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方法论 |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范式,方法论的发展有其源泉、脉络和发展方向,隐藏在背后决定方法范式的是方法的方法论,即方法的哲学原理,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到后实证主义,作者正好描摹了方法论发展的脉络。

作者:林少真

原文标题: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来源:求索(2016年第4期)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取向。其中,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取向在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后经历了经典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 其引领了实证研究方法在不同发展阶段延续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内涵, 凸显了研究范式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协调了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双向互动, 呈现出与其它研究方法不断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
实证研究方法; 经典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9世纪的西方出现了“科学崇拜”的思想。科学崇拜是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主义认为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大千世界的一切问题, 它独尊自然科学, 主张自然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知识, 社会科学应该仿效自然科学。在这种背景下, 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 社会科学随即从社会哲学中剥离出来。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之一的社会学, 是通过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来凸显它的科学精神。在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 实证主义作为其研究方法之一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演变历经了经典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特征的梳理、分析和概括, 有助于深入把握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质, 进而透彻理解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在哲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 认为现象界是人类知识的唯一合法领域, 主张实证科学知识就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实证主义的始创者孔德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他用实证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 来研究社会, 创立了社会物理学, 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中,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层面。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研究过程的逻辑, 它是规范社会学这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就是自然主义精神。在它看来, 社会学研究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并且通过具体的、客观的观察, 加以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 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主张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学者们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没有实质的区别, 倡导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去建立一门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研究法则的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主要可以概括为经典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经典实证主义者认为:如果一种社会学说是用实证的方法开展研究, 那么它就是科学的学说;否则, 它就不是科学的学说。社会学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 以获得利于社会运行的高效技术和理论。而那些研究方法借鉴“意义分析即解释的方法”的“社会学说”, 则不被早期实证主义者接纳为科学的社会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说明, “凡是不能被经验证实或逻辑证明的陈述和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们要么是诗歌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 要么是企图伪装成科学的形而上学。”①而后实证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则认为, 科学思维是在经验环境和形而上学环境之间的科学连续体上运行的。换言之, 科学研究是两种研究双向运动的结果———从立足于经验环境的研究方法出发, 对经验世界进行归纳概括的经验研究, 与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出发点, 从一般性理论分析过渡到具体的经验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下面就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三种历史演变形态进行梳理、分析和概括。
1. 经典实证主义
社会学自诞生伊始, 便与“实证主义”相伴而行。1839年, 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 西方社会学自此开端。作为实证社会学的创始者, 孔德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并借此建立一门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关于社会的实证经验科学。但狭义地看, 实证主义只是孔德创立的实证哲学。孔德在《实证主义概论》中把“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②总体而言, 经典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有如下特征:
一是研究思路向自然科学靠拢。社会学萌芽期间, 自然科学已然兴盛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以“科学”的身份得到人们认可, 是因为自然科学的重复性实验能验证自然科学家的假设, 能通过以观察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得出自然界事物的统一性规律。自然科学是真理的体系, 其它学科要成为科学,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应该属于自然科学范围之内。在这种社会认知环境的熏染之下, 早期社会学家自然而然地深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认为社会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 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纳入科学之列。孔德认为正是因为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实验法、比较法、观察法和历史法等, 社会学才得以成为研究社会规律的科学学科。因此, 经典实证主义时期, 社会学家们常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观察法和实验法去获得经验知识以及验证假设。
