C刊交换发文等等。这种权力的幻觉常常给人带来物质的实惠和精神的“愉悦”。
如果不是C刊,其中的权益就相差甚远了,甚至受到“惩罚”。如果晋级C刊则会得到学校的奖赏。而影响因子则是“刺激物”,尽管影响因子本身不会给学报带来直接的让他们“愉悦”的后果,作为中间条件,影响因子的高低直接伴随着学报各种权益的获得。获得影响因子就变成了大学学报的追求。
对于大学学报来说,追求影响因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的。大学学报可以通过提高文章质量提高引用率,也可以通过聘请“明星专家”撰写文章提高引用率,当然也可以通过购买作者引用虚构引用率。提高引用率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是那种方法都只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我们相信大学学报这几种提高影响因子的方法都使用过,有的学报会发现提高文章质量能够提高影响因子,有的学报发现“明星专家”撰文能够提高影响因子,当然也有学报发现“引用有奖”能够提高影响因子。最为重要的是,这三种方法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都可以晋升为C刊。一年一次的C刊评估,无疑对大学学报提高影响因子的方法进行了一次强化。
但是,名额有限,有进有退,三种提升影响因子的方法效果也有差异,“优胜劣汰”,武汉大学学报无疑被淘汰了,进不去C刊的后果,就变成了“负强化”,提升影响因子无疑以后是武汉大学学报的一个阴影,而其通过文章质量提高影响因子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方式。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分析,大学学报影响因子造假是C刊所具有的“权益”作为“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由于造假在提高影响因子方面具有最大效率,所以造假行为是C刊评估以及学术评价这个环境的必然产物。
写到此,笔者突然对于学术造假者并没有太大的愤慨了,行为主义理论似乎论证了我们的高知们依然在按照动物本能行事罢了。如何治理学报影响因子造假,或许从行为主义理论里面很容易找到办法的。
或许正是行为主义这种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所以在学习中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伤害,故被人所诟病,但是其效果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也是我们改变环境对人的伤害的一种思路,但却不可轻易使用环境对人的行为进行操纵。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