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也说过年
早
安
心
语
佳作精选
作者/李向阳(山西灵丘)
主编/仝仲堡(山西)
⿻也说过年
玉鼠摆尾随冬去,金牛奋蹄迎春来。不知不觉,新的一年又来到了。
离过年还有十来天,就找人擦了玻璃,趁势顺便打扫了家。然后再买了鸡鸭鱼肉,水果蔬菜,酒水饮料,糖果干果等等,真是应有尽有了。我与妻掰着指头数来数去……嗨,就差对联了。
这好说,好歹自己也会写两下。虽然写的不太好,但自认为还凑乎能行。妻瞪了我一眼说:“这人笨的,现在谁还写对子了?上街买上两副快算了吧!”我想想也是,现在还有几个人过年写对子的?
想到这里,不由得心中黯然。这么快,这么利索。以前忙一腊月的营生,现在用不了两天就安顿住了。过年的气氛,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记得小时候,刚入腊月,村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做豆腐了。那时候没有电磨子,全是小石磨。炕上稳一个大瓷盆,盆里三根撑档子,两扇小磨子搁在上面。娘盘腿坐下来,把早就泡好的黄豆瓣一勺一勺的往磨脐眼儿里灌。
我扒在炕沿边上,眼珠子跟着小石磨子转来转去,看着乳黄色的浆液从磨缝里一股一股的流入了盆里,不由得问娘:“娘,多会儿能吃上豆腐呢?”“很快,赶明儿个就能吃上了,你先出去耍去吧,赶明儿娘给你做豆腐脑吃。”
我应一声,高兴得合不拢嘴,好像那热乎乎,香喷喷,白嫩白嫩的一大碗豆腐脑立马就呈现在眼前,热气腾腾,驱走了全身的寒气。
过年的豆腐做好了,就没有太费事的营生了。接下来就该炒瓜子,炒大豆,炒花生,炒脐子了。我记得花生好像用细沙子炒,炒脐子是用黄糕搓成指头粗的长条,砌成一小截一小截的小丁儿,再用黄土在大锅里炒熟,筛了土,拿湿毛巾把脐子上的土搓净,晾干。
出去玩的时候抓上一把脐子装兜里,边玩边吃,咯嘣咯嘣地,又香脆又可在小伙伴们面前不住地炫耀。逗得他们也馋了,每人分几粒,别提心里那个得意劲儿了!
年三十,贴年画,贴窗花,贴对子。年画内容丰富,印象最深的就是花为媒,铁弓缘,诸葛亮取亲。窗花是大姐和二姐做的,什么富贵牡丹,鱼钻莲,鸳鸯戏水等等,还有一些戏曲里的人物。细腻多彩,形象逼真。
对联大多也是大姐二姐写的,偶尔还有娘写的。记得娘教我们写毛笔字,先让我们学写“风、飞、家”三个字。还说学会风飞家,走遍天下人人夸。意思是这三个字包括了毛笔字中最难写的笔画。把它们写好了,无论什么字一定能写好。
终于等到过年了!初一早上,天蒙蒙亮,娘早早地把我和大姐二姐叫醒了。穿上娘给缝的新棉袄,做的新棉鞋,洗了手,漱了口,便开始点旺火了。隔壁屋里爷爷奶奶也早早地就起来了,一家人围着,一边烤火,一边拍打着衣服。听爷爷说,这样子能拍走身上的晦气,迎来一年的旺气。
点了旺火,放了鞭炮,堂前点了香,便开始拜年了。给爷爷,奶奶,娘磕了头,领了五毛钱的压岁钱,这是过年最开心,最高兴的事儿了!兜里揣着五毛钱,那可不是一般的富有啊!一毛钱就能买十个糖块呢!
早上吃了饺子,跟着大人们迎了喜神(那时也不知道迎喜神是啥意思),回来绕街看对联。爷爷是个老中医,大高个子,清秀而慈祥的面容,白须飘飘,撒在胸前,真有些道骨仙风的样子,对我讲每副对联的寓意。
那时候我一个小屁孩,能听懂个啥!还不如回家听娘讲侠女十三妹,三娘教子等等那些故事呢!那侠女十三妹怎样从黑店里救人,弹弓打的百发百中;三娘怎样含辛茹苦地教子成人,最后苦尽甘来;岳母为何要给岳飞背上刺字,岳飞一生精忠报国,屈死风波亭;花木兰如何女伴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听一遍还想听一遍,也听不烦。娘也不嫌厌烦地给我讲来讲去,直到有小伙伴把我喊出去玩耍才能停下来。
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几天也讲不完,越讲越停不下来……
不知不觉,我也步入了不惑之年。想想过去,看看如今。真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现在人们平常的吃穿用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过年的水平,过年已经从渴盼变成了形式,走过场,年味儿渐渐地变淡了,文化气息也越来越淡薄了,那些老传统,老家风,有哪一家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了下来?
包括我自己,也是随波逐流,顺其自然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下来了。唯先人已逝,岁月无痕,只留下童年的记忆,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年复一年,永不泯灭!
——辛丑牛年正月
《魅力作家》备选作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