二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实证主义把人的认知建立在主体和知识客体分离的基础上, 认为并不存在诸如真实的自我或主体之类的东西, 并不关心研究者本人的态度, 而只关注客体, 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这一特点的突出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 他具体地论述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强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坚持认为, 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既然“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 那么研究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就不能采取抽象构造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 而应该以经验观察为基础, 以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作为佐证材料。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学方法准则的论述, 完成了两大任务:一是社会学与哲学的分离, 正因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 所以就可以对它进行经验的实证研究, 而不再需要将社会学哲学化;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离, 心理学事实主要是个体内在的状况, 而社会事实则不同, 它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 这使得社会事实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当然领域, 实现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完全分离。
三是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早期社会学家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他们认为社会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立规律, 所不同的是, 社会学寻找的是存在于社会事实中的普遍社会规律。早期社会学家穆勒认为, 尽管社会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服从整齐划一的因果规律, 但是, “一旦我们知道人类中的大多数、某个民族、某个阶级中的大多数将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时, 就足以说明这样的命题相当于普遍命题了。在社会的探索中的一个近似的概括, 对于大多数实践的目的来说相当于一个精确的概念。”①也就是说, 社会学寻找的规律是近似性的预言, 对整个社会是有效的, 但不一定适合于特殊情况的个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对个体行动的研究不同, 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对社会整体结构的研究, 认为只有社会结构层次的事物才是重要的, 个体行动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四是主张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是以反对哲学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出场的。经典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陈述客观事实, “实证”是科学唯一的原则, 因此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与价值判断无关的经验实证。价值中立的涵义之一是指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的介入。研究者应该以不偏不倚的、纯粹的、中立的视角反映研究对象, 其间不可以渗透个人的情感、信念、态度和价值等主观因素。概而言之, 研究者必须以科学工作者而非公民的角色呈现, 不能让经验材料服从已经存在的价值预设, 而是要这些价值预设服从客观的研究结果。具体表现为: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观察性;研究过程必须具有可统计性、可描述性或可操作性。“价值中立”一直是实证主义者恪守的原则, 实证主义中的经验研究思维也注定实证主义者奉行价值中立原则。这是因为趋于经验研究的社会学家们否定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殊性, 所以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摒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判断, 并且强调感性资料的重要作用。
2. 逻辑实证主义
伴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出现了实证主义的新形态, 也就是逻辑实证主义。亨普尔主张, 对自然现象的说明与对历史事件的说明, 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 都要诉诸一般规律。卡尔纳普认为在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统一, 主张生物学的词项、心理学的词项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词项最终皆能还原为物理学的词项。1930年, 费格尔首次提出“逻辑实证主义”之名。严格意义上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 主要产生于20世纪30至50年代。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拓展其研究方法时依然延续经验主义传统, 认为知识的获得首先源于可感知的事物, 而且科学知识的产生都应归咎于可证实的经验。但他们强调经验研究必须要有程序和逻辑, 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经验材料的逻辑分析找出规律。
逻辑实证主义者在彰显实证主义精神中经验主义传统的同时, “还对概念意义的逻辑分析加以补充, 而这种补充就是区别于孔德实证主义的根本标识。”②逻辑实证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其“实证原则”上, 其观点是:任何不可验证的陈述都非真非假, 没有实在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只允许逻辑上的同义反复或者第一人称的、从感官经验得到的观察结果。一个命题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得到了证实, 而在于它强调了问题的可证实性。可证实性分为经验证实的可能性和逻辑证实的可能性, 一个不能被直接经验证实的命题, 只要能通过已被证实命题的逻辑推理而被证实也是允许的。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具备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强调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主要包括语义分析、句法分析和指号学分析。语义分析是指借助逻辑来分析命题的意义。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命题的意义存在于它的实证方法, 一个命题能够被经验证实就有意义, 反之意义归零。逻辑分析就是使命题清晰, 即看它能否分解为它的各个部分 (概念) , 进而把概念归结为更基本的概念, 把命题归结为更基本的命题。句法分析是指分析科学句子的逻辑句法, 剖析句子的形式规则和由这些规则推出结果的系统陈述。指号学分析, 即把语言的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统为一体的一种分析。莫里斯指出:“分析表明, 语言的指号具有三种类型的关系, 它们规定着意义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所研究的对象, 而指号学则是包括所有这三种学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总的科学。”③可见,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都强调语言的意义, 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 而用法离不开语言的经验场景。
二是坚持经验研究的取向。逻辑实证主义最根本的原则是“经验证实”原则。它断言:价值判断无真假可言, 它只是情感的表达, 因此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辩护。可以说, 经验意义是整个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逻辑实证主义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主张抛开一切哲学问题, 认为形而上学属于不能被证实的领域, 因而是彻底无意义的。石里克说:“一个命题只有在通过一种实验可以鉴别或断定它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条件下, 才能说明其意义, 否则它是空洞无意义的。”①具体而言, “逻辑实证主义对经验的主张是体现在意义证实原则上的, 只有原则上能够给予经验证实或分析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②。逻辑实证主义所持的这种观点与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息息相关, 他们认为客观的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以下模式获取:可观察的经验———中立的观察与实验———逻辑推导———客观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只能靠可观察的系统经验获得, 承认社会世界亦存在着规律, 但不再执着于寻找普遍性社会规律, 而是认同这种规律是因果规律或者同级规律。
三是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归纳, 指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归纳主义学者培根认为,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归纳的结果。逻辑实证主义认同培根的观点, 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经验归纳, 科学的任务在于从经验上验证或作出预测, 故强调经验操作研究。它认为, 归纳法是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理论应当接受经验检验, 观察陈述才是科学家们要思考的唯一证据。只有概率或确认程度很高的理论才是可接受的, 由此, 高概率成了科学进步的标准, 科学的唯一目标就是提高理论的概率, 也就是获得越来越被经验所确证的理论。这表明, 在继承培根思想的同时, 逻辑实证主义把简单的归纳转变为一个直线式积累的过程, 通过对逻辑推理和经验证实的科学理论的积累, 形成具有较高的经验证实概率依据的归纳。与经典实证主义相比, 逻辑实证主义者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方法与数理逻辑方法相结合, 发展了社会学研究的数学语言 (如测量) 和具体分析技术。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证实与逻辑证实坚守证实性原则, 经验证实是指以观察为出发点的验证, 而逻辑证实又分为数理逻辑与语言逻辑证实。无论是观察逻辑、数理逻辑还是语言逻辑, 本质上都是建立证实性的归纳模型。
四是坚持科学知识客观性和逻辑性的统一。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 即可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 因此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客观性”与“逻辑性”之统一体现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实证精神, 即如果一类知识达到了客观性, 那么这类知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通过经验研究证实的知识, 是客观的、符合逻辑的;而不能通过直接经验证实的知识, 如果能通过已经证实的知识得到验证, 那么这样的知识亦符合逻辑性。为此,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建构科学知识所使用的语言分为“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两大类:“综合命题”是用来描述经验事实的;“分析命题”则只是逻辑语言, 而不涉及任何的经验事实。他们认为, 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验研究来判断一个句子成为真命题的条件;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一个句子在逻辑上的可能性或命题的意义, 从而提出一种逻辑架构, 以便科学家将真的命题组合成较为复杂的知识体系。基于这样的见解, 逻辑实证论者提出了一个十分有名的主张:“一个 (综合) 命题的意义, 就是证实它的方法。”③
3. 后实证主义
将实证研究等同于经验研究, 是人们常常出现的错误。在经典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阶段, 没有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被认为是不符合实证精神的。因此, 社会学家们注重含有理论预设的经验层次研究。事实上, 实证主义社会学鼻祖孔德曾经明确指出, “如果从一方面说, 任何实证的理论都一定要建立在一些观察上面, 那么另一方面也很明显:人类精神必须有某种理论, 才能进行观察”④。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方法论取向的实证研究, 既有对理论研究的要求, 也有对经验层次研究的诉求, 而且很明显, “假设———检验”是实证研究的核心环节, 因为这种模式提供的是“分析———解释”的框架, 而科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合理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后, 新的研究路径巩固了实证主义的地位。后实证主义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延续了传统实证主义思想, 并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对实证主义进行改造。他认为, “实证主义过分强调经验观察和证实的作用, 会极大地缩小经验分析的范围, 致使经验概括越来越停留在简单的相关分析水平上。非实证主义则忽视了经验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这两种研究方法论取向都阻碍了科学本身的发展。因此, 亚历山大提出, 科学产生于不同的环境, 即经验观察到的世界和非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在此基础上, 他构建了一个从经验环境到形而上学环境的科学连续体, “这个连续体从一定程度上既克服了形而上学的思辨性, 又克服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片面性, 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辩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②他注重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认为社会学研究可在不同的概括性水平上进行。与传统实证主义相对, 亚历山大归纳了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原则: (1) 所有的科学数据资料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 (2) 经验的承诺并不能仅仅以实验证据为基础; (3) 在通常情况下, 一般理论是独断论的而非怀疑论的, 同时也是水平向的而非垂直向的; (4) 只有当出现了其他理论框架以应对新的经验时, 科学信念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因此理论争论是推动科学变化的动力之一。③总体上看, 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强调以经验环境与形而上学环境的双向互动为研究出发点。经典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时期, 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倾向于以经验主义为原则, 强调研究过程中基于经验环境而采用的实验法、比较法、观察法和历史法的重要性。而亚历山大认为, 科学结论是基于经验环境与形而上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从亚历山大为后实证主义归纳的四大原则可知, 后实证主义更为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但不忽视经验研究。即后实证主义重视以经验观察为基础, 从经验观察中归纳概括出认识, 也重视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指导, 从一般性理论分析过渡到具体研究。这一观点与华莱士“科学环”研究逻辑相呼应, 即科学理论的获得可以有两种研究路径:或是从具体观察入手, 经过经验概括得出理论;或是从现有理论出发, 运用演绎推理得出假设, 再以经验观察来检验最初理论。这一思想表明, 科学研究是一种理论研究与经验观察双向启迪、无限循环的过程。
二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呈现相结合的趋势。从认识论层面来说, 经典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都遵循经验主义传统, 认为经过经验观察, 并进行经验归纳而得出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在经验研究中, 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实证主义一贯采用定量研究方式, 因为量化的测量与分析能带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的知识, 也能为研究者提供重复性实验的可能性。但经典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将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且坚持价值中立原则, 致使实证主义者忽视了研究对象并非是独立于研究者而存在的。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等学派的兴起,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面临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论战。后实证主义者开始意识到, 定量研究并非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方法, 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或许能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三是价值中立原则开始出现动摇。这一原则的动摇缘于实证主义方法论内部危机和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众多社会学方法论的威胁。首先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内部危机。社会学者以经验主义出发的理论建构路径, 初衷是为避免形而上学的思辨性, 但他们忽视了社会现象之于自然现象的特殊性, 也忽视了研究者的主体间性和融于社会现象中的被研究者的行为。事实上理论总是先于观察, 实证主义所预设的不带有价值判断的中立人是不存在的。独立于任何文化背景、理论框架、多样性主体的绝对正确的经验材料是不存在的, 相反这些经验材料往往是可变的, 而且常常为理论所污染。其次是众多社会学方法论的威胁。很明显, 推崇以客观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现象因果关系为研究目标的实证主义, 采取的是主观同客观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发展, 促使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中心任务转化为处理人际关系, 那么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客观二元思维方式也因此而改变。同时, 将“价值关涉”作为方法论特征之一的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非实证主义思潮勃然兴起, 而这些非实证主义思潮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的主体间性, 主张以“价值关涉”的原则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及与主观世界相联系的社会现象, 这无疑是在向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观念进行挑衅。面对这些不无道理的挑衅, 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原则出现了松动。
四是“实证论”开始被“否证论”所代替。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在其1934年出版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科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猜测”, 其本质只不过是科学家们为了解释并解决他们所遇到过的问题, 从而提出来的“试探性理论”, 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错误。因此, 他反对实证主义者将通过个人内在的感官经验来正确地描述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波普看来,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否证命题, 即“证伪”, 而并非证实命题, 是要排除理论之中的错误, 并将尚未受到否证的理论暂时留在理论之中。一个理论或命题一旦可以被证伪, 那么它就是科学理论或命题。而且, 一个命题会因其精确性与普遍性程度的增加而其可证伪度也随之增加, 由于该命题包含了太多精确的信息, 同时这也表明该命题更具有科学性。一个不能用任何可以想象到的事例来反驳掉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不可反驳性是理论的缺陷, 而不是理论的优点。从进化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科学理论只能说是一种“近似的真理”, 而并不能代表“真理”;科学研究者只是真理的“探求者”, 而并不是真理的“占有者”。因此,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演化过程。
结语
从孔德提倡建立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伊始, 实证主义便展现出“寻求科学、捍卫科学”的精神。实证主义者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作类比, 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存在着普遍规律。从实证主义的发展历程可见, 实证主义者一直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出发点, 执着于寻找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研究过程中, 为保持“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这一过程的客观性, 价值中立便成为实证主义者们恪守的原则。
实证主义在向精致化的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不少抵制和质疑。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大战拉开帷幕, 这种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 并把数据统计作为主要路径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始面临危机, 且方法论大战推动逻辑实证主义向后实证主义发展。在这个时期,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延续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内涵, 突显其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的同时, 在研究对象上由侧重客观性逐步走向客观性与主观性相融合, 在研究内容上由偏重经验研究或理论建构转向经验研究和理论建构相统一。概而言之, 随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化与规范化,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 或者是一种研究立场, 也在不断地丰富、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从目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 为了科学地研究某一个问题, 在面对特定的具体研究对象时, 以多元化方法作为研究指导的思路正在逐渐取代一元化方法的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整合的趋势。如是之故,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汲取和融合某些人文主义的有效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 弱化科学主义的规范理性, 形成一个开放的科学价值系统, 便成为可供选择的一条合法途径”。①
注释
1 张庆熊:《穆勒: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者》,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2 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23页。
3 张庆熊:《穆勒: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者》,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4 沃野:《论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 《学术研究》1998年第7期。
5 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第319页。
6 陈海明:《对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及其原则的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
7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第3-4页。
8 黄国光:《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97页。
9 蔡禾、赵魏:《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辨析》,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0 罗雪原:《试论社会学方法论的统一前景——从主流社会学危机及其解决的视角》,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11 [美]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第一卷) , 《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 商务印书馆, 2008年, 第41页。
12 [美]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第一卷) , 《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 商务印书馆, 2008年, 第42页。
13 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实在论》, 知识出版社, 1995年, 第87页。
(0)

相关推荐

  • 一项好的定量研究,定是理论概念和统计技术的完美结合

    现代社会学或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一门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现代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创"社会学"一词,倡导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现代社会.实证主义拒斥 ...

  • 【科学研究方法论】 颜敏

    楔子 ? 时代呼唤大批德识才学兼备的科技英才: ?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极其重要: ? 正确运用科研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引言 关于科学 定义- ...

  • 社会学与实证主义

    本文预计阅读8分钟 参考资料 [教材]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作者 候钧生 第一章: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与实证主义 "社会学"与" ...

  • 研究方法的起源、分类与区别

    一.社会研究方法的起源 目前,传播学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来自社会学.而社会学研究方法,最初是来自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并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调整.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掀起了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 ...

  • 研究国学必须要坚持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是人类认识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根本方法.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是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 什么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眼见为实.为了获得自然事物的确切知识,我们就需要毫无 ...

  • 作者讲论文 | 遗传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ISSN 1005-3425 CN42-1348/F 双月刊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的第8篇论文<遗传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 ...

  • 原文 | 遗传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ISSN 1005-3425 CN42-1348/F 双月刊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的第8篇论文<遗传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 ...

  • 《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中国哲学方法的方法论与思维方式

    导读:吕嘉戈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连载其最新著作<中医现代化探索>一书,欢迎读者朋友们订阅.今天的内容是本书第三章的第三节第四节.前面的内容请到本公众号话题#<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中 ...

  • 什么是快乐星球?这 15 种奇怪的方法可以带你研究

    神译局  · 5小时前 关注 快乐的知识又增加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除了冥想,定期锻炼,睡得更好,学会感恩 ...

  • 中医“补肾”的用药方法,专家:“八子补肾方”,真是博大精深

    中医“补肾”的用药方法,专家:“八子补肾方”,真是博大精深

  • 煤焦油分离方法及组分性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沥青基碳材料 本文来源:洁净煤化工 精彩文章现在开始 摘 要:为促进煤焦油加工向大型化.清洁化.精细化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分析了典型的煤焦油加工方式的加工路线,从溶剂萃取法.蒸馏法.膜分离和结晶法等 ...

  • 华为徐文伟:用数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推进未来网络研究

    在南京举办的2021第五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等领域的专家.行业领袖,围绕网络操作系统.6G通信.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新型网络技术的攻关与变革.华为董事 ...

  • 早起嘴巴苦——5大原因,6大缓解方法,4大食疗方

    让你学会不生病的智慧. 岐· 黄 ·学 · 社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加贴切生活 爱心提示:微信版本更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关注我的中医爱好者也不容易找到我.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 ...

  • 混合研究方法书单推荐

    混合研究方法书单 作者:Hazel 在西方,混合方法研究在包括语言教育教学在内的社科研究领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混合方法通常被理解为在某一研究项目中将质化和量化成分加以混合使用的研究策略.混合方法得到较 ...